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蘭大教授要IPO敲鍾了,歡迎閲讀。
這是一個來自甘肅蘭州的 IPO。
投資界 - 天天 IPO 獲悉,甘肅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皓天科技)近日在上交所科創板提交招股書。看似不起眼,但公司背後站着一位蘭州大學教授,薛吉軍。
早年畢業于蘭大化學系,薛吉軍兜兜轉轉回到母校任教,帶着團隊在實驗室裏做研究,後來創辦皓天科技。他所在的蘭州大學,曾被稱為 " 最委屈的 985",但科研實力不容小觑。這幾年,蘭大系軍團愈發壯大。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這樣一幕幕:教授排隊 IPO 敲鍾的隊伍越來越長了。
從實驗室走出
蘭大教授幹出一個 IPO
這是一個蘭大教授的創業故事。
1995 年,19 歲的薛吉軍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并一路讀到了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博士。據《蘭州日報》報道,讀博期間,薛吉軍跟随蘭大李瀛教授從事復雜天然產物的合成研究。
在李瀛教授的帶領下,薛吉軍開展了數十個天然和非天然的活性黃酮類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也參與了 10 餘個企業委托開發的藥物合成工藝開發工作。博士畢業後,薛吉軍又來到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後。期間,他主要從事創新藥物研發,開發了雷公藤甲素全新的合成工藝。
轉眼到了 2006 年,薛吉軍選擇回到蘭州大學,并任職講師和副教授。教書育人之餘,他還開展了多項基礎與應用開發研究,一直在探索商業化落地的可能。短短幾年,薛吉軍團隊已經積累了數百個企業項目經驗,部分項目進行了中試和生產。
2009 年 4 月,薛吉軍正式創辦甘肅皓天化學科技有限公司,李瀛教授也出現在公司的早期股東裏。彼時薛吉軍曾坦言,從全球範圍看,在新藥的研發上,國外強于國内,這是不争的事實。于是,他帶領着皓天科技從做自主研發醫藥開發技術外包服務做起。
時至今日,藥物化學 CDMO 業務,即醫藥定制研發生產外包業務成為皓天科技的主要收入來源,近三年占主營業務的 97% 以上。招股書顯示,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皓天科技分别實現營業收入 1.41 億元、2.44 億元及 2.88 億元。不過近三年,皓天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負,分别為 -4,275.89 萬元、604.55 萬元及 -6,097.49 萬元。
一路走來,皓天科技得到一眾投資機構的青睐。據招股書顯示,目前公司共有 24 名股東,其中私募基金 13 家。
從實驗室中走出來,薛吉軍帶着皓天科技終于來到 IPO 大門前。
蘭大系,被低估的軍團
透過薛吉軍和皓天科技,可以看到一個鮮明的字眼——科技成果轉化。
正如招股書提及,今年 6 月,皓天科技與蘭州大學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籤署《合作協定》,拟在未來 4 年向研究院投入 200 萬用于平台建設和蘭州大學科技成果轉化。
據悉,蘭州大學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于 2016 年,是蘭州大學與白銀市人民政府、甘肅省科技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白銀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同創建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從 2016 年至 2021 年,薛吉軍曾擔任蘭州大學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
科技成果轉化興起背後,是蘭大一直被 " 掩埋 " 着的科研實力。曾幾何時,蘭州大學被稱為 " 最委屈的 985 大學 " ——堅守在西部邊陲,一度被認為是撿漏能上的 985 高校。
1909 年,蘭州大學的前身甘肅法政學堂成立,這是西北地區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大力建設西北,一大批優秀科學家雲集蘭大。
其中,中國有機化學開創者之一朱子清教授與留學歸國的劉有成教授一起建立了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并成功合成貝母鹼;理論物理學家段一士、葛墨林在蘭大潛心鑽研,曾被楊振寧贊嘆 " 山溝溝裏竟然可以研究規範場理論 ";蘭大還是我國最早的核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如今,蘭州大學的化學、大氣科學、生态學和草學等 4 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其中,草學傲視群雄,與中國農業大學并列全國第一。這裏有許多高精尖實驗基地和科研人才,就化學一門專業曾出了八名院士,創造了 "一門八院士" 的奇迹。
創投圈也活躍着不少蘭大系。比如 " 光伏巨無霸 " 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和聯創鍾寶申是蘭州大學物理系 86 級同學,而 " 隆基 " 就是取自自蘭大老校長的名字 " 江隆基 "。
固态電池獨角獸衞藍新能源,身後也是一群蘭大學子。2016 年,82 歲高齡的院士陳立泉和俞會根、李泓一同創辦了衞藍新能源。其中,俞會根畢業于蘭大有機化學專業,李泓也曾就讀于蘭大化學系。
還有硅寶科技創始人王有治,也是蘭大 1981 級化學系校友,深耕有機硅密封膠行業二十餘年,最終帶領硅寶科技成功 IPO..... 這份名單很長很長,不勝枚舉。
大學教授
開始排隊 IPO 敲鍾
科技成果轉化浪潮之下,越來越多教授帶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最典型的莫過于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今年 5 月,固高科技 IPO 獲準注冊,李澤湘教授即将迎來人生第一個 IPO。早在 1999 年,李澤湘攜手同校教授高秉強、吳宏創辦了固高科技,專注于運動控制及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研發,探索產研結合。
今年 4 月,人工智能軟體公司第四範式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成立于 2014 年,第四範式源自另一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楊強與學生戴文淵。作為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楊強教授已經在人工智能領網域深耕三十年,是國際公認的人工智能全球頂級學者。
無獨有偶,今年 1 月,達夢數據科創板過會,78 歲高齡的創始人馮裕才走向聚光燈。退休前,他曾是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在 1988 年擔任助教期間就研制出中國最早的數據庫原型,并于 2000 年創立了達夢數據。
而一個月前,國產手術機器人獨角獸思哲睿成功過會,身後的教授天團亮相——創始人杜志江 1991 年考入哈工大,一路讀到博士并留校任教,從講師一路更新為教授。2008 年,他開始擔任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帶領由眾多同僚組成的研究團隊走上醫療機器人開發之路,後來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思哲睿。
另一邊,武漢大學遺傳學教授楊代常帶領禾元生物在上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在闖關科創板 IPO;博動醫療去年 9 月向 A 股發起衝刺,聯合創始人是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塗聖賢;而另一位上海交大教授——盛鑫軍與幾個 80 後學生創立的節卡機器人,則有望成為 " 國產協作機器人第一股 "。
回顧這幾年,一群大學教授走上 IPO 敲鍾舞台: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第一股潤邁德,聯合創始人霍雲龍是上海交大力學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光伏微逆第一股禾邁股份,身後站着一位 80 後浙大教授楊波;而 " 美妝界華為 " 巨子生物,其靈魂人物是中國西北大學教授範代娣……浩浩蕩蕩。
這一幕背後,是硬科技大潮下,中國創業門檻越來越高," 技術派 " 強勢崛起。
回想多年前," 寒酸的院士 " 一直深深刺痛着我們科研者群體,如今形勢正在改變——技術造富時代來了,未來我們有望看到越來越多的教授告别冷板凳,站上 IPO 敲鍾舞台。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陳曉 嶽笑笑,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7/517057.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