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燒光了 1000 億,歐洲版「寧德時代」是如何破滅的?,歡迎閲讀。
作者|芯芯
編輯|靖宇
在新能源車大舉進攻的當下,歐美傳統汽車大廠,都曾經雄心勃勃地拿出了新能源轉型方案,但在現實面前,又都選擇繼續保守路線。
大型車企轉型動作慢,更慘的是與新能源車配套的產業,例如動力電池。
誕生于瑞典的 動力電池公司 Northvolt,曾被視為歐洲擺脱亞洲電池依賴的希望,然而,就在幾天前,這家瑞典初創企業宣告破產。
從綠色革命的先鋒到倒閉,Northvolt 的失敗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面對中國電池巨頭的規模優勢、技術和政策支持,歐洲的追趕始終顯得步履維艱。
這家電池制造企業從野心勃勃,到燒光 150 億美(約合 1087 億元)元破產,究竟經歷了什麼?
歐洲電池夢全村的希望
2016 年,Northvolt 誕生,可以説承載着歐洲電池制造的「全村的希望」。
當時,特斯拉前高管 Peter Carlsson 與 Paolo Cerruti 聯合創立了這家企業,承諾在瑞典建造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歐洲電池超級工廠」———— Northvolt Ett。
選擇瑞典,既是因為這是創始人的老家,也是考慮到這個國家北部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供應,與此同時,他們也知道政策制定者、汽車制造商都希望有那麼一家當地企業,能夠成為歐洲打破對亞洲電動車電池依賴的解藥。
Northvolt 于是順勢被定位為中國、韓國電池巨頭的可持續替代方案,同時也成了當地綠色轉型的象征。
2019 年,該公司還特地在官網發布了一篇題為「歐洲電池利益相關者團結起來!」的文章,稱「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團結和夥伴關系。在電池儲能領網域尤其如此。歐洲要想在國内電池供應鏈中站穩腳跟,就必須面對來自全球現有電池制造商的激烈競争。」
一系列噱頭與願景,讓這家公司在幾年裏累計獲得約 150 億美元的投資,大眾也成了股東,并迅速吸引了包括寶馬、雷諾、斯堪尼亞、沃爾沃、Polestar 等車企,籤下的訂單累計有 500 多億美元,單大眾一家就籤了 140 億美元的長期合同。
Northvolt 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Peter Carlsson |圖片來源:Northvolt
然而,現實卻沒有像計劃那樣美好。Northvolt 本應交付給大客户的項目一再拖延,工廠生產也頻繁發生問題。
過去幾年裏,謝萊夫特奧工廠發生過數十起嚴重事故,導致工人死亡或受傷,令其運營管理和安全問題受到質疑,瑞典當局對該公司的安全規程展開調查,公司陷入輿論危機。
因為 Northvolt 的電池質量和交付延期問題,寶馬這樣的股東兼大客户,直接取消了 20 億歐元的大訂單,轉交給三星。大客户一跑,讓 Northvolt 的現金流雪上加霜。
為了快速擴張,Northvolt 此前已經向歐洲投資銀行、北歐投資銀行、高盛、貝萊德、大眾等多方謀求股權和債務融資,融資多達十餘輪,并一直在試圖籌集更多資金。
盡管融資規模龐大,Northvolt 的激進擴張計劃——包括在德國、加拿大等地盤不斷擴建新工廠——令公司的現金流快速枯竭,甚至發生債務違約。外媒曾爆出,該公司每月要燒掉 1 億美元。去年還虧損約 12 億美元,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态。
2024 年,Northvolt 宣布裁員,并關閉、出售或整合一些現有工廠,還取消了原本的擴建項目。破產前,公司的債務已膨脹至 58 億美元,而可用現金僅為 3000 萬美元,僅夠維持一周的運營。直到年底,公司直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Peter Carlsson 引咎辭職。
來自東方電池巨頭的碾壓
如果説 Northvolt 自身的問題是實在的隐患,來自中國、韓國制造商的競争壓力,則可能是讓 Northvolt 一路上急切、激進擴張的心理因素。
在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電池制造商面前,Northvolt 的困境,被進一步放大。在電池制造這一行,前者在生產規模、成本控制和供應鏈掌控上已經形成優勢,目前全球市場份額接近 40%。
2024 年,寧德時代的年產量已超過 300 GWh,幾乎是 Northvolt 計劃產能的五倍。這種規模效應帶來了顯著的成本優勢,使得電池價格遠低于 Northvolt。相比之下,Northvolt 仍然掙扎于如何将有限的產能轉化為利潤。
而且,從非洲的钴礦到南美的锂礦,中國電池制造商通過戰略投資鎖定了锂、钴、鎳等關鍵原材料供應鏈,也使 Northvolt 在在材料采購上始終受制于市場波動,難以形成長期競争力。
規模、資源是一方面,技術研發上也存在差距。
寧德時代在 2022 年推出了鈉離子電池,這一技術依賴較少的稀有金屬,成本更低,迅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為中國汽車制造商帶來了更強的市場競争力,而 Northvolt 當時卻還在锂離子電池的規模化生產上掙扎。
這一系列差距,使得許多利潤率已經很低的歐洲汽車制造商難以證明,從 Northvolt 采購高價電池是合理的。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還放言,競争對手只有自己。他今年在與挪威主權基金 CEO 的一場播客對話裏稱:「歐洲電池制造商的首席執行官無法生產出好的產品。這是因為他們的設計是錯誤的。其次,他們的工藝流程是錯誤的。第三,他們的設備是錯誤的。」
「如果他們想擴大規模,他們肯定會遇到利用率問題。之後會出現可靠性問題,兩年、三年後,會出現安全問題。所以幾乎所有的錯誤都在一起了。」曾毓群如此稱。
事實上,Northvolt 也算是歐洲政界的寵兒。幾年前,時任瑞典首相曾訪問過該公司的工廠,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将其視為「歐洲競争力的戰略組成部分」,德國總理朔爾茨、副總理哈貝克也都出席過該公司德國工廠的開工儀式,表示「需要在德國制造、在歐洲制造的電池單元」。
德國總理朔爾茨、副總理哈貝克給 Northvolt 工廠站台|圖片來源:Northvolt
不過,據金融時報稱,Northvolt 高管曾抱怨,從瑞典政府獲得的支持相對較少,并未依賴來自瑞典政府的大量補貼。而且,盡管歐盟于 2023 年宣布了綠色協定產業計劃以支持本地制造業,但這筆資金也不足以解決 Northvolt 面臨的挑戰。
今年 Northvolt 資金鏈斷裂之際,瑞典政府并未像外界想的那樣出手相救。現任瑞典首相 Ulf Kristersson 還稱「瑞典政府不可能介入 Northvolt 的融資并成為股東。決定權掌握在 Northvolt 的股東手中。」
與此同時,德國政府也沒有出手相救,僅有高盛和其他幾家機構提供了過橋貸,但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目前,Northvolt 已經申請破產,并宣布計劃重組其業務,以抵押品和貸款的方式獲得少量的短期融資,試圖維持運轉,未來能否東山再起,尚屬未知。
對于一家企業來説,将擴張計劃與運營能力相結合、确保可持續的财務模式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它的垮台,已經超出了一家企業垮台的範疇,一些歐美媒體甚至将其視為「歐洲綠色工業政策的失敗」,并引發了對其全球競争能力的質疑。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中國已經事實上掌握了新能源車從技術、產品到供應鏈的一切的時候,「歐洲制造」的焦慮,顯然不僅僅是動力電池一個而已。
Northvolt 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頭圖來源:Northv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