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AI的基建:大家都能有美好未來嗎?,歡迎閲讀。
過了一個春節,所有叙事都反轉了。要麼,是人類不講邏輯;要麼,是人類太講邏輯。也可能,是隐約的邏輯疊加了大量的情緒。
過去一年多的擔憂,是不願意花錢,市場不斷強調通縮的惡果,學者不斷強調改善基本福利以提升内需的必要性。總而言之,都是建言盡快花錢。争論在于,更多地花在哪裏。猶豫的是,花在地產上,繼續走老路;直接發錢,持續性不夠。
想用科技替代地產,走出一條新路。但科技要花錢,談何容易?民間層面,個體收入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行業都在減少,無論電動車還是手機,個體支出意願和能力都是下降的,要用補貼來維持。官方層面,前期大規模數字建設已經產生大量冗餘,折舊每天發生,沒有新的資金進入,如何交代?
所以,春節前,要麼沒有共識,即便有,也是不堅定的共識。換言之,找不到既讓官方滿意也讓民間滿意的官方花錢的點。
DeepSeek 對共識的真正影響在于,讓各方看到了 " 兩個滿意 " 的可能。也就是,把開源的 DeepSeek 直接做成 "AI 基礎設施 "。邏輯是,官方投資 AI 基礎設施,民間在超低成本的 AI 基礎設施上創造價值,要致富、先修路,老瓶裝新酒,熟悉的味道。
所以,同樣是增加資本開支,為什麼阿裏要領頭漲,美股要繼續跌?都是傑文斯悖論,為什麼這邊靈,那邊就不靈?差别在于,有沒有人、有多少人買單。
在彼岸,閉源的 AI 基礎設施由私人投資,商業利益追求的是歸屬股東的壟斷回報,模式是終端需求買單;在此岸,開源的 AI 基礎設施最終是由官方前期投資在轉換承接,模式是中間需求買單。
大部分 AI 都将在雲上完成部署。所以對雲服務商而言,AI 的快速普及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機會。差異在于,各自具有首屈一指内需購買力的 G2,購買雲上 AI 服務的方式是不同的。相比較而言,更善于做好 " 基礎設施 " 的中國大陸,泛官方主導的使用性投資将是比海外更加堅定而迅速的。由此,基礎設施投資邏輯,在 AI 時代初步達成了。
把終端需求做成白菜價,讓通縮加劇;把基礎設施做成白菜價,就有利于增加收入和利潤,新的需求,也可能產生。所以,通縮陰霾散去。因為,終于有了确定要花錢的地方。
所以,同樣是增加資本開支,為什麼阿裏要領漲呢?難道是因為 Qwen 有巨大需求麼?難道是因為淘寶革新了麼?難道不是因為,阿裏雲在 AI 泛化的時代,有對接大買家的先天優勢麼?
泛官方的支出,民間的支出,就是資金流動的真實路徑。這些路徑,就是真金白銀所在。
由此,G2 在 AI 普及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AI 支撐了美國的科技叙事,AI 重塑了中國大陸的基建叙事。
于是,大家都有了美好的未來。短期來看,此岸更美一些。
無論是科技叙事,還是基建叙事,資金流向的廣度和寬度,都決定了 AI 最終能否惠及普羅大眾。AI 對人類工作機會的剝奪是顯而易見的。在基建叙事下,巨額資金的 " 滴漏 " 可以惠及部分人,這是歷次基建潮的必然結果。但不在鏈條上的更多人,以及被剝奪工作機會的更多人,才是未來真正需要被關注的。
最終,大家還是會回到那個問題,基建創造的價值增量,能否覆蓋基建利息的支出。以及,受惠的究竟是大多數,還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