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新教材、新考綱,變化這麼猛,真擔心很多孩子跟不上,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逃媽。
這周五(9 月 6 日)早上 8:30,我和小半爸會在 " 東一句西一句 " 直播間裏和大家聊小學數學學習規劃,我們準備了很多幹貨,建議家長朋友們有時間一定要來聽聽,我覺得對大多數小學生家庭會非常有幫助。
為了準備這次的直播,我這段時間一直在收集有關數學教學、孩子學習痛點難點等材料。
期間刷到一個教育大咖聊今年開學上新的數學新教材,他説," 估計小學人人 95 的局面,會突然出現一批 75~"
吓了我一跳,這麼大變化?
于是裏裏外外把新課标、新教材、新考綱,以及現在已經出現的一些新考題都扒了個遍,先在這裏跟大家稍微過一下(直播間裏還會詳談,大家記得預約起來)。
首先,家長們應該都知道的,教材的上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會用 3 年時間,陸續更新。今年影響到的,其實只有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其他年級并沒有變化。
基于這點,我覺得前面的説法過于誇張了,即便有影響,也僅限于一年級和初一嘛,再説,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會有正式的書面考試啊~
但是,當我再仔細深入調查後,發現一個問題:不少地區的小學數學考題已經有變化了,題型、考法和我印象中的數學題差别很大!
比如這是一道三年級的數學考題:
大家仔細看看,是不是和常見的數學題不太一樣?
有沒感覺題幹和選項反過來了?
過去的數學考試往往是給出答案中的某一張圖,看孩子能不能找到(4+2)*5 的解法,然後算答案,正确的答案只有一個,選對得分;
而現在題幹給的就是(4+2)*5,問孩子這個算式的含義是什麼,這就要求孩子得非常深刻地理解加法和乘法這兩個數學概念,理解整個算式所表達的意思,而且,整個思考是開放的,四個選項中每個都得考慮一遍。
再看這道題:
列豎式做除法運算,平時認真做練習的孩子肯定滾瓜爛熟,但現在問的是,計算過程中某些步驟產生的數字是表示什麼意思?我猜就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準确地回答出來。
看了這些考題,我意識到,新課标、新教材,影響範圍的不單單是一年級和初一,而是小學和初中的全部孩子。
其中的邏輯是這樣,新教材是根據 2022 年版的新課标來編寫的。課标的變革,是一直跟着國家用人的需求來變化的,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就把課标改成什麼樣子,然後全國各地按照最新提出的要求培養人才,同時,也是根據這個标準去選拔人才。
也就是説,新課标不但指導教材編寫,還指導老師的教學方法,指導考核篩選方法。
但是,這三件事不一定同時發生,有些孩子的教材還沒變,但遇到的考題可能有變化了;有些孩子的教材變了,但老師的教法沒變,平時布置的作業也沒變,而孩子參加全區、全市聯考時,遇到的考題變了~
不過,看到這些題目我挺開心的,精神為之一振,感覺對了,孩子數學學習的味兒對了!
考法考題的改變,勢必會倒逼老師的教法、孩子的學法,學習目标都要有所改變,從原來的學解題方法到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
我為什麼這麼有感?因為好多年前(2019 年,一晃都 5 年過去了),我在公号裏的一篇分享文章裏,就寫過這個感受。
當時恰好還舉了兩個非常類似的例子。
一個是關于理解算式含義的: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數學教授 Jo Boaler 曾經讓學生們做過一個小測試,她出了一道乘法題:18 x 5=?
但并不要求學生直接給答案,而是需要在紙上畫出這個乘法算式的意義。
很多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在腦海裏做豎式運算,只有少數的,數學思維比較好的學生(要知道這可是在斯坦福大學~)能迅速地在紙上把它的意義和算法畫出來,比如把這個算式換成更利于自己計算的 20x 5 – 2x 5,或者 9x 10,再或者 9x 5 + 9x 5 等方式,用形象的矩形圖表示出來:
這個測試給了 Jo Boaler 教授很大的震動,她認為現行的數學教學、學習方法都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很多孩子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哪怕是那些成績很好的孩子。
所以她後來一直致力于推動全美乃至全球的數學教學改革,還出了一本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的暢銷書《這才是數學》,為全球數學老師們提供數學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我猜這次數學新教材編寫團隊的老師們,也參考了這些思路,或者説,不謀而合了)
我在那篇文章裏舉的另一個例子,是關于除法步驟含義的:
下面這個算式,所有掌握了除法運算方法的孩子肯定都能給出答案:
但假如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是按照這個步驟計算,在計算過程中,其中的 5,18,15,32,30,2 都代表着什麼?
它背後的意義,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説得清楚。
我發現這個問題,是逃逃學到除法這塊時,做作業飛快,準确率也高,我看閒着也是閒着,就去問問他算式中每一步的含義,結果卻一臉蒙圈。
以下是我當時給逃逃講解的過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我們要把 682 塊錢分給 5 個孩子,所以,我們有 6 個 100,8 個 10,和 2 個 1。
首先,6 個 100 分給 5 個孩子,一人分一個 100,分出去了5個 100,還剩 1 個 100。
1 個 100 沒法分給 5 個孩子,所以,我們把它去銀行換成了 10 個 10,再加上原來的 8 個 10,一共是18個 10,18 個 10 分給 5 個孩子,每人 3 個,共分出去了 15 個,還剩 3 個 10。
3 個 10 又不夠分了,所以,我們再一次把它換成 30 個 1,再加上原來的 2 個 1,一共是32個 1,分給 5 個孩子,每人 6 個,共分出去了30個,還剩 2 個 1。
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以及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是不是往往是學會了某個方法之後,就照葫蘆畫瓢兒去刷大量類似的練習題, 但似乎很少有停下來,好好琢磨一下,我為什麼要這麼做,過程中每一步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這個例子是 5 年前我分享在公号文章裏的,當時我就在想,如果孩子沒有理解透徹,遇到稍微有些變化的題目,肯定就懵了。
果不其然,5 年後的現在,當我去翻小學生的數學考卷時,發現很多地區的考法已經有了變化,不再考計算結果,而是考思考過程,比如下面這道 3 年級的題目,也是抽算式中的某一步來考孩子:
數學和語文、英語這中主要靠積累的學科不同,它的邏輯性很強,一環扣一環,前面的内容理解不透不夠扎實的話,後面就越來越難,到處都是洞洞,很難補。
所以啊,我還真挺開心看到新課标、新教材、新考題所帶來的變化,它就是倒逼孩子得扎扎實實理解每一個數學知識點的本質含義, 一步一個腳印, 慢即是快。
我和小半爸在本周五的直播間裏也會和大家談到很多我們陪孩子學數學的體會,曾經踩過的坑,以及采取的應對方法,大家記得預約起來。(尤其小學中低年級的家長朋友,有空一定要來聽聽)
説回來,我研究了數學新教材,發現知識範圍和舊版幾乎一致,但在表現形式上,有 3 個明顯的變化:
1. 更加強調「數學知識的本質含義,以及知識之間的内在聯系」。注重引導孩子的思考過程,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得出結論的能力。
比如學習計算圓的面積時,引導孩子一步步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線段、三角形、長方形)來推導出最後的結果:
2.更加強調「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就是我們常説的 " 跨學科 " :
這點在初中的教材裏特别明顯,比如其中的 " 綜合與實踐 " 欄目,涉及到科技、體育、工程、音樂、美術與建築設計等多個領網域,既考慮了跨學科的綜合性,也考慮了問題解決的開放性和拓展性。
2. 更加強調「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幾年我們常聽到的 " 無情景不命題 " ,現在更是走進了 " 無情景不學習 " 。
新教材處處采用從現實情境引入的方式,比如,用海上搜救隊搜救遇險漁船的情境,引入用方向和距離确定位置的知識點:
相應地,也帶來考題的變化。除了前面提到的,考核孩子對數學概念、思考過程的深刻理解外,還有很多題幹很長,和社會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題目,比如下面這道,孩子讀題、提取關鍵信息都要花好長時間:
這些變化,我覺得不是變難,相反是更能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讓數學這門學科和實際應用聯系更緊密,讓更多孩子感興趣這門學科。
但是,需要個過程,這個過程勢必會給孩子、老師、家長都帶來挑戰。
新教材、新題型、新考綱,引導的方向是好的,但落實到每個地區、每個學校、每位老師,教學思維、方法能不能跟上變化,還真要打個問号。
這之間的落差,需要家長努努力,拉娃一把。
我們會在直播間給到大家一些建議,一方面百變不離其中,基本功仍然需要夯實;另一方面,新要求新考法,也需要一些應對辦法。
另外,我們也會給大家推薦一門不錯的課程,學而思新數學。
它是學而思針對數學新課标、新考綱研發的,我和小半爸深度體驗後,都覺得值得推薦給大家,是一門能把孩子「從普通帶到優秀」的扎實課程,而且性價比很高。
課程中的一些教學方法也非常值得家長們參考,它對應了新課綱的要求:
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家長如果自己有時間有精力,未必需要報課,但平時輔導孩子時就可以用這些方法:
比如,怎麼用 " 框對象、畫性質、标關系 " 的審題三步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讀題、審題習慣,迅速抓住關鍵信息,以應對現在題幹越來越長的數學考題:
再比如,怎麼引導孩子從不同類型的題目中總結出統一的數學思維模型,以不變應萬變。
比如接水放水、牛吃草、相遇追及、充電用電等等問題,背後用到的都是 " 抵消思想 ",老師專門強調" 不要記方法,要理解這個思想 "。這樣的總結和強調,我們平時輔導孩子時也完全可以用上:
還有,我特别喜歡的一點,特别強調 " 費曼學習法 ",讓孩子在課堂上開口講一講,或者把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
更多細節,大家記得來直播間聽聽。
總之,在我看來,數學的新課标、新教材、新考綱,這些變化是好的,是對的。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對很多孩子來講,過程中還得靠家長稍微拉一把,可以是家長自己輔導,可以選用一些教輔書,還可以選擇像 " 學而思新數學 " 這樣的課程。
我相信,只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孩子肯定會更喜歡數學,更優秀!
EASTWEST
好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