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又收百萬罰單,國壽财險怎麼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丨 BT 财經,作者|慶秋
國壽财險屢屢收到大額罰單引發行業關注。
5 月 25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了一則對中國人壽财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财險)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披露了其三大違法行為,并對國壽财險總、分公司合計罰款 151 萬元,對相關責任人罰款合計 54 萬元。
國壽财險成立于 2006 年 12 月,是中國人壽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依托國壽資源,國壽财險稱得上是國内成長最快的财險公司之一,成立第三年已實現盈利,成立第四年保費超過百億元,成立第七年便跻身全國第四,直追人保财險、平安财險、太保财險這 " 老三家 ",成為2000 年後成立的首家保費将近千億元的财險公司。
然而,這樣一家表現可圈可點的險企,卻在罰單排行榜上也名列前茅。背後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國壽險企真實狀況如何?
屢遭罰單的背後原因
此次國壽财險收到近 200 萬罰單,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項違法行為。
首先是車險财務數據不真實。按照規定,在跟單手續費外,嚴禁以任何科目貼補其他銷售費用。但 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國壽财險多家分支機構通過業務及管理費、手續費及傭金、間接理賠費用等科目共列支 20.11 億元,用于支付車險手續費等市場費用。國壽财險因此被罰 50 萬元,相關責任人被罰 10 萬元。
第二是委托未取得合法資格機構從事 保險 銷售。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7 月,國壽财險廣東省分公司與 2 家無保險兼業代理資格機構開展車險業務合作,涉及保單 231 件、保費金額 93.42 萬元、手續費金額 18.36 萬元。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國壽财險安徽省分公司與 2011 家無保險兼業代理資格機構開展車險業務合作,涉及保單 60.75 萬件、保費金額 23.38 億元、手續費金額 4.23 億元。
國壽财險安徽省分公司總經理喬傳淑曾做過申辯,但并未被采納,因為審計發現該公司仍在與上千家無資質的中介機構合作,而且涉及車行業務部、銷售管理部、互動業務部、重客業務部和銀保業務部等多個部門,持續時間長、涉案金額大。因此,廣東省分公司被罰 21 萬元,相關責任人罰款 7 萬元;而安徽省分公司則被罰款 30 萬元,喬傳淑被罰款 10 萬元。
第三是生豬養殖類保險虛假承保虛假理賠。2019 年 7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國壽财險湖南省分公司存在生豬養殖類保險虛假承保,涉及保單 1362 件,保費 1292.29 萬元,虛增保險标的 21.3 萬頭;存在生豬養殖類保險虛假理賠,涉及賠案 3192 件,理賠金額 1110.55 萬元,涉及虛假标的 1.22 萬頭。湖南省分公司因此被罰款 10 萬元,相關責任人合計罰款 17 萬元。
事實上,近兩年來,國壽财險屢屢收到大額罰單。
2022 年 7 月,國壽财險湛江中心支公司被罰 215 萬元,其中公司主體罰款 162 萬元、相關責任人罰款 53 萬元,成為2022 年全國财險行業金額最大的罰單。據不完全統計,國壽财險 2022 年一共收到了 22 張罰單,合計罰金将近 700 萬元。
據國壽财險 2023 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可知,2023 年一季度,根據公司掌握的情況,本報告期間共發生行政處罰 26 件,對機構罰款金額合計 527.41 萬元,沒有發生針對總公司的行政處罰。此外,2023 年 5 月,除了上述罰單外,國壽财險山東分公司還收到了一張 84 萬元的罰單。
如此算來,2023 年僅半年時間内,國壽财險就面臨着 762.41 萬元以上的高額罰款,涉及黑龍江、吉林、廣西、山東、湖南、安徽、廣東等多個省市分公司。
經 BT 财經梳理發現,國壽财險的違法違規行為主要有編制虛假材料、虛構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等。
據業内人士透露,目前險企市場競争日益激烈,為了争奪資源,往往拼的是渠道費用,導致費用率過高,拉高了綜合成本,這基本上算是财險企業的 " 通病 "。主要原因是兩個,一是銀行等渠道方比較強勢,财險企業話語權較弱,導致渠道費用較高;二是财險自身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仍有待提升。
監管部門也對此加強了規定。2021 年 9 月 2 日,銀保監會下發《關于推動财產保險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确要求:"2023 年綜合費用率較 2020 年年底降低 10 個百分點以上 ",也就是説,到 2023 年年底财險公司綜合費用率至少要降到 27.56% 以下。
據了解,國壽财險 2022 年的綜合成本率高達 101.37%,主要是由于其綜合費用率高達 30.43% 導致的。2023 年想要達到意見标準,恐怕還有些困難。
車險二次改革帶來壓力
此外,車險業務也是險企接收罰單的 " 重災區 "。
在車險綜合改革實施之後,險企面臨着件均保費下降、賠付率上升的雙重壓力,其費用端空間收窄,為了業績好看往往存在着手續費數據不真實的 " 貓膩 "。
中國銀保信下發的《關于加強全國車險信息平台手續費數據上傳質量工作的函》指出,部分險企中介渠道的跟單手續費比例上傳為零,且保單量占比較高,與實際中介業務場景不符,降低了手續費數據的準确性。
長期以來,我國财險企業比較依賴車險業務,部分險企的車險業務占比甚至高達 90% 左右。公開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車險保費收入達 8210.0 億元,占财產保險保費收入的比重為 55.22%。
但是過于依賴單一業務,并不利于險企的長期發展。對此,政策層面也在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險企優化業務結構。
《指導意見》表示:" 到 2023 年,市場業務結構明顯優化,非車險業務比重較 2020 年年底提升 10 個百分點以上。" 據悉,2020 年财險公司的非車險業務的平均占比為 30.88%,這意味着到 2023 年年底财險公司非車險業務占比要上升至 40.88% 以上。
大型險企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人保财險 2022 年實現總保費收入 4875.33 億元,同比增長 8.5%,其中機動車輛險業務實現總保費收入 2711.60 億元,同比增長 6.2%;非車險業務總保費收入占比 44.4%,同比提高 1.2 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國壽财險一直比較依賴車險業務。2009 年 -2013 年,國壽财險車險業務占比始終超過 85%,增速均保持 30% 以上,之後才慢慢回落。2022 年,國壽财險車險收入為 616.92 億元,占總營收業務的 62.73%,相較于 2021 年的 65.47% 有所下降;而非車險業務占比為 37.27%,雖然較上年占比上升了 2.74 個百分點,但依然沒有達到《指導意見》的要求,距離人保财險的表現也有一些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車險近日迎來了 " 二次綜改 "。
監管規定,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的浮動範圍由原來的 0.65~1.35 擴大到 0.5~1.5,進一步擴大财產保險公司的定價自主權,執行時間原則上不晚于 2023 年 6 月 1 日。
按照要求,北京地區非新能源汽車新版費率标準已經于 4 月 28 日 24 點切換上線,陝西、天津、河南等多地也在 4 月 28 日首批上線了新版費率标準,其餘省市于 5 月底前完成切換。
據業内人士表示,一般來説,商業車險的費率=車輛的基準保費(通過車的價值、使用年限等基本信息判定)×無賠優待系數(即車輛發生損失賠付的記錄、車輛的違章記錄)×自主定價系數(根據車型、車主年齡、駕駛習慣、行駛裏程、銷售渠道等多個因素自主設定)。同型号汽車,因風險差别,保費最高可以相差 30% 左右。也就是説,自主定價系數能很大程度上決定險企車險保費成本。
如今,自主定價系數範圍擴大,會導致同一輛車不同車險企業給出不同報價,這對于車險企業而言,意味着競争會更加激烈。
華泰證券在相關研報中分析,大保險公司具備規模優勢、網絡優勢、數據優勢和定價優勢,難以在短時間内被動搖。也就是説,老牌财險企業會具備更多市場主動權。如何在維持利潤的同時争取到客户,也将是國壽财險接下來面臨的難題。
承保端微虧,償付能力偏低
事實上,無論是降低綜合費用率,還是提升非車險業務占比,都與險企的承保結果息息相關。
年度披露信息報告顯示,國壽财險保費收入居前 5 位的保險險種分别是機動車輛保險、責任保險、農業保險、企業财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含互聯網)。
2022 年,國壽财險的機動車輛保險、農業保險、意外傷害保險承保盈利,承保利潤分别為 10.11 億元、8029.5 萬元、1557.65 萬元;責任保險和企業财產保險承保虧損,虧損金額分别為 9.32 億元、9.29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7-2021 年,國壽财險的機動車輛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一直處于承保虧損狀态,其中車險虧損金額不斷擴大,2021 年突破兩位數,虧損達到 20.25 億元。直到 2022 年,這兩項才實現扭虧為盈。
《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3 年,承保盈利公司覆蓋面要較 2020 年年底提升 10 個百分點以上。數據顯示,2022 年,财險公司行業承保利潤為 -108.44 億元,同比減少 110.59 億元,承保利潤率為 -0.90%。
就目前來看,國壽财險 2022 年的綜合成本率又一次破百,達到 101.37%。也就是説,2022 年承保端沒有盈利,甚至還出現微虧。
償付能力方面,國壽财險表現也不如人意。自 2022 年起,保險業執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國壽财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了波動下滑甚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情況。
2022 年一至四季度,國壽财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别為 159.87%、161.17%、155.58%、202.23%。對比來看,同期财險公司該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為 204.2%、203.7%、205.3%、206.8%。國壽财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别為 199.09%、197.64%、192.11%、246.87%,同期财險公司平均水平分别為 236.3%、238.5%、238.9%、237.7%。
可以看到,2022 年國壽财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都沒有跑赢行業平均水平。
2023 年一季度,國壽财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 190.32%,較上季末的 202.23% 下降了 11.91 個百分點,預計下季度還将進一步下降為 185.54%。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 230.17%,較上季末 246.87% 下滑了 16.70 個百分點,預計下季度還将進一步減少為 223.68%。
2023 年 1 月 10 日,國壽财險增加注冊資本金 90 億元,由 188 億元變更為 278 億元。
财險機構中,注冊資本金超過百億元的機構共有 7 家,分别是平安财險、太保财險、天安财險、人保财險、中華聯合财險、大地财險以及中國人壽财險。其中,只有人保财險的注冊資本超過 200 億元,為 222.43 億元。如今,國壽财險成為了國内注冊資本最高的财險企業。
增資有助于提高公司承保能力,提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那麼增資後,國壽财險的表現是否會有所改善呢?BT 财經将持續關注。
第二梯隊中的老大哥
國壽财險雖然在全國财險中排行第四,但一般仍将其列為 " 第二梯隊 "," 第一梯隊 " 由人保财險、平安產險和太保财險這 " 老三家 " 組成。
2022 年," 老三家 " 的保費收入分别為 4854 億元、2980 億元、1708 億元,市場份額分别為 32.3%、19.8%、11.4%。相比之下,國壽财險 2022 年的保費收入為 983.43 億元,尚未邁過千億大關,市場份額僅為 6.5%,與 " 老三家 " 差距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 老三家 "2022 年保費增速分别為 8.0%、10.3%、11.9%,均高于國壽财險的 7.4%。這意味着,國壽财險目前的追趕速度并不足以支撐其提升一個名次跻身前三。據了解,國壽财險 6.5% 的市場份額,至今已經五年沒有超過這一數值。業内人士表示,或許是因為國壽财險依賴國壽集團銷售隊伍的人頭紅利開始消退,無法維持早期的高速增長。
淨利潤方面,2022 年,人保财險一騎絕塵,達到 265.52 億元,僅一家就貢獻了财險業整體淨利潤的 48.34%;平安產險、太保财險分别為 111.81 億元、82.85 億元。國壽财險 2022 年的淨利潤僅為 6.67 億元,差距巨大。
2007-2022 年,國壽财險的淨利潤表現波動較大。2008 年曾巨虧 15 億元,2009 年以微弱盈利扭虧為盈,2015 年達到高峰,實現 23 億元淨利潤,後開啓了三年下跌之旅,2018 年跌至 1.2 億元,2019 年極速攀登回至 23 億元淨利潤,2022 年又跌破 10 億元。
據國壽财險官網披露,2023 年第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 291.13 億元,同比增長 6.8%;淨利潤 9.56 億元,同比增長 194.8%。截至 2023 年 2 月,國壽财險的市場份額為 6.13%,市場排名位于财產險行業第四位。
可以看到,僅一季度就超越了 2022 年全年淨利潤,增速迅猛。這或許與剛剛變動的管理層有關。
2023 年,國壽财險迎來了第四任總經理黃秀美。黃秀美有着 30 餘年的保險從業經驗,最早進入中國人壽福建省分公司,長期就職于财務條線,一路上升,直到 2022 年 10 月開始接管國壽财險,并被提名為國壽集團的副總裁,可見集團對其能力的信任程度。
整體來看,近些年,國壽财險因經營壓力較大屢踩紅線,承保端微虧、償付能力偏低、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一度跑不赢行業平均水平,在保險行業第二梯隊徘徊多年未能進階,履新的管理層依然任重而道遠。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