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燃透了,説的就是它!,歡迎閲讀。
沒想到,真的沒想到。
國產電影會做如此 " 大手筆 " 的拍攝方案。
十幾個部門,上千個工作人員。
花了無數日夜搭建了一片上千平米的敵軍基地。
然後,預埋了 400 多個炸點,把這裏炸個稀巴爛。
為的就是,在電影裏可以出現幾秒鍾的畫面。
而這樣的場面,在這部國產戰争巨制裏還有很多,很多——
《志願軍:存亡之戰》
01
苦戰,惡戰,存亡之戰
抗美援朝的第四第五次戰役,其烈度和重要性,自不必説。
如何展現志願軍的英勇之處、過人之處,本片花了不少巧思。
首先,用一個狠辣的對手,襯出志願軍的強大。
《志願軍:存亡之戰》裏,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臉譜化的,小醜式的對手。
而是一支久經沙場、作風狠辣的 " 聯合國軍 " 隊伍。
指揮官,是作戰經驗豐富,務實低調的李奇微。
影片一開場,就是他孤身一人,身着作戰服裝,來到炮火連天的前線考察。
親自品嘗連前線指揮官都嫌棄惡心的志願軍口糧,試用了志願軍的槍械。
随後他依據多年經驗,制定出非常有針對性的作戰方案。
在關鍵的鐵原阻擊戰上,對方有五萬人,步炮坦協同。
為了增加進攻的勝算,前方指揮官連自己的士兵炸傷了也全然不顧。
而志願軍,只有兩萬五千人,足足差了一倍。
更别説,敵軍的彈藥量大管飽,是常規戰鬥的五倍耗彈量。
過飽和攻擊,是志願軍面臨的真實狀況。
其次,用數場精彩的戰鬥,襯出志願軍的老練。
影片用了數場戰鬥,把這支 " 什麼仗都能打 " 的隊伍,做了全方位的呈現。
第一場,砥坪裏,説的是志願軍 " 不怕打苦仗 "。
即便是多日沒有休整的狀态,依然跟武裝反撲的敵軍打得有來有回。
第二場,臨津江,188 師 1 營對陣比利時營。
開打前的動員會上,指導員説咱們這次碰到的是個硬骨頭,可是咱們營是什麼牙口?
下面的志願軍們齊聲喊道,鋼!鋼!鋼!
接下來的情形,也證明了他們 " 不怕打硬仗 "。
黑夜中,一行人沿着水路摸進營地,順利拿下了這支重型裝甲部隊。
影片中一個細節讓派爺印象深刻。
在穿越敵人布置的鐵絲網時,前排的志願軍戰士們,用手握住拴在鐵絲上的罐頭,防止發出聲響,然後俯身趴在網上,好讓後面的戰士從他們身上爬過去。
之前那句 " 鋼 " 的口号,就在這裏有了具體的對應。
它就是戰士們鋼鐵般的意志。
第三場,鐵原阻擊戰,凸顯的是志願軍 " 不怕打惡仗 "。
鐵原阻擊戰,是存亡之戰。
失了鐵原,志願軍可能就會被切斷後路,節節敗退。
面對步坦炮協同的五萬人,志願軍這裝備劣勢的兩萬五千人,這場惡戰,怎麼打?
這就説到了第三點,用多個靈活的戰術,襯出志願軍的創意。
負責拖延敵人的 189 師知道,正面集中迎敵,肯定堅持不了多久。
那幹脆,整個師就地 " 解散 "。
分解成幾百個小作戰部門,每個部門建立好幾個營地。
像一顆顆釘子一樣,釘在敵方部隊的必經之路上。
敵人來了,就打,打不過,就去下一個營地。
打散了,就找别的部隊合并,讓敵人有拔不完的釘子。
靠着這樣的大膽戰術,大大拖緩了敵人前進的步伐。
負責阻擊的 188 師,更是沒有閒着,幾萬人沒日沒夜地挖着塹壕。
這樣敵軍坦克一靠近,就會陷進去,不能動彈,坐以待斃。
後來,敵軍學乖了。
發明了坦克推土機,試圖把戰壕推成平地。
志願軍不怕,他們假裝撤退,誘敵深入。
然後把敵軍坦克葬送在火海中。
但這,還不夠。
影片還通過客觀裝備上的落後,襯出志願軍的勇猛。
在工程師專家跟前線志願軍戰士們的交流中,我們聽到了很多人的意見,也聽到了工程師專家無奈的解釋。
反坦克手雷準度太差,那是因為我們無法生產這種布尾。
反坦克炮的射程太近不靈活,是因為我們缺乏彈藥訓練,制造用的特種鋼材國產的不達标。
可是,我們只有這些。
那麼,要想消滅更多的敵軍裝甲部隊,只能靠一種方法。
抵近。
手雷準度太差,戰士們就頂着猛烈的機槍火力,抵近到十米以内投彈。
可是,手雷的殺傷範圍,就有二十米。
是的,要想炸毀一輛坦克,就得犧牲那名投彈的戰士。
反坦克炮只能抵近到三十米射擊。
笨重的炮身,要好幾個人抬,可敵人的機槍和炮火,可不會停止。
困難歸困難,我們的志願軍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往前衝,哪怕與敵人同歸于盡。
這場存亡之戰,就是這麼打赢的。
都是人,誰不怕死?
可是為什麼,他們視死如歸?
02
為國,為家,保家衞國
影片在表現戰士們的戰鬥意志時,抛棄了以往常見的那種口号式的塑造。
而是通過非常樸素的觀念,來完成 " 保家衞國 " 的價值觀傳導。
影片不説 " 國 ",而是説 " 家 "。
主角三個,李默尹(父親)、李想(哥哥)、李曉(妹妹),便是解放前失散的一家三口。
解放後,三人短暫地重聚,也以陸續開赴朝鮮戰場結束。
在表達 " 家 " 的觀念時,用的又是人人都能感知到的日常符号。
家,是糖一般的甜。
父親身為師團領導,帶着彭老總的指示,前往兒子所在的營地傳達指令。
臨行前,彭老總給了他一顆糖,説是國内一個八歲小朋友,夾在信封裏寄過來的,讓他帶給兒子李想。
父子倆聊完正事,便匆匆分别,李默尹才發現,那顆糖沒送出去。
後來,李想要去跟父親匯報戰況,倆人烤着繳獲的午餐肉,聊起了家。
正好路過的女兒也聽見了,衝進來,三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三人分别時,那顆糖,也抛到了李想手中。
再後來,李想需要堅守陣地,而妹妹李曉則要撤回後方。
面對不舍的妹妹,李想把那顆糖塞進李曉的口中。
問她,甜不甜?
犧牲前,李想也拿出那張糖紙,舔了舔家的味道。
家,是花一般的香。
李曉在李想出發前,送給他了一朵家鄉的花。
李想一直夾在筆記本中。
在決戰前的動員會上,李想拿出這朵花,讓每個戰士都聞了聞。
花幹了,但香味還在。
家,是每個人口中的莊稼。
在某次行動的雨夜,某位戰士突然想起來了,今天是芒種。
芒種忙種,就是忙着種麥子。
芒種後,就應該種豆子了。
旁邊一個戰士説,你們河南種的是豆子,我們江西種的是芝麻。
大家你一嘴我一嘴,説起了自己的家鄉。
當最後,戰士們喊着自己家鄉的名字,衝向敵軍的時候。
保家衞國這句口号,才顯得那麼具體,那麼感人。
家,也是旗上的那抹紅。
花,是紅色的。
糖,是紅色的。
李想在家裏罰站時,牆上那只瓢蟲,也是紅色的。
這些紅色,就是家的象征。
就跟紅旗一樣,映在了每個戰士的心裏。
他們可以為了這個紅色,戰鬥到最後一顆子彈,流幹最後一滴血。
影片裏,還有一個讓派爺印象深刻的職業,戰損記錄員楊三弟。
他拿着相機,拍下犧牲戰士的遺體,記錄下他們的姓名。
起初,其他戰士不理解,説他只拍死人,晦氣。
可是他説,他這麼做,就是為了讓這些死去的戰士,有一天可以回到故鄉,讓家人認出自己,接自己回家。
在這裏,家,又是每個戰士的名字。
名字告訴了我們,他們來自哪個家庭,他們來自哪個地方。
家,就是我們日常所見所聞的,交織在一起的這張細密的網。
而這張網,組成了我們的國。
網裏的人,都是我們的戰友,我們的家人。
03
用心,用情,誠意之作
唯有真正地還原戰場,才能真正地體現戰争。
就像開篇派爺提到的那樣。
影片在表現戰争場面的時候,将寫實主義貫徹到了極致。
坦克,都是一比一還原建造的。
鐵原防線,是用了幾十萬平米的外景地,請了一萬多個人現場挖掘的。
連起來綿延上萬公裏。
甚至連水壩,都是一比一還原地平地裏建造了一座。
導演坦言,這次的拍攝理念,就是文戲武拍,武戲爆拍。
只有讓片場充滿了硝煙,才能讓觀眾們體會到戰場上的硝煙。
在片場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所有人猛一點。
真炸、真摔、真打、真搏。
所有的真,就是為了讓在場的演職人員和觀眾們一起,回到那個烽火連綿的戰場,親身體會志願軍的可貴之處。
知道戰之不易,知道為何而戰,才更顯得犧牲的偉大。
都説抗美援朝戰争是我們的國威之戰,哪怕在美國、韓國的歷史博物館裏,依然會對這次戰争心有不甘。
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反反復復用《志願軍:存亡之戰》這樣的作品去提醒世人,告訴他們我們取得了勝利,以及,怎樣取得勝利的原因。
五星紅旗能夠在這片大地上高高飄揚,離不開每一個把她托舉起來的戰士們。
讓它做你的國慶檔觀影首選,一定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