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3年巨虧135億元後,新希望如何扭虧為盈?,歡迎閲讀。
導語:在傳統豬周期被打破的現實背景下,苦練内功,而非盲目追求規模才是新希望徹底打赢這場 " 凜冬之戰 " 的正确之路。
李平 / 作者 砺石商業評論 / 出品
1
豬價回暖,艱難扭虧
三年巨虧 135 億元之後,新希望終于在 2024 年實現扭虧為盈。
前不久,新希望發布 2024 年度業績預告。2024 年全年,公司預計實現淨利潤 4.5 億元至 5.5 億元,同比增長 80.58% 至 120.71%;扣非淨利潤 5.4 億元至 6.4 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對于業績的增長,新希望在公告中表示,2024 年公司聚焦主業,生產管理改善明顯,養殖成本穩步下降,同時二季度以來生豬行情回暖,豬價較同期有所上漲,公司實現了扣非淨利潤大幅扭虧為盈,淨利潤的同比增長。
2024 年伊始,國内生豬價格依舊在低位徘徊。2024 年第一季度,新希望扣非後淨虧損依舊高達 19.35 億元。此後,随着能繁母豬數量的去化,國内生豬價格自 2024 年 5 月以來迎來反彈,至 2024 年 9 月,國内生豬價格最高漲至 21 元 / 公斤,較 2024 年 5 月(15 元 / 公斤)漲超 30%。2024 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新希望實現扣非淨利潤分别為 6.19 億元、13.54 億元,基本填平了此前一季度的巨額虧損。
2024 年 9 月以來,國内生豬價格再次掉頭向下,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豬企第四季度業績環比均出現下滑。根據 2024 年業績預告數據,新希望去年第四季度扣非淨利潤約為 5 億元 -6 億元,環比降幅超過 50%。考慮到目前生豬價格的下行趨勢,新希望的短期業績仍不容樂觀。
上一輪史詩級的豬周期之中,新希望加速向生豬養殖領網域擴張,生豬養殖成為新希望集團的 " 一号工程 ",同時也是公司二代掌門人劉暢眼中擺脱飼料主業利薄且高波動風險的 " 新希望 "。
2019 年 -2021 年,新希望資本開支合計超過 700 多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投向了生豬產能基礎設施。2022 年,新希望生豬出欄數達到 1462 萬頭,躍居全國第三。
不過,生豬價格在經歷上一輪的暴漲之後便遭遇到有史以來最為漫長的下跌周期,這讓激進擴產的新希望深陷虧損泥潭。2021 年 -2023 年,新希望扣非淨利潤分别為 -79.21 億元、-8.93 億元、-46.08 億元,三年内虧損金額高達 135 億元。2023 年 9 月底,劉暢在公司全員信中坦言," 新希望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困難環境。這場凜冬之戰,即是生存之戰。"
此後,新希望不斷進行非主業資產的出售來進行瘦身化債。2023 年年末,新希望一舉将旗下食品深加工業務主體德陽新希望六和食品以及白羽肉禽業務運營主體山東中新食品的控股權進行了轉讓,并通過 52 億元投資收益實現了歸母淨利潤的轉正。
2024 年 12 月,新希望再次将旗下海南新希望等 6 家飼料、養殖控股子公司股權,以及民生保險、青島大牧人等 2 家參股企業股權進行轉讓,而這些資產均被公司創始人劉永好所控制的公司悉數接下。上述交易完成之後,新希望有望獲得超過 10 億元的現金流,同時會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
随着一系列 " 瘦身 " 舉措的實施,新希望的負債率有所改善。截至 2024 年 9 月末,新希望總負債合計 849.90 億元。同期,公司資產負債率 70.85%,同比減少近 2 個百分點。但從短期償債能力來看,新希望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别為 1.14 倍和 0.87 倍,均低于安全值範圍,短期償債壓力仍不容小觑。因此,新希望的生存危機雖已初步解除,但公司所面臨的寒冬還仍未過去。
2
激進擴張,生不逢時
2013 年 5 月,62 歲的劉永好宣布退居二線,33 歲的劉暢接任新希望六和公司董事長。在此之前,新希望完成了對另一家飼料巨頭山東六和集團的收購,飼料產能、家禽屠宰加工能力均躍居國内第一。2011 年,新希望營收突破 700 億元大關,飼料銷量超過 1200 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農牧企業。也是在這一年,劉暢首次以非獨立董事的身份進入新希望董事會。
不過,由于彼時國内飼料產能面臨嚴重過剩,新希望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2012 年,新希望接連遭遇到速升雞事件、黃浦江死豬事件、禽流感等一系列衝擊,淨利潤降幅超過 35%。與此同時,公司内部又面臨到與六和集團的整合難題,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臨危受命之後,劉暢決定帶領新希望走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将公司業務板塊從飼料延長至生豬養殖、屠宰加工、深加工等下遊環節。2016 年開始,新希望加速布局養豬行業,決定用 3 年至 5 年時間将生豬養殖規模發展至 1000 萬頭,生豬養殖規模迎來急速擴張。
2019 年,非洲豬瘟的蔓延讓國内生豬價格迎來史詩級上漲,最高突破 39 元,創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新希望當年實現淨利潤 50.42 億元,同比增長 195.78%,創出歷史最高紀錄。二級市場上, 新希望股價從 2018 年末的 5.4 元最高漲至 42.2 元。2020 年 9 月,新希望總市值達到 1800 億元的歷史新高,較 2013 年 5 月增長近 10 倍。
嘗到養豬的甜頭之後,新希望持續加大對生豬產能的投資力度,并通過收購、自建等方式擴充廠房。2020 年,劉永好在機構調研過程中明确表示,養豬戰略是集團公認的 " 一号工程 "。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斷提升生豬出欄量的内部考核目标。2021 年 2 月,新希望在其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曾明确表示,2023 年的生豬出欄量目标為不低于 6600 萬頭。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19 年之前,新希望在生豬養殖上主要采用 " 公司 + 農户 " 的模式,也即由企業向農户提供或出售商品代仔豬,由農户進行育肥的合作養殖模式,資產規模相對較輕。
非洲豬瘟之後,防疫能力更強的一體化自繁自養模式受到業内追捧。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斷加大對自育肥場線的建設。僅 2020 年上半年,新希望就投資建設了 29 個生豬養殖項目,項目總投資額達 147.5 億元。2019 年 -2021 年三年内,新希望資本性支出累計超 700 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為生豬產能的擴張。
随着一體化自養比例的上升,新希望固定資產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負債率也在一路攀升。截至 2021 年末,新希望固定資產合計金額達到 337.36 億元,較 2018 年增長近 250 億元,三年内固定資產增幅接近 300%。與此同時,公司負債金額由 2018 年末的 206.08 億元大幅飙升至 206.08 億元,其中有息負債就接近 600 億元。
然而,在生豬養殖領網域激進擴產的新希望很快就遭遇到生豬價格暴跌的打擊。2021 年,由于生豬出欄量的急劇擴張,國内生豬日度均價降至 16.3 元 / 公斤,較年初下降 20.74 元 / 斤,降幅高達 55%。在此背景下,新希望出現了高達 96 億元的巨額虧損,這也是自公司 1998 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2022 年上半年,國内豬肉價格依舊在低位運行,新希望半年内再次出現了 41.4 億元的虧損。
3
瘦身化債,苦練内功
為了緩解債務壓力,新希望于 2022 年底開始實施 " 瘦身增肌 " 策略。2022 年 12 月,新希望把川渝地區 11 個在建新豬場項目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回籠了 9 億的資金。2023 年 4 月,新希望再次把川渝地區 7 個已建好的豬場項目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再次回籠了 13 億的資金。
不過,對于千億負債的新希望來説,22 億元的資金回籠仍只是杯水車薪,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豬肉價格的持續低迷,2023 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再次出現高達 38.58 億元的巨額虧損。面臨嚴峻的資金壓力,新希望于 2023 年底提出了聚焦飼料、生豬養殖兩大核心主業的口号,并将白羽肉禽業務以及食品深加工業務的控股權進行轉讓,再次回籠資金 42 億元。
随着肉禽業務和食品深加工資產剝離,新希望将生豬屠宰業務并入豬產業,公司主營業務由原來的飼料、養豬、白羽肉禽、食品四大板塊變為飼料、養豬兩大板塊為主。2024 年上半年,公司飼料、養豬收入占比分别為 66%、33%。
由于國内飼料產業長期處于過剩狀态,新希望飼料板塊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數據顯示,2021 年 -2023 年,新希望飼料業務毛利率分别為 6.51%、6.48% 和 5.25%。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再次降至 4.23%。
顯然,相比微利狀态的飼料業務,生豬養殖板塊的利潤彈性要明顯更大。因此,對于新希望來説,養豬業務仍是決定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關鍵。
自 2018 年 6 月以來,國内生豬價格遭遇到最為漫長的下跌周期,至今仍未結束。自 2024 年 9 月以來,生豬價格再次下跌。2024 年 12 月,全國生豬出場價格為 16.46 元 / 公斤 ,環比下跌 4.3%,較 2024 年 9 月中旬高點(21 元 / 公斤)下滑超過 20%。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是 4078 萬頭,仍高于農業農村部制定的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标(3900 萬頭)。因此,2025 年生豬供應量仍将處于寬松局面,預計豬價将持續承壓。
此外,随着瘦身行動的持續推進,新希望生豬出欄量增速也出現了明顯的放緩。2023 年,新希望生豬出蘭量為 1768 萬頭,尚不及當初規劃目标(6600 萬頭)的三分之一。
進入到 2024 年,新希望在豬產業上提出了 " 降成本,提質量,調結構,穩規模 " 的新思路,并主動調整能繁母豬規模。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新希望能繁母豬數量約為 74 萬頭,較之前減少了 8 萬頭左右,淘汰產能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區網域一些疫情風險大、高成本的場區。
根據最新數據,2024 年全年,19 家上市豬企共出欄約 1.66 億頭,較去年同比增長 4.51%。其中,新希望生豬出欄量為 1652 萬頭,較上年減少近 120 萬頭,同比下滑 6.55%;牧原股份出欄量為 7160 萬頭,同比增長 12.2%;温氏股份出欄量為 3018 萬頭,同比增長 14.93%。
不難看出,盡管新希望生豬出欄量仍保持在行業前三,但卻與行業前兩位的出欄量進一步拉開了差距。
此外,長期以來,新希望豬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明顯弱于競争對手。2023 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肉豬養殖綜合成本分别約為 15 元 / 公斤、16.6 元 / 公斤,而新希望的生豬養殖成本卻為 17.5 元 / 公斤。由于企業運營成本較高,2024 年上半年,新希望淨虧損達到 12.17 億元,虧損金額在上市養殖企業中位列第一。
較好的是,通過主動調降發展節奏以及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的實施,新希望生豬養殖成本出現了明顯改善。截至 2024 年 11 月,新希望運營中場線出欄肥豬的完全成本已降至 13.7 元 / 公斤,進一步縮小了與頭部企業牧原股份(13.1 元 / 公斤)、温氏股份(13.4 元 / 公斤)之間的成本差距,這也是公司下半年扭虧為盈的關鍵。
事實上,随着豬周期的弱化,國内生豬養殖行業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長期微利狀态。在此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就成為豬企之間的 " 勝負手 "。所幸的是,新希望在看到行業的下行趨勢以及企業自身的債務危機之後,能夠主動選擇瘦身化債聚焦主業,徹底糾正了此前的激進擴張等問題。顯然,在傳統豬周期被打破的現實背景下,苦練内功而非盲目追求規模才是新希望徹底打赢這場 " 凜冬之戰 " 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