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英偉達在中國的好日子,不多了!,歡迎閲讀。
得益于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對算力需求的爆發性增長,全球 AI 芯片龍頭英偉達最近兩年成為全球最耀眼的明星。
2023 年,英偉達股價飙升了 238.9%,成為标普 500 指數表現最好的成分股;2024 年,公司還在不斷刷新歷史新高,最新市值已經接近 1.7 億美金,上升到美股第 5 位。
盡管股價勢如破竹,但是英偉達面臨的挑戰仍然不少,其中最主要的挑戰,無疑來自中國。
01
天選之子
目前,英偉達高端芯片在全球最重要的中國市場遭遇諸多限制。為了應對未來可能不斷的限制,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鏈的諸多公司,顯然要主動降低對英偉達芯片的依賴度,轉而開始尋找國產替代型產品,國内 AI 芯片企業由此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根據《華爾街 * 日報》年初的消息,2023 年華為從中國主要互聯網公司獲得了至少 5000 個昇騰(Ascend)910B 芯片的訂單,中國兩大科技巨頭阿裏巴巴和騰訊計劃在 2024 年大幅減少英偉達芯片的訂單,訂購量遠低于出口禁令生效前的原計劃。
除了華為之外,國產 AI 芯片的最大希望,是 2022 年在科創板上市的海光信息。
海光信息主營業務是高端處理器,主要用于伺服器、數據中心等計算、存儲設備中。目前公司有兩條產品線,早期主要是高端通用處理器(CPU),近年開始向協處理器(DCU)發力。
如果説海光 CPU 對标的是 Intel 和 AMD 的 CPU 產品,DCU 挑戰的正是英偉達當下如日中天的 GPU 產品。
海光信息 DCU(Data Center Unit)是一款高性能的 AI 芯片,是目前極少數完全支持訓練和推理的國產 AI 加速卡。其所采用的 GpGpu 架構,是 GPU 的一種技術分支,構成相對簡單,在產品性能、通用性、成本等方面優勢明顯,是加速運算的主流解決方案,已經實現了在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商業計算等領網域的商業化應用。
與目前全球主流人工智能企業都在使用的英偉達 A100 產品相比,海光信息 DCU 的第一代產品海光深算一号生產工藝同為 7NM 制程,内存頻率和顯存位寬與 A100 基本相當,顯存容量、顯存帶寬和顯存頻率大概相當于 A100 的 50% 左右,差距比較大的是多卡協同的互動速率,大概只有 A100 的 30% 左右。總體性能來講,海光深算一号應該能達到英偉達 A100 的 50% 以上水平。
2023 年三季度發布的深算二号,性能相對于深算一号提升 100% 以上,據此估計,此款產品至少已達到 A100 的 80%,等到正在研發中的深算三号上市,趕上甚至超越 A100 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除了性能上正在靠近之外,同樣重要的是技術上的兼容性。
英偉達稱霸 GPU 領網域的關鍵因素是 CUDA,這是 2006 年推出的并行計算平台和編程模型,在此之後英偉達将 GPU 從遊戲顯卡領網域轉化為更通用的計算工具,吸引了大量的開發者和世界領先企業的加入,形成了強大的軟體生态。
相比之下,海光 DCU 和英偉達的 CUDA 在生态、編程環境等方面高度相似,與文心一言等大多數國内外主流大模型具有很好的适配性,這意味着英偉達 CUDA 生态用户遷移到海光 DCU 成本很低,這就為以後取代英偉達打下了基礎。
02
村裏的希望
高端處理器具有極高的技術門檻,是芯片行業技術綜合性最強、地位最重要的產品。
海光信息的技術最初來源于美國 AMD 的授權,但是在 2019 年之後,海光信息被列入美國《出口管制條例》" 實體清單 ",AMD 不再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海光後續產品的迭代和研發全部都由公司自主完成。
自主研發意味着巨大的投入。2019 年 -2021 年,海光信息累計研發投入 35.39 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 95.35%,研發人員占比高達 90%,幾乎是傾其所有進行技術突破瓶頸,向巨頭叫板的決心可見一斑。
2022 年,公司研發投入仍然超過 20 億,占營收比例超過 40%,在 A 股年營收超過 50 億的公司中,海光信息的研發強度排名第二位,僅次于百濟神州。
極高的研發人員占比,和高精尖的技術,讓海光信息成為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企業:公司員工總數 1500 人,相當于人均創收超過 300 萬,人均市值超過 1 億元,人均薪酬高達 87.99 萬(含社保),如此高的人均效率,在 A 股市場極其少見。
伴随着公司的技術進步和國產替代的時代浪潮,海光信息最近幾年業績呈現出爆發性增長态勢。
2020 年公司的營收只有 10 億左右,還沒有實現盈利,到了 2022 年上市當年,公司營收已經增長到 50 億以上,淨利潤超過 8 億,公司高端處理器在國產伺服器行業的市占率超過 50%,真正算的上是行業的半壁江山。
▲來源:同花順
2023 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業績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其中營收 56.8 億 -62.6 億元,同比增長 10.82%-22.14%,歸母淨利潤 11.8 億 -13.2 億元,同比增長 46.85%-64.27%。
從業務結構來看,雖然 CPU 仍是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但是 DCU 已經在 2023 年成為業績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預計已經占到總營收的 30% 左右。
可以預期的是,如果英偉達未來仍然只能向華推出一些性能較低的人工智能芯片,等到海光的深算 3 号發布,性能可能大幅超越英偉達的國内競品,海光的 DCU 業務營收必将大幅增長,營收占比可能會突破 50%。
屆時,中國版的 AI 芯片,或許将成為市場主流。
03
國家意志
海光信息迅速崛起的背後,充分展現了中國科技自強的國家意志。
股東數據顯示,海光信息前十大股東中,至少有六家是國有法人控股,國資持股比例超過 50%。其中中科院旗下的中科曙光在 2018 年受讓海光信息 1948 億股股權,成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東,目前持股比例為 27.96%,另外中科院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2.65%。
中科院背景加國資控股,海光信息被視為芯片產業中名副其實的 " 國家隊選手 "。
▲來源:同花順
國家算力產業計劃和國内 AI 產業鏈,也在為海光的追趕計劃提供助力。
最近幾年來,海光信息深度參與了 " 東數西算 " 先進計算中心和 " 新基建 " 智算中心的建設,結合中科院和中科曙光在算力產業的深度布局和產業資源,公司與大股東之間形成了良好業務協同,成為支撐中國算力根基的核心力量,在 AI 產業鏈的朋友圈也不斷擴大。
公司的 DCU 產品已得到百度、阿裏等互聯網企業的認證,并推出聯合方案,打造全國產軟硬體一體全棧 AI 基礎設施;此外科大訊飛、商湯和雲從等國内頭部 AI 企業,已有大量模型移植并運行在海光 DCU 平台上。
為了完善通用計算平台的國產生态,海光信息還發起成立了海光產業生态合作組織,聯合了體制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内上下遊企業,產學研結合的協同突破瓶頸,為突破行業内關鍵共性技術提供助力。
歷史經驗表明,中國科技領網域不乏後發追趕甚至彎道超車的成功先例。
從早年的面板,到如今在光伏、半導體、新能源車和作業系統,中國企業都憑借自己的力量,實現了行業的自主可控。
我們相信,在舉國體制和超強產業鏈的強大支撐下,以海光信息為代表的中國 AI 芯片,必将會舉起國產算力的大旗,成為中國科技產業後發趕超和自主可控的又一範例。
英偉達在中國的好日子,不會太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