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第10個國家中心城市,徹底沒了嗎,歡迎閲讀。
文 | 凱風
作為 " 塔尖 " 城市,國家中心城市自提出以來,就引發無數城市競逐。
過去 10 多年來,我國形成了九大國家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其中,北上廣津渝為直接批復,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則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标。
無論如何,自 2018 年以來,我國就未再批復任何新的國家中心城市,第 10 個 " 國中 " 遲遲未能落地。
而在最新發布的2035 總體規劃中," 國家中心城市 " 的概念開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類不同層次的 " 中心城市 "。
在已獲批的城市中,廣州、重慶、天津是"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而成都、杭州、南京則是" 西部地區 / 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沈陽則是 "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 "。
國家中心城市擴容是否就此擱淺?" 國中 " 的名号還有那麼重要嗎?
01
國家中心城市,開始淡化了。
近日,杭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2035 獲批,被賦予 "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 的城市定位。
這與此前獲批的南京 2035總規一樣,都只是 " 西部地區 / 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均着眼于區網域層面,而沒有 " 國 " 字頭的字眼。
無獨有偶,對第 10 個國中志在必得的沈陽,同日獲批的 2035 總規,城市性質為 "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也無國中相關表述。
當然,杭州、南京、沈陽本身不是國家中心城市,正是第 10 個國中的競逐者,未能借助總規晉級,也算正常。
令人意外的是成都,作為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成都 2035 年總規的批復檔案同樣只是賦予" 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的定位。
雖然能在總規全文中,仍有 " 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争力和區網域輻射力 " 表述,但并未出現在國家許可證中,也未置于城市性質、核心功能等關鍵篇章中。
事實上,就連一線城市和直轄市,也沒有拿下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直接定位。
作為最早獲批的國中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在 2035 總規許可證中的定位也是"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而非 " 國家中心城市 "。
目前,拿下 "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 的只有四大直轄市 + 廣州,其他城市都只是區網域性的中心城市。
可見,國家中心城市不再是關鍵,但在總規中是什麼類型的中心城市,決定了不同城市能級的高低。
02
國家中心城市,為何不再重點提及,也不再大幅擴容了?
10 多年前,國家層面提出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概念,意在以這些城市為中心,向上承接重大國家戰略,對外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在實踐中," 國中 " 稱号成了一些地方做大強省會、增強首位度、提高虹吸能力、提升城市能級乃至争奪關鍵資源產業的工具。
因此,在高峰時期,包括南京、濟南、沈陽、福州、廈門、長沙、昆明、南昌在内的 10 多座城市,不約而同加入國家中心城市争奪戰。
然而,國家中心城市導向的不是虹吸模式,而是輻射和帶動能力,不是每個城市都能擔此重任。
根據我的《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要想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占據國家戰略要津,自身經濟不能太弱,更離不開強大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為後盾。
因此,一個區網域不會出現太多國家中心城市。
就像長三角已有上海,華南地區已有廣州,大西北已有西安,其他城市自然沒有設立的必要。
同時,國家中心城市,不宜多更不宜濫。
國家中心城市,服務的是城鎮化,是區網域經濟發展。如果遍地都是國中,那麼這一概念也就失去了意義。
更關鍵的是,近年來,受到疫情等超預期事件的影響,以及國際國内宏觀大環境的變化,大城市無限擴張模式,正在得到反思。
一個表現,無論強省會與周邊地市的城市合并,還是撤縣設區、撤鎮設市等城市擴容之舉,都再次被叫停。
相反,在國家和地方層面,一個名為 " 區網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 " 的新機構橫空出世,南北差距、東西差距、省内差距、城鄉差距都開始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
另一個表現,在新一輪城鎮化中,城市群、都市圈的戰略地位得到提升。
如果説 " 國家中心城市 " 更多還是單兵作戰,試圖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那麼都市圈、城市群則是 " 抱團發展 ",以跨市乃至跨省的經濟區為主力,對内協同發展,對外帶動更多區網域發展。
無論如何,國家中心城市不是概念的批發遊戲," 國 " 字頭也不是随地畫圈的玩法。
03
北上廣深,都有哪些特别定位?
作為城市能級最高的兩座城市,北京、上海自不用説。
一個是全國政治、文化、對外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一個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
廣州最為凸顯的當屬" 綜合性門户 ",這是與北京、上海足以比肩的高定位。
所謂綜合性門户,指的是居于國家戰略要津,對内引領區網域發展,對外承擔對外交往、資源配置功能,代表國家開展國際交流。
既然是綜合性,意味着全方位的強,而非單純的經濟或工業的一枝獨秀,在國内只有北上廣能擔此重任。
不只如此,廣州的整體定位,涵蓋區位、經濟、產業、科創、文化、商貿、對外交往等方方面面,可謂" 廣州更廣 "。
深圳最為特别的當屬" 全國性經濟中心 "、" 國家創新型城市 "。
深圳是我國經濟第三大市,但拿下了一些頗具含金量的第一:工業增加值第一,出口連續 30 多年第一,國内專利授權量第一,企業數量第一,地均 GDP 第一 ……
這些 " 第一 ",折射的是深圳的科技創新能力之強。沒有多少一流大學,沒有多少科研院所,深圳憑借企業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崛起之路。
廣州更 " 廣 ",深圳更 " 深 ",這是兩大一線城市最大的不同。
04
不管是不是國家中心城市,二線城市,多數都有獨此一家的特别定位。
其一,成都雖然只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拿下了" 西部經濟中心 " 這一核心功能。
同處西部,作為 " 雙子星城 ",成都有 " 西部經濟中心 ",重慶拿下了 " 對外開放門户 " 和 " 長江上遊航運中心 ",體現了在成渝雙城經濟圈中的不同定位。
整體來看,成都定位更為綜合,從經濟、交通、科創到對外交往,可謂無所不包,與廣州有一定類似之處。
其二,杭州的城市性質與南京一樣,但獲得" 全國數字經濟創新中心 "這一 " 國 " 字頭定位。
早在 20 多年前,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戰略抉擇中,杭州毅然選擇了前者,從而借助數字經濟開啓了城市晉級之路。
如今的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接近 6000 億元,占 GDP 比重高達 28.3%,為不折不扣的數字經濟意義上的 " 一線城市 "。
其三,沈陽雖然失去國中稱号 , 卻拿下 "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 的超級定位。
此前,沈陽一直對國家中心城市志在必得,畢竟全國七大地理分區中,只有東北還沒有國家中心城市。
如今,國中不見蹤影,但 " 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 ",則将沈陽的影響範圍從東北拓展到整個東北亞,在新一輪地緣大變局中堪稱最大受益者。
可見,每個城市都有獨特優勢,擔起國家賦予的特别重任,只要自身強大,城市能級和核心定位自然會随之而抬升。
是不是國中,是不是 " 重要的中心城市 ",并沒有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