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光伏賽道:高增長下内卷化,不耽誤龍頭“吃肉”,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财華社
在歲末年終之際,各行各業紛紛進行年度盤點,而光伏行業無疑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 " 另類 " 之一。
在 2023 年,我國光伏行業發展主旋律呈現高速增長和内卷化加劇的現象。盡管光伏產業在裝機量和發電量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行業内仍面臨 " 内卷 "、" 價格低迷 " 和 " 產能過剩 " 等重重挑戰。
有業内人士更是直言:" 幾乎沒有哪個行業這樣,制造端和新增需求不斷創下紀錄,但企業日子卻很難過。"
在資本市場中,光伏行業的股價走勢呈現出一定的疲軟态勢,這反映出該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根據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年内 A 股和港股市場中光伏概念股的整體走勢均呈現出大幅下跌的趨勢。其中,光伏硅片行業的龍頭企業隆基綠能 ( 601012.SH ) 和 TCL 中環 ( 002129.SZ ) 的股價分别下跌了 50.6% 和 50.9%,跌幅顯著。此外,處于光伏產業鏈最上遊的硅料領網域,通威股份 ( 600438.SH ) 和協鑫科技 ( 03800.HK ) 的股價也有所下跌,但跌幅相對較小,約在 40% 左右。
光伏股資金出逃,一些基金則是當中最大的賣家之一。根據黑鷹光伏統計,在最新的三季報披露結束後,基金公司合計持有 120 家光伏上市公司 52.20 億股股份,與去年 6 月的巅峰期相比驟降 49%,機構持股市值也由巅峰的 4915 億元降至 1411 億元,降幅達 71.29%,各路巨頭無一幸免,均遭遇不同程度減持。
瘋狂的光伏
自 2021 年 9 月起,我國實施了 " 雙碳 " 戰略,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在此背景下,光伏、風電、水電和氫能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光伏產業的表現尤為突出,成為我國能源轉型領網域中的一股強大力量。這一產業的發展,不僅加速了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2021 年起,我國光伏產業迎來爆發,新增裝機容量逐步拉開與風電產業的距離。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2022 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約 87.4GW,累計裝機容量達 392GW;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僅 37.6GW,不及光伏的一半。
進入 2023 年,光伏產業更加火熱。得益于多晶硅價格回落引發的光伏全產業鏈價格維持低位,光伏產業下遊發電端再迎 " 裝機潮 ",成為 2023 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煤電的主要推手。今年 1-11 月,我國光伏累計新增裝機容量達 163.9GW,同比大幅增長近 150%。
為此,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近期第二次上調了國内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由 120GW-140GW 上調至 160GW-180GW。
裝機量的暴增帶動了發電量的同步增長,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 1-11 月,太陽能發電量增長 35.4%,發電增速加快,并且是國内發電主要品類中增幅最高的。
不僅如此,在光伏制造端也同樣增長勢頭強勁。光伏協會數據顯示,1-10 月,我國光伏制造端 ( 硅料、硅片、電池、組件 ) 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均超過 70%;制造端四大環節產值超過 1.3 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
放眼全球光伏市場,我國光伏企業擁有領先的技術、規模化生產和全產業鏈布局等優勢,不斷在全球斬獲市場份額。
在 2023 年,光伏電池與電動載人汽車、汽車用锂電池組成的 " 新三樣 " 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增長極,今年前三季度 , 我國 " 新三樣 " 產品合計出口 7989.9 億元 , 同比增長 41.7%,占我國出口比重同比提升 1.3 個百分點,達到 4.5%。
盛世下的寒風:產能過剩,價格腰斬
得益于此前全球對碳中和新一輪共識的達成,過去兩三年光伏市場的增長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尤其是在我國,自 " 雙碳政策 " 提出後,光伏產業猶如脱缰的野馬不斷狂奔,引來了光伏企業的擴張和跨界企業的入局。
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行業老玩家和新玩家不惜重金砸向光伏賽道。僅在今年 12 月,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 ( 688303.SH ) 均披露了擴產公告,其中通威股份近日宣布将豪砸 280 億建設包括年產 50 萬噸工業硅和 40 萬噸高純晶硅在内的一體化項目。
此外,于 2023 年,隆基綠能與晶科能源 ( 688223.SH ) (JKS.US)用于擴產的投資額均超過 500 億元。
跨界企業方面,根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就有高達 70 餘間上市企業跨界進入光伏產業。今年以來,不少跨界者依然在跑步入場,琏升科技 ( 300051.SZ ) 、濱海能源 ( 000695.SZ ) 和維業股份 ( 300621.SZ ) 等企業均切入了光伏領網域,其中電池組件是這些跨界者的首選。
随着過去兩年新老玩家大肆擴產,整個光伏產業鏈的產能猛增,市場明顯供大于求,行業進入到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階段。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上月表示,至 2023 年底,光伏制造端的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產能均超過 900GW。而長江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3 年和 2024 年全球組件需求預測分别為 525GW 和 645GW,行業進入過剩階段。
回望 2023 年的光伏產業,無論是產業鏈上遊的硅料、硅片領網域,還是中遊的電池片與組件環節,都在經歷着 " 盲目擴產 - 產能過剩 - 痛苦去化 " 的過程。
在此背景下,一些老玩家不得不放緩投資步伐,而個别感受到市場殘酷競争的跨界企業也黯然退場,譬如,水牛奶龍頭皇氏集團 ( 002329.SZ ) 下半年以來已基本退出光伏板塊,回歸公司主業。
從光伏產業過去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產能過剩是階段性的,并且伴随着技術的進步和競争擠壓,一些產能較為落後的跨界者和行業中小企業是最容易被出清的角色。
TCL 中環認為,未來全球光伏行業的主導權要從資本方轉向工程師方向,歷史上重復已多次(半導體也是如此),要交給技術、創新、制造能力更強的玩家。
俗話説:物以稀為貴。如今光伏產業供過于求突出,受此影響,硅料價格拐頭下行,并向下傳導,引發整個產業鏈價格下降,各環節產品價格幾乎全線 " 腰斬 "。
以硅料價格為例,多晶硅料 ( 致密料 ) 價格在 2022 年 11 月觸頂後便開啓了一瀉千裏模式。截至 12 月 20 日,多晶硅料 ( 致密料 ) 平均價僅為 65 元 / 公斤,相較于去年巅峰時期 303 元 / 公斤跌去了接近 8 成。
硅料價格下行,在促進下遊光伏裝機量井噴的同時,持續傳導到了中遊的光伏電池和組件領網域。
隆基綠能管理層 11 月在調研問答中表示,最近組件價格出現了特别非理性的情況,已經接近一塊錢一瓦的水平,在這個價格水平上全產業鏈(從多晶硅料到組件環節)都難以盈利,會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所以組件目前 1 元左右的價格僅能維持光伏企業的勉強生存,很難持續。
龍頭企業抗壓,逆變器企業盈利 " 逆天 "
硅料價格的下降,盡管看似有利于硅片、電池片和組件企業,但實際上,這些企業并不能從中獲得市場的紅利。其背後的原因在于產能過剩和激烈的市場競争。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近日表示,光伏組件價格最近整體大幅下降,均價目前也只有每瓦 1 元出頭,是年初價格的一半多。當前的光伏組件均價已逼近行業平價成本線,幾乎已 " 無利可圖 ",若再下跌,絕大多數企業将陷入虧損。
實際上,從最新披露的三季報來看,我國整個光伏行業面臨着盈利能力減弱的困境,只有少數成本控制能力較強的龍頭廠商受影響較小。
根據同花順 iFinD 數據,A 股光伏概念股有約 1/4 的企業在今年前三季度錄得虧損,錄得盈利的企業中淨利潤下降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在銷售價格更低,而成本相對更高的情況下,小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在行業洗牌中極易被洗掉。
而行業龍頭則整體表現出 " 風景這邊獨好 " 的景象。今年前三季,硅料領網域的通威股份和新特能源 ( 01799.HK ) 受產品價格下降影響,利潤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新特能源收入和淨利潤雙雙下滑。
在硅片、電池及組件領網域,隆基綠能、TCL 中環、天合光能 ( 688599.SH ) 及東方日升 ( 300118.SZ ) 等企業因具備成本等優勢,抗住了行業價格大跌的壓力,前三季度淨利潤均實現了正增長。其中,天合光能前三季淨利潤飙升逾 1 倍,其表示公司提升了 N 型先進產能占比,提高部門產品的價值,同時在生產端持續降本增效。
逆變器作為光伏產業鏈中少數不受價格戰影響的環節,伴随着下遊光伏裝機量的大增,逆變器企業成為行業盈利最亮眼的細分領網域。
今年前三季,陽光電源 ( 300274.SZ ) 收入和淨利潤分别翻超 1 倍及 2 倍,固德威 ( 388390.SZ ) 淨利潤亦飙升超 2 倍,均享受到了光伏及儲能領網域需求高增的紅利。
展望 2024 年
整體來看,2023 年全國光伏行業需求出現增長,但產能增速遠大于需求增速,導致供需矛盾相對 2022 年更為明顯。
當下,行業產能過剩、競争内卷等問題依然未有好轉迹象。對于行業何時才能回歸正常發展通道,隆基綠能管理層今年 10 月底認為在時間上存在不确定性,可能明年上半年就會發生。如果部分招商引資的光伏擴產項目在今年年末開始停滞,且這種節奏進行的十分快速和猛烈,那麼行業實際釋放的產能就沒有原計劃的規模大,則行業調整的時間可能會比較短。
對于下遊的裝機量,政策支持一直在路上。國家能源局近日提出,要求 2024 全年全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 2 億千瓦左右,這較 2023 年的目标提升了 25%。
隆基綠能管理層認為,短期光伏行業受電網消納的階段性限制,預計發展增速相較過去幾年将有所放緩。但是目前社會對于未來新能源需求總量以及電能替代一次能源來自清潔能源等共識變得越來越強烈,從中長期看,行業的發展更為清晰和樂觀。
在競争端,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大浪淘沙,優勝劣汰,行業洗牌已不可避免。
從競争格局看,在價格戰中,大廠通過垂直一體化獲得競争優勢。通過垂直一體化,企業可以壓縮成本,以更低價格參與競争,強者恒強格局有望加速,中小企業則面臨被市場出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