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馬斯克最隐秘生意:能決定一大票人生死,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藍字計劃,作者|袁榭
世界首富伊隆 · 馬斯克現在不僅能管住推特用户發言,甚至可以讓美國政府的幹部們不準随便説話了。
2023 年 2 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接受電視采訪、被問到 " 星鏈 "(Starlink)于東歐的使用狀況時,只好表示無可奉告:" 好吧,除了承認我曾與馬斯克對話過之外,我不能分享談話過程中的任何内容。"
2023 年夏天,美國國防部的聯絡官員們在接到雜志記者關于 " 星鏈 " 的采訪請求時,回應是 " 采訪要求要通知伊隆,他批準了,我們才能跟你聊 "。态度之卑下,一點不像是剛籤了政府采購大單的甲方。
從 2019 年 5 月首批 " 星鏈 " 衞星上天,在三四年間,SpaceX 成為地球第一宇航實體,不僅火箭發射量已經超過所有主權國家的官方宇航局,而且是全球最大的衞星通信運營商。國外大報在説起 " 星鏈 " 衞星互聯網時,用語是 " 馬斯克在星空中無可匹敵的強權 "" 馬斯克制霸衞星業 "。
一個產品,狠到政府兼甲方唯唯諾諾,這是怎麼做到的?
偷誰不是偷,就偷朋友
馬斯克涉足衞星互聯網的過程,和他涉足 AI 的路徑很像:從緊密擁抱到反目成仇。
2010 年代初,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意識到了世界上還有至少 30-40 億人無法獲得基礎程度的互聯網服務。而且這三四十億人不全在購買力匮乏的窮地區,其中至少有 7 千萬户人家可以負擔普通網絡服務的成本。就在美國和加拿大,也有近三成成年人因為居住區網域限制,很難使用速度夠快的互聯網。
如此規模的人群,沒法全部光纖入户,能做到的話也就不存在這難題了。即使 5G 技術已成主流的當下,也有不少人體驗過稍遠離主幹城市時就沒信号。
因此,十多年前,科技公司與富豪們紛紛重新投眼于 " 基于高空 / 衞星的無線互聯網 " 這一過去商業上失敗的創意。2011 年,谷歌開始高空氣球互聯網項目 Loon。2014 年,互聯網通訊業的老将格雷格 · 惠勒與馬斯克曾有意合作,開創在近地軌道鋪設 700 枚衞星組成的衞星互聯網。
不過 2014 年還在公開表示談合作的兩人,2014 年中就分道揚镳。
2014 年 6 月,馬斯克宣布從谷歌等投資方籌資 10 億美元,開搞衞星互聯網。并通過借殼挪威的規制部門,在國際電信聯盟注冊衞星星座通訊頻段。此衞星星座在美國的業務部分稱謂,就是整個項目後來的名稱:星鏈(Starlink)。
惠勒在同月底也宣布自己的衞星公司 WorldVu 從維珍、空客等投資方籌資五億美元,同樣要大辦衞星互聯網。
兩人年頭還公開説要一起辦廠造衞星,地皮都找好了,年中就各辦各的。如此突兀的轉折,當事人馬斯克從未表态,惠勒則在 2015 年受訪時只回答 " 對所有致力于将寬帶服務全球普及的業界同仁致敬 " 的套話。
然而有業内人曾經給過一種解釋:馬斯克在宣布自行開搞、注冊衞星頻段之前,完全沒有知會惠勒,還在跟人家繼續虛與委蛇談合作。結果惠勒發現馬斯克拿去注冊的方案是他的點子、籌資對象是他之前談好的金主,合作自然崩盤。
從此開始,惠勒的衞星公司 OneWeb(更名後的 WorldVu)一直是 SpaceX" 星鏈 " 項目競争對手。不過 OneWeb 争不過 SpaceX,2020 年 3 月破產後出售給英國政府領頭的投資人組合。在破產前,OneWeb 已經實際放棄将衞星互聯網售遍全球用户的最初願景,改為專注給政府和企業機構提供衞星互聯網服務。
出格的理念,趕上歷史的進程
星鏈的成功,既靠理念的正确,又靠公司的發展進程。二者缺一,星鏈就無法從眾多競争對手中脱穎而出。
衞星互聯網并非新出的概念,自從有互聯網以來,就有公司試圖用衞星傳播網絡信号:反正都是電波通訊,電話打得,網難道就連不得?互聯網不就是基于電話信号的麼?
抱有如此信念開搞衞星互聯網的三家公司:銥星、全球星、泰萊德西克,一起在世紀之交的網絡經濟泡沫破裂潮中破產。銥星和全球星運氣好些,被清盤收購後繼續做衞星通信生意。泰萊德西克連這點立足地都沒有,1998 年放上天的唯一一顆 Ka 波段實驗衞星,2000 年就墜入大氣層銷毀。
為何這些先驅全失敗,而馬斯克成功了?因為基于技術選擇的衞星網絡理念截然不同。
直到 2010 年代初,幾乎所有通訊衞星都位于距地面 3.6 萬公裏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因為技術限制,要支持越高軌道的飛行,衞星就會越笨重,體積相當于公交車、重逾 5 噸的通訊衞星比比皆是。
如此大的載荷,組成星座的衞星個數、使用的火箭發射次數自然都得能省則省,所以最好置于地球同步軌道上,一顆衞星的信号能覆蓋小半個地球的固定區網域,不然衞星造價與發射、運營成本會高到政府機構都不願意買單的程度。
衞星位于這種軌道上,雖然覆蓋區網域夠了,但信号強度和遲滞度就會低到無法上網,甚至區網域内同時打電話的人數都有上限。銥星一代的單個衞星可以支持的同時通話數是 1100 個,平均數據傳輸速度是每秒 2.4KB。
當然,現在的技術進展遠非三四十年前的初代銥星可比。星鏈的頭号競争對手、衞訊公司現在的地球同步軌道衞星互聯網數據傳輸速度是每秒 20M 上下,延遲時間在 62-594 毫秒之内。
不過,在同類指标上,星鏈的數據傳輸速度是每秒 67M-97M 左右,比衞訊高三四倍;延遲時間 20-45 毫秒左右,比衞訊快二三十倍。2022 年的遊戲播主測評視頻中,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脈," 星鏈 " 下載速度每秒 165.16M、上傳速度每秒 7.35M,達到了 " 能在曠野中流暢玩《守望先鋒》" 的成就。
按第三方測評網站的説法,星鏈是現在市面上所有衞星互聯網公司中,唯一一家服務速度有望趕上實體光纖互聯網的。
如此成就,星鏈怎麼做到?成功的訣竅,就在創意的轉變:放棄地球同步軌道,在近地軌道上發力。
" 星鏈 " 一開始表示完全規模的衞星星座,将分布在距地面 340 公裏的極近地軌道、距地面 550 公裏的近地軌道和距地面 1150 公裏的中距軌道上。現在拿到軌道與頻段注冊資格的 " 星鏈 " 衞星都分布在近地軌道上。
近地軌道比地球同步軌道離地面近了九十多倍," 星鏈 " 的信号延遲時間比競争對手快二三十倍就很合理。而且軌道更近的好處不止在網速上,對衞星公司控制成本也至關重要。
距離近了,在不削弱性能的同時,互聯網衞星的體積與重量可以顯著減少。" 星鏈 " 的最初型号衞星重量是 227 公斤,體積相當于家用沙發。2022 年 5 月出廠的最新型 " 星鏈 " 衞星,在馬斯克表示 " 功能極大提升 " 的同時,重量是 1.25 噸,長度是七米。而衞訊公司同代的衞訊三型衞星,重量是 6.4 噸。
衞星一輕,制造和發射成本就能降下來。2019 年底,馬斯克和 SpaceX 的首席運營官格温 · 肖特韋爾表示單個衞星的制造成本在 50 萬美元以下。同代的衞訊二型衞星,單個制造成本是 6.24 億。
也就是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的互聯網衞星造價可以造兩千多顆 " 星鏈 " 衞星。
同樣的一次 Space X 重型獵鷹火箭發射,能将三四枚衞訊衞星、或 45-60 枚星鏈衞星放入軌道。效率優劣,一目了然。
輕型衞星的信号優勢不止于離地面近,還在于信号調整靈活。單個輕型衞星的軌道内機動更方便,衞星星座就可以在地形復雜的地帶調整衞星位置,使對地面的信号入射角能夠适應用户來變化。這是地面同步衞星很難做到的。
而且 " 星鏈 " 的競争優勢,還在于它現在還屬于 SpaceX 的一部分,搭重復用火箭入軌方便得多。
就連競争對手們,也不得不租 SpaceX 的火箭。衞訊是早早就放棄其他火箭服務機構,租 SpaceX 的重型獵鷹火箭放衞星。OneWeb 由于積怨,一直租俄羅斯和歐洲的火箭運載衞星,結果 2022 年春局勢突變,三十多顆衞星被俄羅斯扣在發射場上…… OneWeb 最後還是屈服于現實,在 2022 年底宣布改租 SpaceX 的獵鷹 -9 型火箭搭載衞星。
一家公司上市,兩家公司生錢
SpaceX 的火箭與衞星事業,至此達到了互利互助。魚幫水水幫魚,載荷幫載具。2040 年衞星互聯網的全球市場份額将達到 4120 億美元,SpaceX 搶占了藍海的先機。
即使只看眼下,按評級機構的估測和 SpaceX 自身的放風,2021 年 " 星鏈 " 的營收是 2.21 億美元、2022 年 14 億美元、2023 年将過 30 億美元,相當于 SpaceX 總營收的 4 成。2024 年的營收目标是 150 億美元。
從 2019 年 5 月首批衞星上天至今,60 個國家和地區的逾兩百萬用户購買了 " 星鏈 " 服務。而其他衞星通信公司的用户過百萬,普遍得花十年左右。
而且 " 星鏈 " 也要涉及電話業務了。2023 年 10 月,SpaceX 發布了一個新網頁來宣傳其即将推出的 "Starlink Direct to Cell" 服務,該服務計劃通過衞星為 " 現有 LTE 手機 " 提供蜂窩連接。該服務最初将在 2024 年僅限于短信服務,随後在 2025 年提供語音和數據功能,同時支持物聯網設備。
網頁上寫道:"Direct to Cell 可以與現有的 LTE 手機配合使用,只要你能看到天空。無需更改硬體、固件或特殊應用程式,即可無縫訪問文本、語音和數據。"
哪家公司要是電話、短信、互聯網全包,相當于坐在印鈔機上,想不壯大都不行。2023 年 11 月 2 日,馬斯克宣布, " 星鏈 " 已實現現金流收支平衡。按 2021 年的承諾,不久後 " 星鏈 " 就會分拆出來上市。
新創科技項目四年内收支平衡,不管是在 PPT 騙投資始終不出貨的上個時代,還是銀根緊縮的這個時代,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且 " 星鏈 " 如果成功分拆上市,以後每次搭載 SpaceX 火箭放衞星都要給老東家付費,SpaceX 自身的賬面會增光很多。
此成就的實現還遠比當事人預想的提前,2021 年馬斯克放出豪言時,SpaceX 首席運營官格温 · 肖特韋爾往回兜了下:公司預計在 2025 年前可能無法達到此目标。
比甲方還牛的乙方
" 星鏈 " 的真正出圈走紅,來自于 2022 年以來的東歐局勢風雲突變。從 2022 年春至今,SpaceX 公司的表現,凸顯了產品的極度優秀和老板的極度脱線。
2022 年 2 月 26 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烏克蘭副總理兼數碼事務部長米哈洛 · 斐德羅夫的公開乞求,宣布向烏克蘭捐贈 " 星鏈 " 地面終端。3 月 1 日,斐德羅夫發推展示抵達的運貨車圖片,向馬斯克道謝。
此後不到半年内," 星鏈 " 的產品與服務經受了字面意義上的火力考驗。在 " 星鏈 " 地面終端抵達一周内,烏克蘭軍隊旅一級的前敵部隊開始使用。2022 年 7 月,在烏克蘭激活的 " 星鏈 " 地面終端達到 1.5-1.6 萬台,普及到連排級部門。
" 星鏈 " 事實上成了現在的烏克蘭互聯網骨幹設施。很多烏克蘭普通人在戰時享受到了和平時期無法獲得的網速:" 星鏈 " 在烏克蘭的下載速度下限是每秒 50M,這個數字同時也是戰前烏克蘭本國電信運營商的下載速度上限。
盡管被宣傳貶低,俄羅斯軍隊的電子戰部隊在戰場上其實有高水準的表現。然而俄軍無法通過信号定位敵方的 " 星鏈 " 地面終端予以摧毀,也無法有效幹擾信号。
因為 " 星鏈 " 的地面終端物理體積小,可以用汽車電池驅動,靈活性強;組成星座的衞星體積小且機動密集,輻射信号難以三角定位到足夠鎖定目标的時間,也難以标定大功率幹擾的固定頻譜。
俄方試過用網絡攻擊來阻止 " 星鏈 ",同樣的網絡攻擊在開戰時就切斷了衞訊于烏克蘭的信号。然而美國國防部在 SpaceX 的聯絡官員説," 星鏈 " 的服務團隊解決了所有來自網絡的幹擾和攻擊。有一次 " 只改了一行軟體代碼,攻擊就失效了 "。
在俄羅斯電子戰部隊黑掉烏克蘭國產的炮兵指揮軟體後,烏克蘭炮兵無縫對接 " 星鏈 ",作戰效能不降反升,旁觀者稱 " 配了星鏈,簡直像給榴彈炮裝了 Uber 一樣方便高效 "。
幾乎所有受訪的烏克蘭士兵都表示,沒有 " 星鏈 ",日子過不下去," 仗肯定會輸 "、" 沒了它就會像缺氧一樣陷入混亂 "。
不幸的是,馬斯克馬上讓他們領教了這個滋味。2022 年 9 月、10 月,馬斯克多次屏蔽俄控區周邊的 " 星鏈 " 信号。
按他最新的傳記作者稱,首次是因為 9 月間俄駐美大使私下吓唬他:如果任何時候克裏米亞的俄羅斯軍港被攻擊(10 月份确實被攻擊了),就将是核戰争的開始。接下來是因為馬斯克的心理活動自行發揮:啊呀要是烏克蘭人不見好就收,全面動員的俄羅斯就會打核戰争,人類就會化灰……
這不是腦補。當信号中斷時,烏克蘭前敵部隊的确陷入混亂。混亂逐層傳導的結果是斐德羅夫要在網聊裏苦求馬斯克開恩恢復信号:您老這一掐線,新收復失地和前線的基礎設施都沒法用,這事人命關天,您老是技術造福世界的大善人,還請高抬貴手。
然後馬斯克的答復梗概基本如上所述。
而且烏克蘭官方當時除了苦求以外沒有别的辦法,因為 " 星鏈 " 產品屬于 SpaceX 公司的捐贈,并非出售。善長仁翁不願繼續慷慨了,受惠方也沒法起訴他違約不履行交易合同。
毫不誇張地説,馬斯克此舉開亘古未有之奇。就算 AGI 這種機器獲得靈智的奇迹,2300 年前的希臘神話裏都有想象。但自從 5700 年前人類開始制造軍械以來,别説做,普天下人連想都沒想過可以像馬斯克這麼搞。
為解決這個難題,五角大樓 2023 年 6 月與 SpaceX 籤訂金額不公開的合同,采購了烏克蘭官方使用的星鏈服務。2023 年 9 月底加籤合同,在 SpaceX 新成立的對公 " 星盾 " 部門采購了本國軍方定制衞星通信服務。
然而馬斯克并沒有一只腳已經踏入防務承包和軍械制造業界的擔當,他跟傳記作者還半夜訴苦:" 我怎麼攪進這場戰争裏來了?星鏈從來都不是為了戰争而設計的,是為了讓連不上網的人看網劇、在線上學、進行各種和平生活的。"
" 星鏈 " 的烏克蘭歷程,相當于一家電動三輪廠的產品被用户用作裝甲車,結果效果還挺好。用户收獲了實效、廠商調試了產品、產品打響了名号,本來是可以寫進 MBA 教材的經典成功營銷案例。不過廠家老板的特立獨行,讓這個案例成了行政學教材中政府采購規制的負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