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這是今年最值得看的書!它讓我懂得,普通人如何活得通透,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前幾天無意刷到蔣勳解讀蘇東坡詩詞的視頻,反復看了好多遍。
想起以前最愛《定風波》裏的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覺得有種外物不足萦懷的豪情。
如今卻和蔣勳一樣,更偏愛《臨江仙 . 夜飲東坡醒復醉》的簡單平和。
"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你聽,敲門都不應,簡簡單單五個字,講的也是一個生活裏面最簡單的事。
可以倚杖聽江聲,每天都匆匆忙忙回家,今天難得進不了家門,正好可以靜下心來,聽聽江水的聲音。
長恨此身非我有,聽着江水想事情,突然發現這個身體好像從來就不是自己的。
小時候是爸爸媽媽的,後來變成歐陽修的,歐陽修是蘇東坡的老師,然後變成王弗的,後來又變成王閏之的,再後來變成兒子的,給他洗澡還要考慮他的将來,無災無難到公卿。
▲來源:紀錄片《蘇東坡》截圖
一直沒想到,我的身體,竟然從來沒有好好為自己活過。
這句話給我好大觸動,我們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可如果去除這些社會角色,我可以扮演怎樣的自己呢,那個自己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
何時忘卻營營?每天忙來忙去,到底在忙什麼東西,有什麼東西是比忙碌更重要的,為什麼找不回來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是因為敲門不應,才有了後面的思考,如果進門呼呼大睡,就不會聽到自己内心的聲音。
夜闌風靜縠紋平。夜已經很晚了,然後風也很安靜,好像人生經過波瀾之後恢復到一種平靜。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也許我可以劃着小船就從此消逝,江海寄餘生。
從《定風波》的豪情到《臨江仙》的平和,心境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不變卻是對蘇東坡的欣賞,他的樂觀豁達,依然是我黯淡時的光。
正好最近又看到董宇輝在直播間推薦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就覺得應該寫點什麼,既為東坡,也為推薦一本更好的書:
李一冰先生的《蘇東坡新傳》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适讀年齡:10 歲 +,成人
▲來源:當當
不誇張地説,這本書遠超林語堂版本。
我之前是衝着名氣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不可謂不大氣,不可謂不華麗,林先生寫的是他心中的國民偶像蘇轼,是一個閃閃發光的蘇東坡。
用通俗的話總結就是 :
他好,他就是好,他非常好。
而連着熬兩個夜,讀完李一冰的《蘇東坡新傳》,我看到了另一個的蘇東坡。
他是獄中狼狽至極的蘇東坡,是虎口餘生的蘇東坡,是從苦悶走向曠達的蘇東坡,是從現實接二連三無情打擊走向意志堅強與生命韌性的蘇東坡 ......
這些 " 蘇東坡 ",解答了林語堂版本裏一個沒有提及但很重要的問題 :
他為什麼好
比如,很多人都喜歡的《定風波》裏那句 " 一蓑煙雨任平生 ",但多數人都不了解蘇東坡寫這首詩的背景。
這首詩寫于 1082 年,那年蘇東坡 45 歲,遭遇人生最大挫折 " 烏台詩案 " 後被貶黃州,為了生計,他要買點地種糧食,活下去。于是就到 30 裏外的沙湖去看田,回程遇雨,無處可躲,淋雨,然後寫了這首詞。
若不知原委,只會感受到蘇東坡的詩意灑脱、氣宇軒昂、蕩氣回腸,但看了《蘇東坡新傳》裏的背景描寫,和淋雨之後,蘇東坡左臂腫痛,生了場大病,我會突然眼眶濕潤。
還有那句總結蘇東坡一生的詩句: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在林語堂版本裏,你是體會不透這句詩的。
因為作為一個一生順遂的學者,林先生以快樂哲學著稱于世,他筆下的蘇轼,是 " 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是東坡肘子柑橘楊梅肥,是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是 "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是和佛印禅師 "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 的有趣故事。
只有在李一冰的《蘇東坡新傳》裏,我讀透了這句詩,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蘇東坡的一生。
要問蘇轼春風得意之時,高光時刻是不少的,22 歲科考,在重文輕武的北宋王朝,以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奪得全國第二,再考《春秋》對義,獲得第一。
次年在皇帝親自進行的廷試中,又奪得第二名榜眼。
幾年後在更加榮耀的制科考試中,更是奪得事實上的第一名。 元祐年間,五十多歲的蘇轼否極泰來,擢升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又為帝王師,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少年皇帝,這是屬于儒者最高的機會了。
可這些,都如過眼雲煙一般,真正在他生命中留痕、在歷史上立言的,還是三個貶谪之地,并且一次比一次遠。
經歷 " 烏台詩案 " 後的蘇東坡初到黃州。
在樂天版本裏,你大概只會看到他心情如鳥出籠般輕松自由,一路望見群山竹林和長江的風平浪靜,想到是竹筍和魚的鮮嫩,寫出了 "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妤竹連山覺筍香。"
但這是蘇東坡的全部嗎?不是的。
實際上,剛到黃州的他如驚弓之鳥一樣惶惑、孤獨,有意将自己封閉起來,忽從佛寺,忽入道觀,尋求内心寄托,才有了那句 " 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蘇東坡新傳》還原了蘇東坡的另一面,他并非天生樂天派,
" 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另一面通過詩文表達出的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隐、歸田要更深刻更沉重。整個人生空漠之感,對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是蘇轼最早在文藝領網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正是這種對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谑,使蘇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
《蘇東坡新傳》刷新了我對蘇轼的認知。
原來,他不只有豁達和樂觀,也有苦悶和蕭瑟,也是個有血有肉,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普通人:
" 南來不覺歲峥嵘,坐撥寒灰聽雨聲。遮眼文書原不讀,伴人燈火亦多情。嗟餘潦倒無歸日,今汝蹉跎已半生。免使韓公悲世事,白頭還對短燈檠。"
我看到蘇轼思想的轉變,和他面對困苦時采取的措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痛楚的經歷成就真正的人生。
這種深刻度對我們來説是更寶貴的精神财富,所以我真的非常推薦,不論成人還是适齡孩子,即便你已經讀了林語堂的樂天版《蘇東坡傳》,也一定要再讀讀李一冰這本《蘇東坡新傳》,相信我,你會收獲非常不一樣的感受。
這本書最初的流傳也非常有意思,它出版過兩次,每次都賣到絕版。作者李一冰毫無名氣,純粹就是靠讀者口碑一點點發酵的,直到現在豆瓣也保持着 9.7 高分。
▲來源:豆瓣
看完書後,因為特别驚嘆,我又專門去查閲了李一冰的資料,頓時明白了他為何能寫出這不一樣的蘇東坡。
李一冰是杭州人,畢業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學經濟系,抗日戰争爆發,全家遷往台灣,後來因為卷入一個貪污案,他被當作替罪羔羊,丢了工作。
1967 年,有朋友向他借錢被婉拒後,寫信告發了他,使李一冰在 56 歲時就含冤入獄。
獄中四年,他把蘇東坡 2000 多首詩詞背得滾瓜爛熟,這四年,就是他和蘇東坡共同生活的四年,可以説,李一冰就是借着蘇東坡的這些詩詞,度過了漫長的獄中歲月。
出獄後,李一冰沒有同事,沒有學生,甚至沒有收入,有的只是愛人無悔的支持。
歷經八年,終于完成了這部七十萬字《蘇東坡新傳》。書是寫完了,但他并不想出版,因為不想出名。
1980 年,他要出國與兒女同住,不得已才讓朋友聯系了出版社,這本書才勉強出版。
有了命運的共鳴,李一冰才更接近蘇東坡真實的靈魂。
他把自己的悲辛窮厄熔鑄在《蘇東坡新傳》中,借東坡的行止來澆自己的塊壘。
這樣的寫法,就很容易打動讀者,因為他把自己飽滿的情感灌進了東坡形骸,讓蘇東坡形象躍然紙上之外,更讓讀者深入那個他體會得最深刻、最具體,幽微難言的内心世界。
讀完李一冰的《蘇東坡新傳》,除了對深刻度的感嘆,最打動我的地方還有兩處:
一處是暮年的蘇東坡説 " 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劫,塵塵各有際。" 我在這 10 個字裏停留了好久,佛説念念成劫,時光過得那麼快,俯仰之間,就是一輩子。物雖各有分際,人也不過是這萬物中的一物,與春天田野中的氣流,大地上飛揚的塵埃、蚊蚋之生息一世,都是一樣。
另一處就是前面提過的 "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了,這一處我不太讀得下去,會掉淚,至于為什麼掉淚,也不能用語言解釋清楚,有些情感,用語言表達出來,反而失去了本來的濃度。
所以,大家還是自行感受吧,讀書就是這樣,唯有融入自己人生的感受,從作者筆觸中觀照到自己,才是 "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