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為何我們會感覺那裏有人?,歡迎閲讀。
© Nautilus Magazine
利維坦按:
1974 年,研究員拉裏 · 魏斯克蘭茨(Larry Weiskrantz)創造了 " 盲視 "(blindsight)這一術語,用來描述病人由于視覺皮層受損,喪失有意識的視覺後,依然能夠對視覺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
(www.pnas.org/doi/10.1073/pnas.1015652107)
這些病人不能讀書、看電影,也沒辦法做任何需要進行細節處理的事情。但如果要他們猜自己面前亮光的位置,他們也不全靠瞎猜,猜對的幾率很高。雖然他們覺得自己看不到任何東西,但他們作出的 " 猜測 " 卻準确得驚人。也就是説,盡管他們沒有視覺皮層,但他們大腦中的其他區網域仍然能檢測到光線的存在,提供相關的位置信息。
這之後,人們對一位盲視患者進行了研究,探究我們為什麼能感覺到有人在背後看我們,即使我們并沒有有意識地看到這個人。瑞士日内瓦大學醫院的艾倫 · 佩尼亞(Alan J Pegna)組建了一支團隊,和化名 TD 的患者合作。TD 參與了一系列研究,詳細地研究人在沒有視覺皮層的情況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這項研究包括:雙眼目視前方看人臉照片;直視觀察者;或者将眼睛轉向一邊,看向别處,不看觀察者。
對于任何視力正常的人來説,這實在是小菜一碟。你每次看到的人臉都會給你留下明确的視覺印象。但你要注意,TD 已經沒有這種有意識的視覺印象了。他覺得自己失明了。磁共振掃描的結果顯示,大腦可以敏鋭地感知到意識不敏感的東西。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和面部信息的區網域被稱作杏仁體。TD 正面直視這些面部照片時,杏仁體的活動也變得更加活躍。
(www.jneurosci.org/content/33/25/10483)
這項研究表明,即使我們沒有 " 有意識 " 地看到有人在看我們,我們也可以感覺到有人在看我們,他們可能在我們視野之中,也可能在視覺範圍的某個角落。正是我們神奇的大腦可以感知到這些微妙的感覺,告訴我們有人在背後看我們。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号【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在長達 10 個月的時間裏,歐内斯特 · 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和他的遠征隊一直被困在南極洲的冰上,他們此行的目标是南極點。冰的巨大壓力正在逐漸壓垮他們那艘名為 " 堅忍号 "(Endurance)的三桅帆船。
" 堅忍号 " 在眾雪橇犬的注視下慢慢沉入了威德爾海的海底。© wikipedia
當船體開始破裂時,人們不得不棄船逃學生,露營在浮冰上。幾周後," 堅忍号 " 沉沒了。寒冷的日子持續了很久,但當他們的冰上露營地裂開,露出一條水路可供救生小船通行時,人們看到了希望。
1916 年 5 月,探險者們啓程前往陸地,與猛烈的風、洋流和浮冰鬥争着。他們用力劃船直到筋疲力盡。這之後不久,他們開始看到一些奇特的景象:"在冰山和浮冰的巨大、奇異的輪廓中,出現了類似于人臉和生物的形态," 沙克爾頓在他們的生存記述《南方》(South)中寫道。
在一次為時 36 小時的跋涉中,沙克爾頓與兩名船員同行,穿越山脈和冰川。他在書中寫道:" 我常常覺得我們是四個人,而不是三個人。"
受沙克爾頓叙述的啓發,詩人 T.S. 艾略特在《荒原》(The Wasteland)中寫道:"那總是在你身邊走的第三者是誰?"
那麼,究竟是誰呢?如今,認知科學家們已經着手解釋這個神秘的第三者。他們發現,感覺到看不見的人的存在,通常是由于連接預期和實際經驗的神經連接中斷引起的。
在極端條件下,或者當連接中斷且行動不符合無意識期望時——比如看到陸地、救援隊——我們的大腦就會給我們的心智輸入一個幻象替代物。
英國杜倫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存在》(Presence)一書的作者、2023 年英國心理學會圖書獎得主本 · 奧爾德森 - 戴(Ben Alderson-Day)表示,并不總是需要像沙克爾頓那樣極端的情境人才會產生身旁有人的幻覺感受:" 當人們陷入某種社交場合,需要采取行動或改變位置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時,他們經常會描述一種非常明顯的感覺,即,覺得有人與他們同在。"
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種感覺到有人在的經驗可能與在所有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幽靈、鬼魂和幻象有關。
心理學家賈斯汀 · 巴雷特(Justin Barrett)在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的一個早期理論,将這種靈異現象歸因于一種 " 超靈敏主體性探測裝置 "(Hyperactive Agency Detection Device,HADD),這是一種神經機制,使我們傾向于假設存在有目的的意識體 [ 1 ] 。這種機制的存在,源于我們在檢測捕食者方面的成功進化,使我們更傾向于謹慎行事。
帕辛格説,每個個體對他們感受的不同解讀歸結于其文化環境和個人信仰——對于他人存在感,有的説見到了 " 上帝 ",有的説是他最近去世的祖母的靈魂,有的説是外星人,有的甚至感覺到了是自己的二重身。© Cambridge Skeptics
大約在同一時期,已故心理學家邁克爾 · 帕辛格(Michael Persinger,1945-2018)開始了臭名昭著的 " 上帝頭盔 "(God Helmet)實驗 [ 2 ] 。他在摩托車頭盔中制造了弱電磁場,參與者在進行感官剝奪時佩戴該頭盔。帕辛格聲稱,他能在 80% 的參與者中誘發出一種他人的存在感,通常是以上帝的形式出現(不過,幾乎所有的後續復制實驗都未能證實這種效應)。
最近,在洛桑工作的瑞士裔德國神經學家奧拉夫 · 布蘭克(Olaf Blanke)正在使用比帕辛格更為嚴謹的方法 [ 3 ] 。在評估一名 22 歲女性是否接受癫痫手術時,他的團隊偶然發現,可以通過誘導神經活動,持續引發一種他人存在感。
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對癫痫患者左半腦進行的三維表面重建(a)。在術前評估中,對該患者進行了顱下電極植入。圖中顯示了在特定位置進行局部電刺激引發不同反應的情況(紅色,運動;藍色,體感覺;綠色,語言;粉色,可以誘發 ' 他人存在感 ' 的區網域 [ 箭頭 ] );星号表示癫痫病灶。自接受左颞葉切除手術以來,該患者未再發生癫痫發作。b – d 是示意圖,顯示了在進行皮層刺激時患者身體(白色)和虛構人物(陰影)的相對位置和姿勢。© M. Boyer
該過程涉及用電極刺激她大腦的特定部位,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技術,可以產生各種幻覺和知覺體驗。但這一次,在一陣輕微的電擊之後,該患者報告説,她身後有一個清晰但看不見的人。在随後的刺激中,她報告稱,一名男子将她摟在懷裏。
© SpringerLink
受到刺激的腦區被稱為颞頂交界處(the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即大腦的颞葉和頂葉交匯的地方。這個區網域在相對于自己和其他身體的實體信息處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這裏受到損傷或功能異常,可能引發奇怪的出體體驗,使人以一種遙遠、無實體的視角看待自己。功能異常也可能扭曲通常清晰的自我和他人之間的界限。
為了探索身體幻覺,布蘭克和他的團隊制造了一種實驗裝置 [ 4 ] ,其靈感似乎來自菲利普 · K · 迪克(Philip K. Dick)的小説。參與者佩戴觸覺傳感設備,當他們在面前的空白處進行戳的動作時,該設備會跟蹤他們的手指運動。這些動作會被他們身後的機器人復制,随後機器人會戳他們的後背(但參與者看不到機器人)。
© Alain Herzog/EPFL
當參與者的動作和感覺到被戳之間出現延遲時——破壞了動作和感覺之間的因果關系——參與者便會将戳這一動作歸因于一個看不見、但能感覺到的替代者。與布蘭克合作的資深科學家福斯科 · 伯納斯科尼(Fosco Bernasconi)解釋説,自我身體信号受損 " 會導致大腦誤解自己的身體信号,并将其歸因于其他人 "。
運動控制的神經學模型(稱為 " 前向模型 " [ forward model ] )顯示,每當我們執行某個動作時,我們都會以神經體信号(稱為 " 感知副本 " [ efferent copies ] )的形式產生預測,這使我們能夠預測我們行為的後果。當這種因果關系因延遲而破壞,并且偏離我們的預期時,我們的大腦可以通過将其歸因于其他人的行為來解決這種不匹配問題。
奧爾德森 - 戴説,這是有道理的," 如果擾亂了感覺運動信号,你就可能會出現一個虛幻身體的感受。"
最初激發奧爾德森 - 戴研究 " 他人存在感 " 的契機,來自一位不斷聽到聲音的患者。這位患者并不需要執行任何動作就能聽到聲音,他只要想聽到,就可以在任何時刻聽到,就好像聲音一直 " 在那裏 "。
這種存在的體驗與另一種解釋其神經基礎的理論非常吻合,被稱為 " 預測處理 "(predictive processing),該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對事件有高度的無意識預測或期望時,他們便可以產生一個覆蓋感知的偏誤 [ 5 ] 。
預測處理是一種革命性的理論,因為它推翻了感知經驗主要是由傳入的感覺信号構建的觀念。相反,它意味着經驗是從一個不斷更新的心智世界模型中產生的。我們的大腦不斷生成圍繞我們感覺輸入的預測。如果我們遇到新事物,我們的大腦可能最初提供錯誤的預測,但随着更多信息的積累,它會調整模型以适應現實。
這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參與理解世界的大量腦連接(僅傳入的感覺信号就僅占了大腦能量消耗的 1% 到 2%)。它還解釋了我們的感知體驗為何如此容易誤入歧途。奧爾德森 - 戴表示,即使是對期望和體驗之間輕微的幹擾,也可能導致 " 他人存在感 " 的產生。" 預測處理基本上表明,我們都有經歷他人存在感和其他幻覺的傾向,因為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賴于對世界的感知期望。"
在冰冷的南極,不僅僅是極端的環境導致了 " 常與你并行的第三者 " 的產生,更有沙克爾頓和他的隊員們所經歷的苦難,以及迫切需要找到救援隊的期望。這些經歷對我們所有人來説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下次當你感覺到有人在身旁的幻覺時,你也會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感受。
參考文獻:
[ 1 ] brill.com/view/journals/jocc/7/3-4/article-p341_9.xml?language=en
[ 2 ]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966009/
[ 3 ] www.nature.com/articles/443287a
[ 4 ] fbernasconi.netlify.app/publication/bernasconi_2022/
[ 5 ] 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sychology/predictive-processing
文 /Phil Jaekl
譯 /tamiya2
校對 /tim
原文 /nautil.us/why-we-sense-somebody-who-isnt-there-469446/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定(BY-NC),由 tamiya2 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加星标,不迷路
往期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