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保守的創業環境 AI+硬體或是新的出口,歡迎閲讀。
2024 年的創業環境,焦慮、保守。
保守的投資環境下,極大的增加了創業成本。行業甚至出現了一些項目,只按物料成本估值,知識產權等軟性的不作為參考。
鲸犀走訪了諸多業者,其中投資出海的話題引起了不小的讨論。
2021 年亞馬遜封店潮,情緒及超估預判市場發展,引發了 DTC 熱潮。建站工具行業水漲船高,Shopify 市值一度達到 1000 億美金。2022 年,一系列出海 IPO 湧現,賽維、致歐都上市成功,正浩創新以 20 億美金身價脱穎而出。Temu 也在 2022 年入局,全托管模式火爆了一整年。
近兩年大量投資人及機構入局,然而很快發現,電商似乎并不是完全靠資本就可以驅動的行業。
2024 年,Temu 開始全力衝刺半托管,很多商家逃回亞馬遜。
談及全托管、半托管,及亞馬遜平台的橫向對比,發現 1kg 以下的輕小件(400g 是極輕小件),亞馬遜商家需要超過 15 美金左右才有利潤。然而全托管集采模式,新增了 15 美金以下輕小件的市場。
這對很多產品公司來説,是兩難。夾在了低價全托管模式,和亞馬遜強履約服務之間。都説大件是趨勢,然而怎麼做呢?
出海的競争維度被 Temu、SHEIN、TikTok 和亞馬遜等割成兩級,向左做全托管、半托管,靠成本優勢做規模化;向右,做真正的產品公司,逐漸向品牌發展。
參照歐美產品公司開局,再到日韓企業追擊,數十年來,湧現了西門子、飛利浦、蘋果、戴爾、索尼、三星、LG 等,頂流的全球消費類產品企業。這給了國内市場非常好的借鑑。事實上,SHEIN、Anker、正浩創新等為首的品牌,甚至 Temu 等平台,諸多層面參照了歐美日韓大企業的發展路徑。在這篇鲸犀不一一贅述,後續将持續報道有關全球品牌化的故事。
盡管品牌化是趨勢,然而對于當下的投資環境,部分保守的投資人,會進行更深度的行業調研确保資金的穩定性。
參照前人經驗,很多創業公司,來源于先發優勢,在競争較小的賽道迅速做規模,後來者居上的企業并不多見。當然 Temu 是例外。
鲸犀了解到,非高速增長的環境,一些共識特别高的品類,聚集了行業幾十個創業公司,這是超級紅海的競争。新產品研發出來,很快被對手們追趕,且賽道擁擠,營銷費會激增,ROI 降低。
市場環境已不再是,只要做大家都在做的東西,就可以拿到融資。
還有,賣家很難拿到融資,特别新、特别成熟的品類,也很難拿到融資。
賣家很難讓大部分投機機構,有個成熟的機制,能在盈利的時候安全退出。而特别新的品類很容易 " 死 " 在早期;特别成熟的品類,自研自產也很難打得過先發優勢的品牌。況且做不了自產自研。很多品類,電子煙、美妝等,核心競争力在供應商手上。
因此部分投資方向,會希望看到新品類,盡量能夠自產自研;也有一些投資方向,更希望看到 0-1 是靠創業團隊自己,稍微有個盤子,這樣也好判斷後期的發展走勢。
當然這只是一種相對保守的看法。
鲸犀在全球流量大會走訪了部分業者,談到有關科技消費品的創業機遇,總結下來:
1、海外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剛需產品,技術存在較大迭代空間。很多海外品牌的一把手交給了職業經理人,技術迭代、產品創新是缺失的。
2、有一定潛在規模體量的細分領網域產品。
3、可以解決用户的核心痛點,且軟體替代不了的 "AI+ 硬體 "。
也有一些方向是不建議的:
1、行業共識度特别高的新品類。拼不過卷王。
2、三年後配套產業鏈技術才成熟的新產品;這意味着三年内都在死磕研發,保守的創業環境下,很難确定時候可以真的起規模。
3、能輕松被 APP+AI 輕松取代功能的硬體,比如 AI 配件。大模型完全可以覆蓋掉。
4、國内年輕創業公司占主導地位的產品。
而戰略的正确對產品公司來説,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例如 Temu 作為後來者快居上,總結下來,戰略準确外加執行到位,其次才是資金雄厚。也不是有錢就一定有結果。
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