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瓊瑤最不正的三觀,全都給了她,歡迎閲讀。
關于瓊瑤和亦舒,一直有很多人説,亦舒至少鼓勵女性獨立,瓊瑤的小説卻常常給人一種三觀不正的感覺。
怎麼説呢,以前的話,我也會這樣認為,但看多了,也會明白,亦舒的所謂女性獨立,是個好看的玻璃球,裏面真正裝的還是男歡女愛,甚至男強女弱那一套,階級感特别強。
瓊瑤的三觀不正裏,卻完全沒有對男人的慕強,也沒有什麼太強的階級感。在瓊瑤構築的世界裏,人與人之間,唯一的較量就是愛情。
但,為什麼仍然那麼多人覺得瓊瑤三觀不正呢,其實是因為瓊瑤作品裏信奉的某種價值觀,第一,大家不信了,第二,大家經歷了那麼一遭後,覺得不管用了。
讓我們通過一個《情深深雨蒙蒙》裏的陸如萍,來探讨一下瓊瑤構築的那個世界觀為什麼不讨喜了。因為陸如萍這個角色,幾乎承載了瓊瑤最被人诟病的【三觀不正】。
陸如萍最不讓我喜歡的,不是她的綠茶表現。
當然,她很多行為,确實讓人覺得一言難盡。我 20 幾歲的時候,常常覺得陸如萍真是又心機又綠茶。
比如一邊在大家面前表現得温柔體貼,一邊見縫插針給何書桓和依萍制造感情矛盾。
陽台上和書桓相擁,算是無意的;但把夢萍的事情告訴何書桓還專門提到依萍,那就真的是故意了,因為她後來特意問了書桓是不是因為夢萍的事情和依萍吵架了。
一邊當着眾人面説,自己媽媽讓大家為難,一邊私下鼓勵媽媽説:你曾經打敗了八個女人,才有了現在的地位,現在要認輸嗎?這句話雖然當時是在試圖解決矛盾,但同時也意味着,陸如萍從不傻白甜,她非常清楚自己媽媽的手段。
反正,真的給人感覺就是:人前人後兩樣,太兩面三刀。完全沒有陸依萍的磊落。
但是呢,30 歲再看,覺得有些事情如果站在陸如萍的角度考慮,也可以被稱為情商高,很會處理各種復雜關系,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如今,我不再糾結于陸如萍的心機,也不會把何書桓的搖擺當回事,我接受不了的是整部劇一開始所體現出的那種價值觀:愛情大過天。
陸依萍如此,杜飛如此,陸如萍尤其如此。
好像大家除了愛來愛去這件事,就沒其他責任需要承擔了一樣。
必須客觀説一句,愛情大過天,本質就是一種自私。而這一點在陸如萍身上體現得最明顯。
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依萍因為受分手刺激,加上喝了酒神志不清掉進河裏,得了很嚴重的肺炎。如萍已經從醫生那裏知道依萍的存活幾率只有 20%。
在這種生死關頭,正常的反應都是:算了,過去的事情,以後的事情都先不計較,只要依萍活着就好。畢竟人命關天。
而如萍滿腦子想的是:何書桓不要我了,我不想去病房裏看到他對依萍那種深情不舍的樣子,我受不了他眼睛裏心裏都是依萍。
(連陸尓豪都受不了,嫌棄的表情出賣了内心哈哈)
姐姐都要死了,妹妹在意的卻是勾搭姐夫沒成功的那種失落感。
不要和我説她們不算姐妹,算敵人,因為陸如萍天天説自己把依萍當親姐姐,對依萍姐妹情深這種人設是她自己立的。
親人的生死,竟然比不上失戀的那一點小痛苦?真的,就這種劇情,不管你多喜歡演員本身,也會覺得這個角色太自私了。
因為但凡真正經歷過人生,但凡心中有一點柔軟的人,都應該有這樣一個共識:生死之外,并無大事。和好好地活着相比,愛情不算什麼。
将自己的愛情凌駕于一切之上,原諒我,這種價值觀我現在接受不起了。
因為你越是長大,越會明白,人世間的痛苦和磨難有千千萬萬種,愛你的人不愛你,簡直是最稀松平常的,人人都在經歷,你并不是特殊的那一個。
只有什麼都沒經歷的小孩子和最自私的人才會無限放大自己愛情中的痛苦,而看不到别人更大的痛苦。
因為自私的人最愛自己,别人多大的事兒都和他沒關系,而他自己一丁點屁事都需要鬧得天翻地覆。我生活中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了,自己家裏吵個架,搞得親戚晚上睡不好覺,挨個打電話抱怨自己多委屈,一點都不顧及那個要承擔他情緒的人,正在經歷着比他痛苦一百倍的事情。
我近來讀薛兆豐經濟學,讀到亞當 · 斯密的人性觀。
書裏説:人性有自私的一面,但同時具有同情心和愛心。大家一方面愛自己,另一方面也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只是,人的愛心和同情心會随着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減弱。
亞當 · 斯密還舉了個例子,説生活在倫敦的一個紳士聽説遙遠的另一個國度的人發生了慘事,也不過就是發個微博感慨一下,但馬上他就會關心起自己的生活來,不熟悉的人之生死大事,遠沒有他自己的手指被刀割一下來得痛苦。
這是正常的人性。
但問題是陸如萍和陸依萍是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姐妹,如萍也時時刻刻把依萍是好姐姐、好朋友挂在嘴邊。退一萬步説,就算不是姐妹,但她們還一起經歷過幫方瑜找快樂,幫可雲找回憶等等很多事情,總算得上是熟人。
我們不需要苛責陌生人沒有同情心,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你身邊最熟悉的人認為你的生死比不上她的愛情。
因為,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愛情,自己的情緒看得大過天,那意味着,在她内心深處,所有的人都和她是遠距離的,她不愛任何人,她只愛自己。
這,才是陸如萍讓我覺得最可怕的一點。
就好像《一簾幽夢》裏那句震碎我三觀的台詞:" 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而紫菱失去的是她的整個愛情啊。"
去 TM 的愛情,我只想要腿。
畢竟愛情随時可以再擁有,而生命永遠只有一次。
去他的何書桓,我只想要姐姐好好活着,這才是陸如萍真正應該有的反應啊。
然而如萍在看到依萍被搶救過來後説的話卻是:
依萍要是死了,自己一輩子活在陰影裏;依萍要是活了,那麼自己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説來説去,陸如萍最在乎的只有自己的愛情。
所以才會在自己姐姐都要死了的時候,還在考慮姐姐的死或者活,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影響。
真正在乎一個人,一定不是這個樣子的。真正在乎一個人,不會在這種生死關頭想到自己,傅文佩(依萍媽媽)、陸振華(依萍爸爸)、何書桓、方瑜,才是真在乎陸依萍。
因為他們想的只有一件事:無論如何,依萍一定要活過來。
寫這篇,其實也不光是想講愛情,而是想説,要遠離你身邊那些發生了一丁點小事就抱天怨地陷在自己情緒裏,而看不到别人艱難,各種給别人添麻煩的人。
因為這樣的人,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别人看得太輕。他做任何事情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卻沒換個角度替别人多想一想。
小的時候,覺得談個戀愛天崩地裂置生死于不顧,是那樣感動,長大後卻覺得這太自私了。
就像有天和朋友在家看電視劇,看到有個男人為了自己愛的女人,拿整個家族的生命去賭,我們都只想棄劇,不再感動了。
因為終于明白,這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是關聯着的,你不是唯一的主角,人人都是主角。
你想要震天撼地的愛情随你,你想要轟轟烈烈的情緒起伏也随你,但是其他人并沒有義務為你的曠世愛情添磚加瓦,更不應該成為你愛情裏的炮灰,從來,最珍貴的是生命。
愛得不顧一切,就是自私,要知道這世間需要你負責任的事情,絕不是只有愛情。
現在的我,倒是希望大家愛得克制而理性,擁有并不轟烈但細水長流的人生。
我不喜歡瓊瑤的一點是——她早期很多作品過于渲染愛情,總是把愛情從婚姻甚至人生裏抽離出來,因此也一并把 " 責任 "" 親情 "" 職責 " 等等這些給剝離了出來。
所以當我們從少女變成熟女後,才會恍然大悟,用瓊瑤劇的價值觀去過人生,根本行不通啊。
好在,後來的瓊瑤其實是改變了的,所以她給了陸如萍一個頓悟過後的人生,陸如萍的位置應該是去更大的世界裏找,她擁有處理復雜關系的能力,擁有穩定的情緒控制力,這是非常難得的,她的發光發熱不應該只在愛情裏。
這也是我覺得瓊瑤愛女性的表現,她小説裏的女性,總是能抵達下一個新階段。所以,瓊瑤的作品裏,最後擁有更多光芒,更容易被觀眾記住的也是女性。
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