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消費社會的變遷,歡迎閲讀。
崔沄 / 文 日本作為二戰後亞洲地區首個世界級經濟強國,其發展模式對世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1950 年代— 1960 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增長,直至 1990 年代因資產泡沫破裂而爆發大規模銀行業危機,緊随其後的快速老齡化給日本社會與經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在 " 失去的 20 年 " 間,日本 GDP 長期徘徊在 4 萬億— 6 萬億美元區間内,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表明,這期間日本 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從 1990 年的 12.4% 上升至 2022 年的 29.9%,人口老齡化率穩居世界前三。而中國 2022 年 65 歲以上人口占比為 13.72%。
日本經濟與社會發展歷程在一定程度上映照着中國的現狀。2023 年 2 月,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了《中國經濟面臨着新的日本化》一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邁克爾 · 佩蒂斯對此評論:" 近兩年來,随着中國和日本的相似性越來越明顯,對兩國進行比較的讨論越來越多。"
針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與轉型過程,兩位日本經濟學家伊藤隆敏與星嶽雄于 2022 年合著了《繁榮與停滞》一書,從宏觀經濟背景與經濟和貨币政策入手,通過對日本人口、儲蓄、產業結構以及美國與日本的經濟衝突等問題的分析,嘗試對 " 失去的 20 年 " 進行解析與總結。
事實上,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其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即 GDP 平均同比增長率超過 10% 的時期)的核心驅動邏輯,都是對先進經濟體的追趕與超越,其追趕階段多是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利用人力成本優勢謀求快速發展;超越階段則是通過資本積累與技術研發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并最終實現對先進經濟體的超越。
日本追趕的過程可以粗略劃定為 1950 — 1980 年代,中國則為 1980 年代至今。日本曾經于 1990 年代至 21 世紀初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數據上對美國的短暫超越,但因為未能妥善處理經濟泡沫以及未能及時把握科技產業的發展機會而進入了 " 失去的 20 年 ",從而錯失真正實現超越的發展機會。對中國來説,近年來 " 新常态 " 狀态的不斷加深,也意味着 " 追趕 " 過程正接近尾聲。
對先進經濟體的超越雖然對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但這一宏大目标過于復雜,實現也尚需時日。而在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的發展與變遷這一主題上,中日兩國是否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同一文化背景的我們是否能從日本消費行業的變遷中得到某種參考與啓示?
就日本消費的變遷和對未來的展望,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将其分為 5 個 " 消費時代 ",并通過《第四消費時代》和《孤獨社會》兩本書對這五個 " 消費時代 " 的特征以及對社會發展構成的影響進行闡述。
《第四消費時代》
[ 日 ] 三浦展 | 著
馬奈 | 譯
東方出版社
2021 年 8 月
《孤獨社會》
[ 日 ] 三浦展 | 著
謝文博 | 譯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3 年 5 月
随城市化進程萌發出的消費行業
對于日本來説,自 1912 年大正時代開始的城市化進程,标志着這個東方島國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城市化的推進不僅改變了日本的地理面貌,也催生了消費行業的初期萌芽。
随着城市化進程的開始,日本首次出現了東京和大阪這一類人口高度聚集的都市,城市成為經濟活動和文化交流的中心。這種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激發了人們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從食品、衣着到娛樂活動,日益繁榮的城市經濟催生了消費行業的初步發展。
在城市的街道上,小商小販們開始興起,他們經營着各種小店鋪,出售着琳琅滿目的商品,滿足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時,一些手工藝品和藝術品也在城市中流行起來,人們對時尚和美學的追求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化還催生了一些現代化的消費場所,如百貨公司和商場,它們提供了更廣泛、更便利的購物環境,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顧客。這些商業場所的興起不僅推動了城市消費的發展,也為日本的現代零售業奠定了基礎。一些國際性的品牌和潮流文化也開始進入日本,為消費市場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時,大城市成為了消費活動的中心并吸引了大量人口湧入,相對而言,日本的鄉村地區仍然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人們的生活以農耕和手工業為主,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市場規模有限。
日本自 1912 年開始的城市化進程,為日本消費行業的初期萌芽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消費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此後,日本在 " 二戰 " 結束後經歷了一段迅速的經濟復蘇和發展期,這一時期被稱為 " 高度經濟增長時期 "。在戰後的匮乏生活和美國的經濟扶持的背景下,日本的經濟迅速崛起,工業化的引入使得產品的生產成本有所下降,同時人口也進一步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得以迅速擴大。
這一時期,以電器產品、小汽車為代表的标志性工業消費品開始打破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消費屏障。電器產品如電視機、冰箱等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小汽車則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習慣。這些新興消費品的普及,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随着這些消費品的普及,消費行業在全國範圍内得以普及和推廣。城市不再是消費品的專屬領網域,而是消費活動的中心,同時鄉村地區的消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人們在城市中享受着更豐富多樣的消費選擇,而鄉村地區也開始湧現出一些小型的購物中心和零售店,為當地居民提供更便捷的購物服務。
日本的消費行業呈現出了蓬勃的發展勢頭。消費者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推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如電子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零售業等。與此同時,消費文化也得到了推廣和普及,人們開始注重品質、品味和生活方式,消費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
三浦展将這一時期的日本命名為 " 第一消費社會 " 與 " 第二消費社會 ",這兩個時期的共同特點為消費者在物質豐富的初期對擁有消費品以及對擁有數量的追求,消費行業呈現少品種、產品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特點,消費者對擁有消費品的需求更高。
社會進入 " 高度消費 " 階段
進入 1980 年代後,日本的城市化高速發展期逐漸結束,城市人口開始逐漸穩定,日本社會也迎來了新的特征和變化。其中,年輕人的結婚年齡逐漸延後,城市單身人口逐漸增多,這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消費主體也從過去的家庭主體逐漸演變為個人,個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這一時期,個人消費者更加注重個性表達與自我滿足。名牌商品逐漸成為消費者們追逐的時尚潮流,反映了消費者對品質和品位的追求。日本的電器市場也開始發生變化,電器產品逐漸從冰箱、電視、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向個人電器的方向發展。個人消費者開始購買更多的個人電子產品,如音響、電腦等,滿足個性化和私人空間的需求。
同時,随着個人消費者的增加,日本的便利店也越來越多。便利店不僅提供了各種生活用品和食品,還提供 24 小時服務,滿足了消費者随時随地的購物需求。另外,随着在外就餐率的增加,服務更好的餐飲業也開始逐漸發展,各種新穎的餐飲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個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豐富了消費者的生活體驗。
總的來説,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後,日本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個人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更加注重個性化和自我滿足。
三浦展将這一階段的日本社會定義為 " 第三消費社會 ",這期間的日本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資產價格随通貨膨脹不斷攀升。強大的日元購買力使得物質主義在日本社會中不斷蔓延,同時日本消費者也獲得了極大的消費自由,這一階段的日本社會可以用 " 高度消費 " 來形容。
消費文化回歸理性,本土意識增強
21 世紀前後,受資產泡沫破裂和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歷了經濟停滞和長期低增長的時期,這一時期被稱為 " 失去的 20 年 "。經濟的低迷對消費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消費行為的調整。
消費者逐漸重新審視消費的意義,開始產生了 " 分享經濟 " 的消費觀念。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消費者開始認識到并不是私有的東西才能帶來滿足感,分享和合作成為了一種新的消費方式。這種共享意識的增強,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如共享單車、共享辦公空間等,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經濟實惠和便捷的選擇。
經濟低迷也促使年輕人逐漸選擇遠離大都市的繁華,回歸到地方生活的意識逐漸增強。在過去,城市被視為實現個人發展和追求成功的必然選擇,但如今,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和競争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地方生活也能夠帶來豐富的人生體驗和滿足感。
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進一步加速了消費模式的轉變。信息流通的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地方產業可以從集中的城市中獲取消費流量。消費者也越來越傾向于在地方消費,從而推動了地方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在居住消費領網域,為了降低居住成本,合租公寓開始流行。這種共享的居住模式不僅能夠降低個人的居住成本,還能夠提供社交的機會,符合消費者日益增強的共享意識。
此外,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逐漸不再追求炫耀性的消費,他們更加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和品質。日本國產品牌如優衣庫、無印良品等開始逐漸占據市場主流,消費者更加認可這些高性價比的品牌。由此可見,消費者的幸福觀念發生了變化,不再只從物質上獲得滿足,而更注重内心的平靜和生活的質量,這也是 " 第四消費社會 " 的核心特點。
還未到來的 " 第五消費社會 "
三浦展認為,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消費行為的目的正在逐漸演變,從單純滿足需求轉變為自我表達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在下一個階段的消費社會中,消費者對物質的需求可能會減弱,轉而更加關注從消費中獲取人際關系或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标。
相較于過去,消費者更加關注與誰一起做了什麼,而不僅僅是購買了什麼。這種消費觀念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社會關系和自我認知的重視。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到:" 真正的消費就是人性恢復的過程 ",這意味着消費不僅僅是獲取物質滿足,更是一個自我認知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這一過程可能與個人的目标、社會目标或地方文化的發揚相關聯。在下一個階段的消費社會中,社會、自然和社交的和諧将成為更為重要的消費目标。
另一方面,随着少子化問題愈發嚴重,社會面臨着老齡化問題帶來的挑戰。人口減少導致資源冗餘,因此需要更加關注各類社會資源的優化利用。同時,年輕社區與老年社區之間的關系也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如何平衡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需求和利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和諧的社會環境,将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
在書的最終章中,作者強調了 " 地方化 " 作為構建第四和第五消費時代的關鍵。地方化強調重視地方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特點,注重地方社區的構建,更好地實現 " 地方價值 "。這意味着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更加注重地方社區的發展,構建去中心化的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