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狂攬22億,全靠王傳君?,歡迎閲讀。
暑期檔又出黑馬。
來勢洶洶的《孤注一擲》,雖伴随着 " 超量點映 "" 惹怒字幕組 "" 題材炒作 " 等諸多争議;
但票房一路高歌猛進,不但刷新了國内點映票房記錄,正式上映總票房也已突破 22 億大關。
而上一個備受矚目的票房冠軍,還是一個月前被吐槽 " 吃兩性矛盾紅利 ",但仍拿下 35 億的《消失的她》。
同樣以現實事件作為故事基礎,同樣的備受争議,同樣的亮眼成績。
原本鮮有人問津的現實主義題材,仿佛突然間争論霸屏、爆款頻出,躍升為院線片的票房密碼。
什麼時候現實主義題材如此吃香了?
《孤注一擲》取材自上萬起緬甸真實詐騙案例。
圖源:《孤注一擲》
詐騙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據工信部調查顯示,僅 2022 年一年就有超 6000 萬網民被騙,涉案金額高達 300 多億元。
大部分詐騙團夥都集聚在境外,尤其以緬北一帶最為猖獗。
緬北詐騙集團會巧借投資、工作等手段,将受害者誘騙到緬北,強迫他們利用網絡進行詐騙。
圖源:央視網
影片中,程式員潘生、模特安娜就是被海外高薪招聘吸引,出國淘金,卻意外落入緬北詐騙工廠的陷阱。
為了完成業績離開,兩人聯手向賭徒阿天下手,以網絡賭博的形式對阿天進行詐騙。
《孤注一擲》雖然是以受害者的角度展開的,但劇情的關鍵在于對詐騙團夥形象的刻畫。
片中飾演詐騙團夥頭目陸經理的演員,是王傳君。
他所飾演的陸經理道德淪喪、目無法紀,視人命如草芥,眼神陰狠,讓人望而生畏。
圖源:《孤注一擲》
為诠釋這一角色,王傳君的形象和以往有了很大颠覆。
他梳着油膩的大背頭,穿着過時的 polo 衫,左手戴金表,右手佩佛珠串,一副混不吝的模樣。
圖源:《孤注一擲》
尤其是片中的 " 拜佛 " 名場面:
王傳君笑着做了個手勢,示意手下殺人滅口,接着神色如常地對着佛像上香叩拜,無比虔誠。
王傳君在電影中的拜佛名場面
影片上映不久,就掀起了 " 王傳君拜佛 " 的名場面模仿狂潮。
還有觀眾拿他在《我不是藥神》裏的角色玩梗,表示可以随便吃正版藥了。
這部電影起初在好片扎堆的暑期檔裏并不引人注意。
大多數觀眾最開始知曉這部電影,也正是因王傳君飾演角色的一段預告。
然而事實上,王傳君在片中的戲份并不多,只能算是 " 四番 "。
但觀眾觀影熱情的最初點燃,到上映後出圈的名場面,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他。
真實故事背景、現實主義題材、王傳君、爆款 …… 這樣的搭配不免讓人聯想到幾年前的《我不是藥神》。
憑借呂受益這一角色,王傳君徹底摘掉了《愛情公寓》中關谷神奇的标籤,也仿佛讓他成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 " 保障 ",為《孤注一擲》的宣發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圖源:《我不是藥神》
同樣靠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殺出重圍的,還有朱一龍。
在今年暑期檔的第一個黑馬《消失的她》裏,朱一龍飾演誘騙、殺害妻子的賭徒。
圖源:《消失的她》
影片改編自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案件原型之一是轟動一時的泰國孕婦墜崖案,這個題材不夠正面、積極,甚至略顯灰暗,起初并不被看好。
但上映後,影片口碑和話題持續發酵,票房也水漲船高,突破了 35 億大關。
《消失的她》不僅助力朱一龍成為百億影帝,更為他拓寬了戲路。
而這不是朱一龍第一次出演挑戰性的角色,去年爆火的《人生大事》,同樣是現實主義題材。
以冷門行業殡葬師的工作日常為切入點,展開 " 站在死亡終點上,去回溯人生應該怎麼過得更有意義、應該去珍惜什麼 " 的主題刻畫。
讓向來談之色變的死亡話題成了彼時的熱門話題,拿下了 17 億的票房。
朱一龍颠覆以往角色,出演了痞裏痞氣的莫三妹,首次提名即獲金雞影帝。
圖源:《人生大事》
兩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加持,讓朱一龍的實績在同期的 85 生中,一騎絕塵。
現實主義題材,仿佛一夜間成了 " 捧人 " 的題材。
事實上,現實主義題材曾經歷過相當長一段無人問津的時期。
即便這一類型故事的确敢拍、也勇于揭露不為人知的社會黑暗面——
2002 年在柏林電影節上亮相的影片《盲井》,改編自劉慶邦的小説《神木》,以 " 礦難命案 " 為關注點。
在私人煤礦做工的礦工唐朝陽和宋金明,想了條發家致富的 " 野路子 "。
他們将從外地來的農村少年元鳳鳴認做親戚,帶到煤礦做工,計劃在井下工作時制造 " 安全事故 " 将元鳳鳴殺死,再找礦主私了。
王寶強在《盲井》中飾演元鳳鳴
而由導演李楊拍攝的另一部現實主義電影《盲山》,則是聚焦婦女拐賣問題。
片中的女主角白雪,原本是一名女大學生。她被人販子假借工作的名義,販賣到了西北某個深山,給一户人家當兒媳傳宗接代。
圖源:《盲山》
同一時期,賈樟柯拍攝了電影《任逍遙》。
兩個失業工人的孩子,對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為了擺脱無休止盡的無聊,也為了給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
兩人萌生了大膽的念頭:出門搶劫銀行。
圖源:《任逍遙》
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關注的大多是邊緣人群,所選用的演員也多是新人,或者知名度不高的演員。
加上特殊的拍攝手法和弱情節的表現方式,使得這類影片多是以文藝片的面貌示人,不具備主流電影的商業價值,鮮少有能在院線上映的。
直到 2014 年《親愛的》的上映,現實主義電影才開始走入大影院。
《親愛的》以打拐為題材,由央視早年的一則打拐新聞改編而來,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為了尋回孩子,和被拐孩子 " 養母 " 展開抗争。
圖源:《親愛的》
電影中,黃渤飾演的角色在歷經艱難險阻後,終于找回了孩子,卻仍舊無法回歸正常的生活,在下樓扔垃圾時都擔心不已,害怕再次失去,最後決定把熟睡中的孩子扛在肩上。
無論是對于細節的刻畫,還是故事本身的感染力,都讓無數觀眾為之共情,在當年拿下了 3.4 億的票房成績。
戲外,電影人物原型的尋親之路,也一直是社會強烈關注的事件,在各個平台持續刷屏。
從《親愛的》開始,觀眾們才第一次意識到現實主義影片,是可以在做到犀利表達的基礎上,兼顧商業性。
而到了《我不是藥神》,這類電影終于在商業性和叙事性上達到了現象級的平衡。
圖源:《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的主角程勇是個藥販子,從印度倒賣 " 盜版藥 " 賣給一群患有罕見血液病、吃不起正版藥的病患。
一開始只是為了謀取利益,到後來與病人們相處、經歷朋友離世,到最後寧願冒着坐牢的風險,也要倒貼錢,讓病人們能吃上救命的藥。
不僅塑造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主角,也讓無數觀眾看到為了活命而掙扎、被 " 天價藥 " 困擾的病人們,對活下去的渴望。
" 有病沒有藥是天災,有藥買不起是人禍 ",對現實世界的映射戳中了不少觀眾的内心。
醫療支出是很多家庭身上的重擔,沒人能保證自己和家人能永遠不生病,《我不是藥神》的故事随時可能降臨在每一個觀眾身上。
圖源:《我不是藥神》
關注了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以真實的方式去呈現,它的爆紅,也就在情理之中。
接連幾部之後,國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終于在市場上有了聲量。
這一類型題材電影開始并不僅是簡單地還原現實,而是找到了故事與觀眾連接的話題點。
《孤注一擲》并非導演申奧的第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在此之前,他曾執導過一部名叫《受益人》的電影。
和《消失的她》一樣,這部電影關注的是 " 殺妻騙保 " 的社會話題。
然而相比《消失的她》三十多億票房的亮眼成績,《受益人》的票房僅僅只有兩億。
圖源:《受益人》
兩者為何會有着如此大的效果差異?
劇情演技當然也是影響的因素,但拉開距離的根本還是在于話題性的寬泛度。
《受益人》講述的,是一個給兒子籌集醫療費用的父親,決定铤而走險,假意結識網絡女主播,與她相戀結為夫妻,想靠殺掉妻子騙取保險費用的故事。
《消失的她》雖然是同樣的故事賣點,卻延展出現象級的話題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故事原型。
2019 年,中國孕婦泰國墜崖案登上熱搜,引發社會面的強烈關注。
事件主角王暖暖(化名)和丈夫俞某在泰國爬山時,突然被丈夫推下山崖。
幸運的是,當時她恰好挂在一棵樹上,勉強撿回了一條命。
這起刑事案件經由媒體的報道,在網上迅速傳播,成了一樁公共性的犯罪新聞。
而就在影片上映前夕,這一案件迎來三審宣判。
王暖暖在短視頻平台公開分享審判結果:被告人俞某被判處 33 年有期徒刑。
原型案件的宣告結束,無意間又和影片的上映形成了 " 聯動 ",帶動了相關話題的讨論。
正如陳思誠在《消失的她》上映時,談到選題的原因曾説過的:
" 社會性話題一旦延展開來,賦予電影更多的社會屬性,那就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增量,也會讓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簡單來説就是,與其分析海量數據,猜測觀眾的喜好,不如直接從大眾最關心的話題和新聞入手。
随着《孤注一擲》在票房上的勝利,觀眾們也回過味來了:質疑思誠,理解思誠,成為思誠。
事實上,國外的眾多優秀電影,早就驗證了這套邏輯的行之有效。
引起現象級讨論的韓國電影《熔爐》《素媛》,都取材自韓國真實的 " 虐童 "" 性侵少女 " 社會案件。
其中《熔爐》更是憑借對現實人性殘忍的刻畫,引發全社會讨論,使得當年涉案人員最終被重新提起公訴,并得到應有制裁。
圖源:《熔爐》
印度代表性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則是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的真實故事改編。
故事主角不顧全村人的反對,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兩個女兒的一生,将她們培養成了優秀的女子摔跤手,激勵了萬千女性改變自己的命運。
圖源:《摔跤吧!爸爸》
奧斯卡最佳電影《聚焦》則是對準天主教神父 Paul Shanley,他曾被曝在波士頓任職期間曾性侵多名兒童,并于 2002 年被捕。
圖源:《聚焦》
這些影片都因原型社會話題的轟動,使得電影受到多方關注,產生了極大影響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現實題材的電影受歡迎自然是好事——一些社會症結、時代情緒可以通過電影的形式讓觀眾切身感知。
就像《少年的你》揭露了校園暴力的危害,《我不是藥神》讓更多觀眾關注到了醫藥改革。
被看見,才能被改變。
圖源:《少年的你》
但另一方面,電影創作絕不能過度依賴話題性,使其成為一種讨巧的流量密碼,忽視内容的完整性和完成度。
《孤注一擲》就被許多觀眾诟病,話題度早就超過了電影本身,存在諸多邏輯漏洞。
不少網友稱,詐騙團夥管理者放走女主的行為不合常理,有美化詐騙團夥的嫌疑。
這樣的劇情安排無法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反而會讓觀眾對緬北詐騙團隊心懷僥幸。
而《親愛的》也曾被诟病,電影中田文軍發現孩子丢失後連忙報警,接通後卻聽到電話對面傳來 " 我們制度規定 24 小時内失蹤人口不會立案 " 的聲音。
這一 " 兒童失蹤不到 24 小時,警察不管 " 的設定,嚴重誤導了民眾。
圖源廣東省司法廳公眾号 " 廣東普法 "
更早一些的,講述因公交不讓座被網絡暴力,最終無法承受輿論而被逼入絕境的《搜索》,則是打着 " 網暴話題 " 的旗号,卻沒能講好故事的内核。
電影上映之時,正值 " 沒人敢在街上扶老人 " 的話題在網上熱議,成為電影宣傳時的重點噱頭。
但實際在影片中,故事主題被四分五裂,甚至用大篇幅講述愛情,觀眾在試圖共情人物、反思社會現狀時,常常被莫名的橋段分走注意力。
圖源:《搜索》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更多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出現在大銀幕上。
如果過于關注話題點的炒作,卻忽視内容本身的質量,觀眾遲早會對這種套路厭煩。
畢竟,被這類宣發吸引的觀眾,最想看到的,其實就是電影如何直面社會現實,講述人性善惡。
如何利用好社會熱點話題,又對内容把控深刻,将兩者達到平衡,或許是現實題材電影當下最緊要解決的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