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華熙生物再難“稱王”,歡迎閲讀。
文 | 全球财説,作者 | 潘妍
" 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 "。
随着生物醫藥 IPO 頻頻被拒、醫療器械商業化遇阻,具有高增長、高毛利、集采免疫屬性的醫美行業,曾成為不少投資者心中的 " 避風港 "。
可惜如今,即便是醫美巨頭的日子也不好過。行業監管逐漸趨嚴、新興勢力漸次崛起,曾憑借玻尿酸概念大殺四方的 A 股 " 醫美三劍客 " 集體失速,揮别高增長時代。
其中,營收規模最大的華熙生物(688363. SH)失速最為明顯,陷入營利雙降的困境。
跌落造富神壇
2024 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8.61% 至 28.11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 19.51% 至 3.41 億元。
早在 2023 年,華熙生物的業績困境便已現征兆,全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4.45% 至 60.76 億元,歸母淨利同比下降 38.97% 至 5.93 億元,也是自 2019 年上市以來首次年度營收、淨利雙降。
另外兩大巨頭愛美客、昊海生科尚能保持營利雙增态勢。
2024 年上半年,愛美客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13.53% 至 16.57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16.35% 至 11.21 億元;同期,昊海生科營收同比增長 7.00% 至 13.97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14.64% 至 2.35 億元。
即便是保持增長,但相較前幾年增速均有所放緩。
2020 年至 2023 年,愛美客年復合增長率最高可達 59.35%,昊海生科則為 25.83%。而華熙生物在巅峰時期的 2021 年,曾創出超 80% 的營收增速。
在二級市場上,自 2021 年嚴監管趨嚴,多部門聯合行動對醫美行業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和規範以來," 三劍客 " 股價同樣黯淡無光。
以華熙生物為例,自 2021 年 7 月股價達到 307 元的歷史高點後,便開始斷崖式下跌。截至 2024 年 9 月 6 日,華熙生物報收 48.72 元,總市值為 235 億元,股價較歷史高位已下跌近 80%,市值蒸發超 1200 億元。
愛美客、昊海生科的股價走勢與其相似,均較各自歷史高點下跌 70% 左右。
從 " 三劍客 " 的故事來看,在極高估值後神話泡沫被戳破,但目前估值或仍有水分。
截至 2024 年 9 月 6 日,華熙生物、愛美客、昊海生科的市盈率分别為 46.0 倍、20.5 倍、31.3 倍。對比來看,同日有 " 液體黃金 " 之稱的貴州茅台市盈率為 21.8 倍。
四大品牌全線下滑
醫美三巨頭的興衰與市場大環境息息相關。
據艾爾建美學與德勤管理咨詢發布的《中國醫美行業 2023 年度洞悉報告》,2021 年至 2023 年,中國醫美市場 CAGR 為 15%-20%,預計 2024 年至 2027 年行業 CAGR 為 10%-15%,增速有所放緩。
另一方面,如今的業績失速亦可歸因于自身優勢產品已步入市場成熟期,增長動力減弱。這一點,在華熙生物身上格外突出。
将時間線拉長,華熙生物在發展初期主要發力重心在 B 端的玻尿酸原料供應,直至 2017 年,華熙生物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開始從 B 端原料市場邁向 C 端消費市場,拓展至以功能性護膚為主的玻尿酸應用領網域。
從營收結構來看,華熙生物的功能護膚品營收占比從 2017 年的 11.63% 增至 2022 年巅峰時期的 72.45%,成為增長引擎。
然而自 2023 年開始,曾帶領華熙生物走向快車道的核心業務,卻開始成為拖累公司的主要因素。2024 年上半年,華熙生物功能護膚品營收同比下降 29.74% 至 13.81 億元,營收占比已降至 49.29%。
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發展不力,最典型的事件就是 " 誇迪折戟 "。
2018 年,為提高利潤空間,華熙生物發布玻尿酸高端護膚品牌 " 誇迪 ",價格帶在 300-500 元之間。誇迪不負眾望展現出較強的增長能力,并于 2022 年成為繼 " 潤百顏 " 後,華熙家族第二個 " 十億級 " 護膚品牌。
但 2023 年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板塊的營收便急轉直下,護膚板塊四大品牌全線下滑。并且,在年報中并未出現四大護膚品牌的相關業績數據。
據 2023 年半年報中最後一次披露,四大主力護膚品牌營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潤白顏、誇迪兩大十億級大單品的收入分别同比減少 2.04%、10.10%。
對于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的持續下行,華熙生物在 2024 年半年報中将其歸結于 " 正處于管理變革深水區 "。公司主要精力放在調整團隊、梳理内部、檢讨策略、糾正動作等方面,經營成果短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所致。
或可聯想到 2024 年 6 月鬧得沸沸揚揚的 " 離職高管控訴華熙生物 " 事件。該高管為誇迪前產品運營總監和創始團隊成員之一,在社交媒體及帶貨直播中出鏡頻繁,擁有一定粉絲群體,這一事件的發生也讓品牌未來的發展走向變得撲朔迷離。
事實上,華熙生物此前也曾陷入高管相關的輿論風波。2022 年末,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被曝侵占股東權益、強制低價回收員工股票。随後,華熙集團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崔廣平也稱 " 自己多年分紅未能兑現 "。
上述 " 指控 " 後,華熙生物并未出面進行公開回應,一切也不了了之,但種種迹象均指向華熙生物存在内部管理問題。
于是在 2024 年半年報中,華熙生物多次提及 " 管理變革 " 這一關鍵詞,并将 2024 年稱為 " 變革元年 "。
近期,有投資者提問 " 公司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板塊變革的進展和後續規劃 ",華熙生物回應稱,公司自 2023 年主動實施戰略調整,對旗下業務開展品牌規劃調整及健康度審視工作,目前變革在各項業務中的效果逐漸顯現,其中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成效顯著。
只是,以上半年華熙生物功能護膚品業務近 30% 的降幅來看," 成效顯著 " 似乎還有些牽強。
同時,為華熙生物開創高增長的 " 次抛 " 賽道,如今已經人滿為患,包括同為上市公司的珀萊雅、丸美,背靠上市公司巨子生物的可復美、可麗金在内的諸多品牌紛紛推出次抛精華,在新品輩出的時代,華熙生物市場份額不斷被分食,卻仍表示在規劃調整,個中深意自有體會。
一切努力仍是未知數
華熙生物的核心問題是,旗下品牌眾多,但本質上還是一家圍繞 " 透明質酸 +" 的原料公司。短期内或能迎合 " 成分黨 " 吃到紅利,但長期來看,僅依靠一個爆品成分難以持續維持行業巨輪持續前行。
一個較為顯著的迹象,随着行業賽道競争加劇及技術迭代之下,此前憑借 " 爆吹成分 "" 達人引流 " 等營銷驅動 C 端高增長的套路開始失效。2024 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率和依舊保持超 40% 的水平,但營收卻下滑明顯。
可見,華熙生物若想在資本市場再次挺起脊梁,還需塑造更大的想象空間,而 " 合成生物支撐的生物科技公司 " 便是華熙生物給自己的新定位。
自 2018 年起,華熙生物便開始依托合成生物技術,聚焦功能糖、蛋白質、多肽、氨基酸、核苷酸、天然活性化合物 6 大類生物活性物,積極布局新原料的研發。财報顯示,繼 2023 年推出 9 款生物活性原料新品後,華熙生物 2024 年上半年又上新了 6 款新原料產品。
顯然,華熙生物想借合成生物技術拓展更多的原料成分版圖。事實上,這也不是華熙生物第一次對原料成分進行新的嘗試和探索。
早在 2015 年,華熙生物就曾通過 " 牽手 " 韓國肉毒素研發公司 Meditoxin,切入肉毒素領網域,只是最終因 Medytox 的爆雷而無奈落空。
2022 年,華熙生物通過收購益而康生物正式進軍膠原蛋白產業,并宣布将膠原蛋白視為繼透明質酸之後的第二大戰略性生物活性物。
產品端來看,華熙生物已有重組膠原蛋白的皮膚護理類產品推出。2024 年上半年,華熙生物已完成關于 " 重組 III 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主文檔 " 的醫療器械的主文檔登記。
值得玩味的是,華熙創始人趙燕曾公開 " 炮轟 " 市面上的膠原蛋白產品,表示 " 膠原蛋白在護膚品上用,那就是個概念,因為它吸收不了 "。對于膠原蛋白能否成為公司新的增長曲線,趙燕如今表示 " 可以作為第二大戰略性生物活性物來培養,但要想代替玻尿酸需再議 "。
多有質疑卻又擠進賽道,這樣矛盾的心理也與行業發展有關。近些年,随着巨子生物、錦波生物等膠原蛋白企業紛紛登上資本市場,并展現出強勁的增長能力及盈利能力,勢必讓華熙生物等老牌玻尿酸企業倍感壓力。
既不想幫助膠原蛋白巨頭做功效推廣,又想要插入一腳分食市場,天下哪裏會有如此好事?所以,華熙生物能否憑借膠原蛋白打開新局面,并未可知。
這也是華熙生物急于向合成生物技術轉型、重點培育新原料成分的主要原因,畢竟真正的護城河還是技術壁壘。
只是,無論是膠原蛋白原料還是其他自研新原料,均處于發展中階段,想要快速找到能比肩玻尿酸的第二曲線,仍需時間。
而 " 時間 " 則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