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對未來的想法:寫在ChatGPT誕生兩周年之際,歡迎閲讀。
文 | 互聯網怪盜團
我們很難想象,ChatGPT 誕生至今,居然僅僅過去了兩周年。在人類歷史上,除了原子彈之外,恐怕從未有過一款科技產品,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内,就對世界造成了如此大的影響。我還記得兩年前,ChatGPT 誕生的第一個星期,我的朋友圈裏至少有幾十人沾沾自喜地轉發了 "GPT 出醜圖 " ——也就是它回答錯誤的記錄。其中有一位遊戲行業的朋友,曬出了 GPT 關于《原神》的回答:"《原神》是一款由中國深圳騰訊計算機公司出品的遊戲…… " 他本人洋洋自得地評論:" 看樣子我是不會失業的。"
他有沒有失業,我不知道,也不關心。但是俗話説得好:鷹有時候飛得比雞還低,雞卻永遠飛不到鷹那麼高。對于生成式 AI,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接受的;我對它的使用,經歷了三個階段,相信與我有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GPT-3.5 階段,此時生成式 AI 能做的事情還有限,信息比較陳舊,回答錯誤或 " 幻覺 " 比例極高。我只是把它當個西洋景,偶爾對話一下,在工作中則完全不使用。
GPT-4 階段,生成式 AI 的知識儲備和智力水平大有提升,應用層面湧現出了各種 Copilot,邁過了從 " 可用 " 到 " 好用 " 的門檻。我開始比較頻繁地在工作和休閒中使用它。
GPT-4o 階段(同時的還有 Claude 3.0、Gemini 1.5 等),大規模增強後的生成式 AI 成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搜索引擎。
就在昨晚睡前,我向 GPT-4o 詢問了一個自己一直很感興趣、但一直沒得到答案的問題:" 為什麼當代希臘國家選擇‘希臘民族認同’而‘羅馬民族認同’?"GPT 告訴我,直到 18 世紀,今天被稱為希臘地區的人民還是 " 羅馬認同 " 更多一些,但到了希臘獨立戰争前夕就完全反轉了,原因至少包括:古希臘在當時的歐洲人心目中擁有崇高地位,因此當地人民希望繼承古希臘的遺產;以科萊斯 ( Korais ) 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更喜歡希臘傳統,從而全面強化了希臘認同;" 新羅馬 " 一詞指代的是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堡從未被納入當代希臘國家的範圍,等等。
我接着又跟 GPT-4o 讨論了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在人類歷史上," 羅馬民族認同 " 究竟消亡于何時?換句話説,最遲到什麼時間節點,已經沒有什麼主要民族自認為 " 古羅馬 " 的直系繼承人了?GPT 認為,一個關鍵節點是上文提到的希臘獨立戰争,另一個則是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後,帝國境内的 " 羅馬人群 "(信東正教的希臘民族)也随之解體,要麼被當代希臘民族吸收,要麼被新生的巴爾幹各國同化。它還強調,要為 " 羅馬民族的消亡 " 找一個确切時間節點是不可能的,這個過程至少可以上溯到 1453 年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其下限則可能達到 20 世紀墨索裏尼在意大利推行的 " 羅馬傳統復興 ";但是無論如何,今天沒有任何主要民族持有 " 羅馬認同 " 則是學術界一致承認的事實。
我知道,肯定會有很多人嚷嚷:" 這些有可能是 GPT 在胡説八道!" 或者 "GPT 羅列的論據可能是假的!" 對于上述指責,我想説:首先,我檢查過了 GPT 列出的腳注和資料來源,确定它們真實存在,盡管其中一部分由希臘文(而非英文)撰寫的資料我看不懂;其次,我把其中的主要論點用谷歌學術和英文維基百科進行了初步查證,至少以我粗淺的學術水平,暫未發現任何重大矛盾。GPT 的回答當然不完美,但對于我這種業餘歷史愛好者來説,這種水平的回答已經足以作為一個學習的出發點,我還可以讓它在此基礎上推薦書單。而上述一系列舉措(包括提問和查證)加起來也就花費了我半個多小時。
除此之外,我還想反問一句:難道人類就不會 " 胡説八道 " 嗎?當人們批評生成式 AI" 亂編論據、亂寫數據 " 時,其潛台詞必然是 " 人類就不會這樣做 "。恰恰相反,從學生到入門級工作者再到資深專業人士,人類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喜歡胡説八道。人類還有一個更嚴重的缺點:在被指出胡説八道之後,會振振有詞地自我辯護,用更多的謊話來掩蓋之前的謊話。相比之下,當我明确向 GPT 提出 " 你的論據似乎有誤 " 時,GPT 每次都是爽快認錯,一次都沒有自我掩飾。一次都沒有!
大模型胡説八道至少會列出論據(不管是真是假),人類胡説八道則完全不需要論據。大模型只有在被提問、而且自己的知識庫有欠缺的情況下才會胡説八道;人類則會主動胡説八道,而且就算知道正确答案也照樣胡説八道。凡是做過投資研究,尤其是研究過 A 股和中概股的人,對于上面兩條應該心知肚明。我曾經讀過長達五十多頁、以 PDF 形式出現的胡説八道(美其名曰 " 研究報告 "),也聽過長達一個多小時、以 PPT+ 演講形式出現的胡説八道(美其名曰 " 年度投資觀點分享 ")。我有時候會跟 GPT 讨論财經方面的問題,它不是所有時候都能給我滿意的回答,但其水平絕對達到了及格線;恕我直言,市面上半數以上的專業人士達不到這個及格線。
當然,我能夠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對大模型失望:他們以為自己會得到一個傻瓜式的、不用自己動腦子的智能助理,但無論是 GPT、Claude 還是其他大模型都做不到這一點,而且将來恐怕也做不到。生成式 AI 更像一個 " 放大器 ",在你本人的才華和知識儲備之上施加杠杆。你越是清楚自己要什麼,就越能高效地利用大模型。有一句我很欣賞的電影台詞:" 要得到正确的答案,你首先要提出正确的問題。" 對于那些不願意動腦子的人來説,大模型毫無價值。何況,相對于人類,它還有一個重大負面作用——不會 " 揣摩上意 ",無法提供情緒價值。
從 ChatGPT 橫空出世的第一天起,關于 " 如何應用生成式 AI",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路線:第一種是認為 AI 能取代創造性勞動,強化所謂 " 資本 " 或 " 組織 " 的作用;第二種是認為 AI 主要取代的不應是創造性勞動,而應是重復性勞動。持有第一種觀點的人必然會失望,因為 AI 就算能取代一點創造性勞動,取代的也是相對低端、可替代性較高的勞動。持有第二種觀點的人則會非常滿意,因為重復性勞動才是對人類的最大折磨,如果 AI 能夠将其克服,簡直是功德無量。具體持有哪一種觀點,既是腦袋的問題,也是屁股的問題。
其實,人類的所有勞動均可大致劃分為兩種:創造性勞動,重復性 / 日常性勞動。我們不能粗略地認為,從事前者的都身居高位的,從事後者的則身居低位;事實是,在任何組織的任何層級,絕大部分人從事的都是後者,就算到了金字塔尖仍是如此。重復性 / 日常性勞動往往也涉及判斷力,但判斷的規則都是有章可循、有先例的。而創造性勞動要麼沒有先例,要麼無法确切地套用某一先例,其執行過程帶有強烈的自由發揮色彩,結果當然也高度不可控。
我們可以説:凡是可以給出确切時間表和工期,可以通過堆時間解決的,就是重復性 / 日常性勞動。對于創造性勞動,最多只能給出大致的時間表,卻永遠無法推出确定的工期,尤其是無法根據時間去線性地推算其進度。俗話説 "Deadline 是第一生產力 ",這句話其實最适合創造性勞動——倒不是因為從事創造性勞動的人都有拖延症,而是只有在 Deadline 的威脅之下,他們才能爆發出更高的主觀能動性,想出某些 " 鬼點子 " 完成任務。
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是因為創造性勞動而存在的。如果不會創造,當初的南方古猿就不會離開非洲的森林,狩獵采集民族就不會轉化為農業人群,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也都不會發生。然而,絕大多數人類個體更喜歡從事重復性勞動。為什麼?第一是由于天賦,畢竟從事創造性勞動很容易被看穿沒有天賦,這一點既丢人又不利于個人發展;第二是由于安全感。沒錯,因為重復性勞動的确定性很高、上限和下限比較接近,所以能給人更多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哪怕是一個天才,往往也希望自己的勞動在每天、每個星期都產生确定的結果,而不是 " 全部,抑或一無所有 " ( All or nothing ) 。
因此產生了一句名言:" 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整天忙得不可開交的高層,未必就比那些整天遊手好閒的高層更有效率,因為你并不知道前者的勤奮究竟是戰術上的還是戰略上的。在生成式 AI 的時代,我們不必再做選擇題了,因為 AI 終将幫助人類完成絕大部分重復性勞動,承擔 " 戰術上的勤奮 " 的使命。
這肯定不公平,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持續性的衝擊。畢竟,過去數千年的歷史導致了人類的大部分崗位都是為履行重復性勞動而設立的。從事創造性勞動的天賦,究竟是只局限于一小撮人,還是可以出現在大多數人身上,這個問題可以再探讨數百年。但是在這個問題得出答案之前,人類社會就将遭遇一波又一波的衝擊,面臨新的、結構性的不平等。谷歌的創始人曾認為,互聯網是人類最大的均衡器 ( equalizer ) ;不管這個判斷是否屬實,我們可以認為,AI 絕對不是一個均衡器,反而是 " 差距放大器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的能力和知識儲備的差距,會被 AI 進一步放大,由此導致社會财富和地位差距的擴大。
上述過程不是我的想象,而是正在進行了;在歐美發達國家進行得尤其明顯。不管我們是這個過程的受益者或受害者,都将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為接下來的歷史發展将遠遠超出我們過去的經驗。上一場信息科技革命,即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革命,還沒有真正完成,下一場信息科技革命又開始了。任何人在這種激烈動蕩的歷史環境中都會緊張、害怕,哪怕是 OpenAI 的創始人 Sam Altman 也不例外。他進行的 " 全民基本收入 " ( Universal Basic Income ) 社會實驗,算是為了應對 AI 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的一次預演,盡管這種程度的預演是遠遠不夠的。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主動适應時代。宣稱 AI 喜歡胡説八道、所以永遠替代不了人類,是一種鴕鳥性質的自我安慰,不值一駁;宣稱 AI 将首先毀滅 " 創造性勞動 ",從而讓自己在 " 重復性勞動 " 的舒适區裏面繼續呆下去,是一種屁股決定腦袋的行為,于事無補。生活是不公平的,只能适應它;用感情取代理智做判斷,就只能做出錯誤的判斷。既然在短短兩年之内,生成式 AI 就已經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那麼可想而知,在我們有生之年,它造成的影響還會大許多倍!
活下去,不惜一切代價活下去。在 AI 的滔天巨浪之中,很多東西會被傾覆;沒有人能保證那些幸存的東西能得到更美好的明天,但是總比傾覆更好吧?活下去是依靠學習、思考和行動。所以千萬不能停止學習、思考和行動,今日如此,日日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