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中歐關税大戰,轉機背後的玄機,歡迎閲讀。
歐盟與中國圍繞電動汽車關税的談判正步入關鍵階段,這場博弈不僅是貿易政策的調整,更折射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的深層角力。
2024 年 10 月,歐盟以 " 反補貼 " 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 35.3% 的關税,疊加原有 10% 的基礎關税後,部分車型總税率達到 45.3%。這一決定立即引發連鎖反應:上汽、吉利等車企在歐洲市場銷量應聲下跌,比亞迪等企業則加速在匈牙利、西班牙等地建廠,試圖通過本地化生產規避關税壁壘。
然而國際局勢的戲劇性轉折出現在 2025 年 4 月,美國突然宣布對歐盟輸美汽車加征關税,這對依賴美國市場的德國車企造成重創——寶馬、奔馳等品牌 73% 的海外利潤來自北美市場。當大西洋兩岸的貿易戰硝煙四起,歐盟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系,畢竟同時承受中美兩大經濟體的壓力,可能令歐洲汽車產業鏈面臨系統性崩潰風險。
設定價格門檻取代關税,避免價格戰
最新談判轉向 " 最低進口價格 " 機制,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利益平衡。根據協定草案,歐盟将為中國電動汽車設定 3.5 萬至 4 萬歐元的價格門檻,取代此前簡單粗暴的懲罰性關税。從表面看,這似乎是歐洲保護主義的延續:中國電動車平均售價比歐洲同類產品低 30%-40%,價格管控能直接削弱其競争優勢。但深入分析會發現,中國車企的讓步中暗含戰略考量。以比亞迪 Atto 3 為例,該車國内售價約 2 萬歐元,出口歐洲即便加征關税後仍可保持 3.5 萬歐元的盈利空間。通過接受價格下限,企業雖犧牲了銷量增長空間,卻鎖定了單車利潤,這為技術更新和品牌高端化赢得緩衝期。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積極态度印證了該機制的雙赢屬性——既能避免歐洲車企陷入價格戰,又能保障供應鏈穩定,畢竟中國動力電池已占據歐洲市場 58% 的份額。
占有率逐步回升,技術捆綁成将主旋律
產業鏈的深層重構正在這場博弈中悄然展開。短期來看,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可能從關税加征後的 10% 逐步回升至 15%-20%,但產品結構将發生質變。蔚來汽車近期将 ET5 旅行版在歐洲的起售價定為 4.59 萬歐元,較國内溢價 120%,這種 " 高舉高打 " 的策略正在成為新趨勢。
長期觀察,技術捆綁取代單純貿易成為主旋律。寧德時代與斯特蘭蒂斯集團達成的電池技術授權協定開創先例,中國企業在輸出產能的同時開始收取專利費用,這種模式正在向充電設備、智能座艙等領網域擴散。更具戰略意義的是,中歐在充電接口标準、電池碳足迹認證等基礎設施層面的合作談判已提上日程,這或許意味着雙方正試圖構建獨立于美國技術體系的新能源生态圈。
各方施壓,較量仍在繼續
然而表面的妥協難掩潛在裂痕。價格機制的執行面臨現實挑戰,某中國車企高管透露,他們計劃通過 " 軟體訂閲服務包 " 變相降低車輛基礎售價,這種灰色操作将極大增加監管成本。
歐盟内部矛盾同樣尖鋭:法國堅持要求同步實施進口數量限制,而德國經濟部則擔憂這會影響中國對歐洲汽車零部件的采購。更深遠的風險在于技術标準壁壘的隐性更新,歐盟正在推進的 " 電池護照 " 要求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溯,中國供應商需額外投入每套電池約 200 歐元的認證成本,這相當于變相征收 4% 的 " 綠色關税 "。美國因素始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的閉門會議記錄顯示,美方已施壓要求将中國電動車零部件本土化率門檻從 40% 提升至 60%,試圖割裂中歐供應鏈。
結語:
這場關税博弈的終極較量,實則是全球產業規則制定權的争奪。中國車企正經歷從 " 成本殺手 " 到 " 技術輸出者 " 的蜕變,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小鵬的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開始進入技術授權清單。歐洲則試圖在碳關税、數據安全等新領網域重建壁壘,其最新提出的 " 工業回流轉運税 " 直指中國企業在東歐建立的組裝基地。
但雙方都清楚,完全脱鈎在電動汽車時代已無可能——中國占據全球動力電池 70% 的產能,歐洲保有百年積澱的整車制造體系,這種互補性迫使對手變成夥伴。正如梅賽德斯 - 奔馳 CEO 康林松所言:" 未來的汽車戰争不是國家間的對抗,而是供應鏈聯盟的競争。" 中歐談判桌下的暗流,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權力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