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都在誇,但他是0還是1啊,歡迎閲讀。
總有那麼幾個瞬間,我們心裏,那根 " 上進 " 的弦會崩掉。
或許是失去了信心。
或許是因為無法排解的壓力。
總之那時候,我們開始喪失對生活的熱情,變成社恐,變成家裏蹲,變得不願與這個世界交流。
這是我們普遍的脆弱時刻。
别覺得 Sir 誇張。
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顯示,今年 4 月,我國 16~24 歲的年輕人失業率為 20.4%。
這意味着五個年輕人裏就會有一個人失業。
只是找不到工作?
不。
最近,《橫道世之介》導演衝田修一再次操刀了日劇——
0.5 的男人
故事聚焦在了一個遊戲宅、家裏蹲、社恐人身上。
它告訴我們。
那些社恐、家裏蹲的失業者背後,其實隐藏着更深層次的原因。
所謂的不上進。
也許,只是我們對抗這個内卷時代的,消極武器。
01
在 " 人均社恐 " 的今天,我們幾乎已經忘了,真正的社恐是什麼樣的。
他們不是不情願與人交流。
而是一旦與人接觸,就會出現生理和心理上的雙層恐慌。
立花雅治(松田龍平 飾)就是一個标準的社恐。
他已經失業很久了,每天住在父母家裏,過着日夜颠倒的 " 遊戲宅 " 生活。
他從不下樓吃飯。
而是習慣性地,等别人吃完後,打開冰箱,拿出準備好的剩飯。
他也很少出門。
只是在每周的固定時刻,出門采購一周的泡面,補充物資。
如果不小心碰到家裏來人了。
這跌跌撞撞連滾帶爬逃回房間的速度,連 Sir 都自愧不如。
而一旦遇到 " 好心人 " 打招呼。
可能會被直接吓得 " 豪情壯志 " 頓失,逃回了家。
他不會與人交流,不會給社會帶來貢獻,總而言之,他就是一個隐形人——
既不需要這個社會,也不被這個社會需要。
他們是廢材、躺平、擺爛、佛系的代表人物。
而這樣的人,往往是有自己的世界的。
拿雅治來説,他打得一手好遊戲,在他的圈子裏,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但現實中。
非但妹妹紗織(臼田麻美 飾)對于這個 40 歲無業,在家 " 啃老 " 的哥哥極度不滿。
就連青春期的侄女看到他,都會充滿厭惡,説出一句:
惡心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社會對他的定義:0.5。
什麼意思?
不是可 0 可 1 的那個 0.5。
而是來源于日本的 2.5 世代住房,由 1 個父母世代 +1 個子女世代 +0.5 單身親人組成。
沒錯,單身狗從來不會被看做是完整的,只能算 0.5。
但問題是。
這樣的人就真的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
不創造價值,就理應被唾棄?
甚至于。
他們需要被拯救,被教育,乃至被喚醒嗎?
這,恐怕就是《0.5 的男人》最有意思的地方。
因為從頭到尾。
雅治這個人,都沒有給任何人造成過麻煩。
他在躺平。
但與此同時,就像母親説的,也是在努力活着。
02
在我們的傳統理念中,每個人都該被社會需要,所謂發光發熱,才是我們活着的證明。
雅治不一樣。
他累了。
很久以前,他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擔任一個人工智能研究小組的組長,但随着壓力與日俱增,以及工作環境的糟糕,他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于是他開始退縮。
這一退,就是退到極致,退到只有他一個人的世界裏了。
不負責任?
當然不是。
劇集裏,侄女曾經問過外婆,為什麼舅舅會變成這樣。
外婆沒有細説。
只説了一個詞:温柔。
為什麼是温柔?
Sir 覺得,大概只有内心温柔的人,才會忍受不了這個世界的勾心鬥角,只有一顆温柔的心,才無法适應這個世界的圓滑或粗暴。
他們過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過于對别人負責。
所以才無法和其他人一樣,似是而非地活着。
與其在這個世界上頭破血流。
不如,放棄這場戰鬥。
就像 NHK 的紀錄片《死在視線之外:繭居族在高齡化的日本》,裏面報道的繭居族(常年不出社會、不上學、不上班的人)狀況。
根據日本政府調查結果顯示,現如今 40 歲 -60 歲的人中,約有 61 萬人是繭居族,39 歲以下的繭居族有 54 萬人,總數約有 115 萬人,占日本總人口 1%。
他們和雅治一樣,都是被這個社會遺忘的人。
有位 43 歲從清潔工轉為公司白領的職員,他覺得自己不被工作部門需要," 我也沒有人可以責怪,除了我自己。"
從而因為壓力導致了适應障礙,得不得辭去工作。
失業後的強烈羞恥感,讓他不敢請求援助。
而中國呢?
豆瓣有一個 " 家裏蹲自救同盟 ",截至目前已經有六萬八千多小組成員。比起三年前新聞報道的兩萬,已經漲了 3 倍。
他們在講述着自己不管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現狀的同時。
也述説着,無法适應社會、工作、學校生活而被人嫌棄的苦惱。
説到底。
當這個社會崇尚内卷,付出的勞動與收獲越來越不成正比,必然會帶來很大一部分 " 掉隊 " 的人。
有人是被迫如此。
有人主動放棄。
這與能力無關,而是選擇的結果。
更何況,這也并非是自暴自棄,他們也有與人接觸的衝動。
就像雅治。
他也會試着對侄女説," 謝謝你喜歡那個玩偶 "。
遇到突發狀況(侄子沒人接)時,也會鼓起勇氣出門。
只是。
他們的訴説,無人關心。
人們的目光從來都聚焦在成功者身上。
而不會去在意,一個 " 失敗者 " 的内心,究竟在想什麼。
03
《0.5 的男人》只有 5 集,從每集的标題就可以看出,這是講雅治如何走出自己房間的故事:
跟家人之外的人説話
白天出門
騎電動自行車
請吃冰淇淋
工作
老實説,作為劇集來説,進展過快,有些理想主義,但這也并不妨礙大家的喜歡(豆瓣開分 8.3,如今已經漲到了 8.6)。
為什麼?
因為大家看到了一種平視,一種作為小透明,作為社會新聞裏的負面,也可以合理存在的可能性。
如同導演衝田修一在采訪時所説的那樣:
有很多到現在為止過着普通生活的人突然無法工作,或者在社會上無法生存的事情。我也十分有可能會變成這樣,也有他們變成家人的時候。所以與其把它描繪成病态,不如把它拍成電視劇,變成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
他非但沒有奇情化、妖魔化這個群體。
反而。
在很多時候,都讓我們深深共情了。
比如,自我吞噬的瞬間。
侄女離開舊日朋友,轉學到了一所新學校。
可是。
新學校裏的同學都有着自己的圈子,她站在外面,格格不入。
與日俱增的喪氣逐漸侵蝕了她。
她開始早退,開始不願與任何人交流,沉默變成了一副铠甲,保護着她。
這不正是進入這個社會時,那個手足無措,不得不封閉自己的我們嗎?
這時候别人指責我們不 " 上進 "。
或者強行要打開我們的心扉。
到最後,也只會讓我們變成更沉默更拒絕與人交流的雅治,起了更大的逆反作用而已。
也許我們不是家裏蹲,不是社恐。
但每一個家裏蹲,每一個社恐,都不是天生的。
怎麼辦?
日本記者石川清,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 500 多位繭居族,并寫成了一書《繭居族援助手冊》。
他告訴我們,要有耐心,不要冒進緊逼。
他認為繭居族缺少的只是一種刺激,如果能通過長期的接觸,巧妙的溝通技巧,各種形式的交流和陪伴,鼓勵他們走出那個小小的 " 繭 ",換一個讓他安心的環境,比如外出旅行,或是換個居住的地方,他們還是很有可能變得跟正常人一樣的。
關鍵在于,當他們走出去後,如何彌補上這一段缺失的空白和經驗,是比讓他明年走出來更長久的任務。
更需要援助人員,相關機構的耐心。因為冒進緊逼的結果,很可能是把繭居族變成了社會的棄民。
劇集裏也説。
遇到這些事,第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第二,要用美食讓對方保持好的心情。
但,Sir 更喜歡劇集裏出現過的,這麼一段話。
起因是侄子不喜歡幼兒園,總挑食,不懂 " 粒粒皆辛苦 " 的道理。
結果,雅治説了這麼一句:
現在是多樣性的時代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
吃不了也是個性
承認吧
這些多樣性
是的。
有人就是不願意吃某些食物。
就像有人就是不願意參與内卷,不想 " 上進 "。
何必要以正确之名改變他?
時代的發展,不該是把人的多樣性越收越窄。
相反。
應該是即便不創造世俗意義上的價值,也該毫無憂慮地活下去才是。
承認這些多樣性吧。
畢竟,這其實就是在承認,我們可以擁有獨特的自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