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中國轎車史:四十年親歷》,一本讓人心情安定下來的好書,歡迎閲讀。
新華社高級記者、有 " 中國汽車媒體第一人 " 之稱的李安定老師,最近又出版了一本大作《中國轎車史:四十年親歷》。
他囑托我為這本新書寫一篇書評,這對我來説,既是一種榮譽,同時又是一個挑戰。
之所以説是榮譽,是因為為他的這本書寫評價或推薦語的人,都是業内大名鼎鼎的名人,要麼是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這樣德高望重的前輩,要麼是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這樣的業内大咖,要麼是像大眾汽車原董事會成員、大眾中國原 CEO 海茲曼這樣的跨國汽車公司高管⋯⋯,像我這樣的無名小字輩,确實受寵若驚。
之所以説是挑戰,是因為這本書視野廣闊、結構宏大、歷史縱深感強,記錄的歷史比我在汽車行業的從業史還多出十年,我怕一時理解不透,把握不住作者想表達的意圖。同時,本人才疏學淺,文筆笨拙,怕萬一寫不好,又誤導了讀者。
但是,盛情難卻。怎麼辦呢?那我就好好讀讀這本書,寫一篇讀後感吧。
于是,我前後花三天時間通讀了這本大作。
讀完之後,有什麼感受呢?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本能讓中國汽車人心情安定下來的好書!
為什麼這本書能有這樣的 " 神奇 " 的功效?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文筆流暢、故事感強、真實動人,能讓人安安靜靜地讀下去。作為名記者,安定老師的文筆當然沒得説,但更重要的是,文中呈現出來的故事及人物栩栩如生,如同就在眼前那麼真實。説起真實,主要緣于他擁有老記者勤奮嚴謹的作風,記得當年在新華社工作時,我有幸與他一起采訪過一些汽車界的事件與人物,每次采訪一開始,他就能馬上全然進入狀态,不僅錄音筆等工具全部開啓,而且在提問與交流的同時,在筆記本上記個不停。我估計他寫這本書所用的素材是這本書的一百倍,至少記錄了一百個筆記本以上。他記錄的這些素材,都是中國轎車發展歷程活生生的記錄,與官方偏數據、比較枯燥的歷史記錄有明顯差别。特别是他四十年來連續記錄的這些第一手素材,有不少是他與中國汽車最高決策層同步觀察與交流的 " 内幕 ",有從這樣的視角觀察汽車業的幸運,在汽車媒體中沒有 " 第二人 "。所以,我常説,安定老師是中國轎車的 " 活歷史 "。
現在時代變了,新聞已經開始碎片化了,呈現形式也已經多媒體化,書已經很少有人認真讀了,所以一本書要吸引人讀很不容易。而他的這本書卻能讓人能安靜地讀下去,而且欲罷不能,主要是因為視角獨特、文筆生動、娓娓道來、故事感強、可讀性強,仿佛讓人置身其中,讓人回味無窮。過去我在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工作時,曾做過他的編輯,他的許多文章我都是先睹為快,文中的觀點與故事讓我為之一震,今天我讀這本書時,仿佛又找到了過去類似的感覺。
二是這本書讓人有一種 " 尋根之旅 " 之感。現在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高度 " 内卷 " 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不少中國汽車人的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迷茫。為什麼會浮躁、迷茫?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根在哪裏,不知道中國轎車從哪裏來,将來往哪裏去。安定老師的這本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它可以讓我們深入地了解到了過去,同時也看清了現在,這樣我們自然就可以看清前面的方向。了知了過去、看清了現在與未來,自然心情就可以慢慢安定下來。
目前這個階段,對中國汽車人來説,有一顆安定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心安定之後,我們才能看清楚我們發展的内外環境的變化趨勢,看清楚我們的優勢與劣勢,從而找到我們中國汽車未來前行的方向與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説,安定老師出這本書對中國汽車行業來説,是一本有功德的書。
安定老師説,寫這本書,是對自己汽車記者生涯的一個交待。但我更希望,這不是一個交待,只是一個逗号。我衷心地希望,今年 74 歲的他今後繼續還有《中國轎車史:五十年親歷、六十年親歷⋯⋯》這樣的大作問世,繼續造福中國汽車行業。對此,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