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中國最慘文科專業,堪稱“天坑之王”,歡迎閲讀。
" 文科都是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 網紅考研名師張雪峰在直播時對文科的評價,讓 " 文科無用論 " 的話題又一次成為讨論焦點 [ 1 ] 。
大學生就業難,文科生更難。在學科鄙視鏈中,文科似乎是最底層的存在:新傳卷、法學苦、歷史學冷、小語種天坑 …… 每個專業拎出來,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
即使是曾經被視為潛力股的漢語國際教育,也亮起了紅燈。
" 漢語熱 " 高漲時,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到了求職時,接連碰壁的漢教生只能自嘲 " 把路走窄了 ",和大多數文科學子一樣,千軍萬馬擠考公、考編、考教資的獨木橋。
曾經的香饽饽,變成了紅牌專業
在文科專業裏,漢語國際教育曾因為前景廣闊而備受青睐。
根據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的公開數據,截至 2023 年底,中國已通過中外合作方式在 160 個國家(地區)設立了 1271 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 2 ] 。
有需求就有市場,中文在異國他鄉受歡迎,漢語國際教育也有自己的春天。
但現在,漢語國際教育也成了高風險、低滿意度的 " 紅牌專業 "。
根據麥可思的就業報告,漢語國際教育已經連續兩年登上大學生就業紅牌榜,愣是把多次上榜的歷史學給擠了下去,成為突如其來的一匹 " 黑馬 " [ 3 ] 。
事實上,還不必等走出校園的象牙塔,漢教生就開始暗暗擔心本專業的就業前景了。
一項覆蓋了四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大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對教學環境的滿意度、對專業的接受度和自豪感較高,而對就業與升學前景、專業實踐的認同水平最低 [ 4 ] 。
很多學生對學習還抱着極大熱情,品文學、讀外語,積極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和争取出國機會。但一想到畢業後要謀求生計,許多人不由得扶額苦笑:唉,這專業也真是的。
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漢語國際教育屬于中國語言文學類 [ 5 ] 。麥可思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22 屆中國語言文學類大學生畢業後的落實率為 81.5%,位列倒數第三名,僅好于心理學類和法學類 [ 3 ] 。
都説中國語言文學類是文科中的就業 " 萬金油 ",但在文理之争面前總是處于下風。
招聘會上,不同專業的學生就業情形相去甚遠:在四川某高校的招聘會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專業非常搶手,通訊工程專業的學子認為 " 工作比較好找 ",而漢教學子的内心則充滿苦澀,有人投了十幾家都沒有回音。
有碩士學歷的漢教學子找工作頻頻碰壁後發出感慨:
辛辛苦苦讀了六年,投了好多簡歷都沒有水花,太扎心了。
除了專業之間的鴻溝,來華留學生數量的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海外中文教育市場,讓本就困難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 6 ] 。
漢教人的出路,大多不對口
為什麼漢語國際教育的就業那麼不盡如人意?橫亘在很多漢教生面前的一大難題是,工作不對口。
有人認為不能以 " 專業是否對口 " 來評價就業,但也有人認為工作與專業的不匹配會使就業質量大打折扣。
一項針對華東師範大學 2012-2019 屆共八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生的調查發現,盡管華東師範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已經位列全國第三,就業不對口情況依然嚴重 [ 7 ] [ 8 ] 。
傳統上認為,國際漢語教師、漢語教師志願者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教師等崗位,屬于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直接相關的就業類别,然而,八年間能在本科畢業後就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的人數,不到直接就業總人數的 8% [ 7 ] 。
對口率較高的北京語言大學,1987-2018 年間畢業校友的專業對口率也只有 24.4% [ 9 ] 。在一些名氣稍遜的雙非院校,就業對口率可能更低。比如在浙江外國語學院已經畢業的 228 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中,從事相關行業的比例只有 3.9% [ 10 ] 。
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 " 專業對口率 " 一直在 60% 上下徘徊 [ 11 ] 。無論如何,相較于其他專業,漢教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确實很難有用武之地。
首先,能作為漢語教師和志願者外派到國外工作的漢教畢業生,畢竟是少數。
因為出國崗位名額有限,而且外派對年齡、學歷、教學年資和資格證有一定要求,較為嚴苛。例如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頒發的《國際中文教師證書》,有一定篩選功能,考試難度并不低。
而且,很多有學習漢語需求的國家并非英語國家,如俄羅斯、法國、越南等,有小語種背景的更具優勢。
即使有幸獲得了名額、順利出國也不能一勞永逸,因為公派出國的任期一般在 2-4 年 [ 12 ] 。回國後,漢教生依然得另謀出路。
吉林外國語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除了外派,8.93% 的漢教生希望在國内高校擔任國際中文教師,10.71% 有意向去國内國際中文教育機構任職 [ 13 ] 。
在機構幹雖然時間更自由,但很多人也擔心課時費高了收不到學生,課件都做好了卻無人來學;價格太低又成為廉價勞動力,兢兢業業結果卻白幹。
不僅如此,給人講課光是自己懂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能表達出來。很多人一走上講台就大腦一片空白,更别提淡定自若地用雙語給一群外國人教中文了。
出國不如小語種,
國内不如中文系
那麼,漢教人的出路在哪裏?學了四年,漢語國際教育的盡頭仍然是文秘、外語教師和編制。
一項針對北京語言大學相關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研究顯示,不當對外漢語教師的話,漢教就業崗位主要分布在管理類、文字類、外語教師和公務員等。
這些職業并不是沒有可替代性,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漢語國際教育橫跨三門細分專業——漢語言、外語和教育學,但和這三個專業的學生相比,自己什麼都學了,卻又不夠專精。
許多在年少無知時一腳踏進漢教天坑的學生,臨近畢業時開始捶胸頓足:
選漢語言文學或者英語專業,同樣可以出國當老師,在國内還不會受到限制。
即使是考公考編,在部分地區,漢教專業也不具備入場資格。
例如雲南省 2023 年度公務員考試中,不少崗位點明了只要中國語言文學類中的漢語言文學、漢語言等專業,同屬一個大類的漢語國際教育卻不符合報名資格。在 2024 年的國考中,也只有 12 個漢語國際教育對口的直屬崗位 [ 14 ] [ 15 ] 。
此外,停滞不前的月收入也令漢教生扼腕長嘆。
雖然漢教畢業生的全國平均薪酬水平缺乏相關統計,但我們可以從最終就業崗位相似的中國語言文學大類專業的薪資數據中窺探一二。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跟蹤調查,2017 屆中國語言文學類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 4411 元,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一眾專業裏還不算墊底。
五年後,其他專業紛紛靠資歷熬出頭,而中國語言文學類還在龜速前進。不僅月收入吊車尾,五年來的月收入漲幅也只有 76%,妥妥的倒數第一。
本來起點就不如其他熱門專業吃香,一眼望得到頭的漲薪之路更讓許多漢教人愁眉苦臉。
對很多漢教生來説,教書育人固然能讓人有成就感,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文走向世界也讓人充滿自豪,但是找不着飯碗、薪資情況不樂觀的現實,難免會挫傷不少人的情懷。
連面包也拿不到,談什麼水仙花呢?在漢語國際教育自己的評分系統下,漢教生不禁鋭評:科目三都比這個專業有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