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都2025年了,攜程居然還在“殺熟”,歡迎閲讀。
" 無法想象,都 2025 年了,攜程還在搞‘大數據殺熟’這一套。"
在《聽筒 Tech》的 "315 系列 " 調查中," 被大數據殺熟 ",依然是消費者反饋的普遍問題之一。
晴姐是一名互聯網大廠員工,也是一名攜程鉑金貴賓用户。不過,這位曾經的攜程深度用户,如今除了偶爾将其作為比價平台之外,已經開始脱離。
" 先不説我發現訂票比别人貴。很多時候,同一個訂單,我自己多次查詢後,價格也比首次查詢要貴。"
這不是晴姐一個人的體會,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反饋這一現象。在小紅書,關于 " 攜程殺熟 " 的内容被網友激烈讨論。在黑貓投訴平台,與 " 攜程殺熟 " 相關的投訴亦不少。
圖:社交平台關于 " 攜程 殺熟 " 的内容 來源:小紅書 《聽筒 Tech》截圖
實際上,不僅僅是 " 殺熟 ",消費者 " 苦攜程久矣 "。在黑貓投訴平台,攜程有近 11 萬的投訴," 霸王條款、高額改籤、殺熟、隐形誘導 " 是投訴的高頻詞。
不過,一邊是消費者的不滿,一邊是攜程賺得盆滿缽滿。
2025 年 2 月 25 日,攜程集團(TCOM.US,09961.HK,以下簡稱 " 攜程 ")公布了一份光鮮的财報,全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營業收入達到 533 億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則同),同比增長 20%;淨利潤更是暴增 72%,達 172 億元。
遺憾的是,這份亮麗的财報,資本市場并不買賬。财報發布後,攜程美股和港股雙雙下跌。市場認為," 費用支出擴張導致利潤率下滑 ",并對其未來盈利能力產生質疑。
對此,晴姐表示并不理解," 财報數據顯示,攜程的各項費用都大增,但他們連自己的消費者都沒能管理好。"
不僅僅是消費者不滿,财報發布會,包括摩根大通、美銀在内的大行,也紛紛下調了攜程目标價。摩根大通認為," 攜程 GenAI 的采用,帶來短期利益不足,以及利潤率前景疲軟,投資者可能會在業績公布後沽貨獲利。"
當然,攜程仍然是目前行業關鍵受益者。而接下來,在 " 萬物 AI" 時代,梁建章同樣要押注 AI。
只是,這将成為另一個問題。AI 的高投入,顯然對攜程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利潤率前景疲軟 " 的攜程,接下來如何 " 哄好老用户 ",吸引新用户,将會長時期質拷這位 OTA 霸主。
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在線旅行市場的頭部玩家,攜程在技術迭代的浪潮中,仍深陷 " 殺熟 " 泥潭。這場企業與用户之間的信任危機,折射出的不僅是商業倫理的失守,更是互聯網經濟野蠻生長付出的長期代價。
01 攜程還在 " 殺熟 "
按照常規的理解,尊貴的會員享受的是打折和優惠券拉滿。實際上的會員待遇,卻是越充值越貴,等級越高越沒有大眾消費自由。
作為 " 空中飛人 ",晴姐曾是攜程的鉑金貴賓,但最近,她發現自己訂票,會比普通會員貴。
今年春節,晴姐一家計劃去哈爾濱旅遊,她在攜程搜索機票後,在與愛人商量行程時,無意間發現,自己的機票,比愛人普通會員賬号貴了近千元。
" 不但享受不到‘貴賓’待遇,甚至比普通會員還貴。這是什麼邏輯?" 晴姐完全無法接受," 難道會員的作用,就是坐等被‘殺熟’?"
晴姐承認,過去,她經常被人提醒,小心攜程大數據 " 殺熟 ",但從來沒有仔細核對過到底會貴多少,直到這次,她才發現,自己是那個被殺熟的 " 大冤種 "。
實際上,此前,晴姐也發現," 同一個訂單,如果多次查詢,會比首次查詢貴。" 不過,因為對價格不敏感,晴姐也并未在意。
當然,晴姐遇到的情況,并不是偶發。時至今日,在攜程上,諸多消費者仍能遇到。在社交平台上,關于攜程 " 殺熟 " 的内容随處可見,不少網友發帖直呼 " 離譜 "、" 避雷 "。
以至于,攜程被網友列為 " 十大算法殺熟企業 "。雖非官方數據,但亦可見消費者對 " 攜程殺熟 " 一事,頗為痛恨。
在黑貓平台,關于 " 攜程 " 的投訴累計超 11 萬條," 攜程殺熟 " 的投訴也超 500 多條,投訴内容大同小異,涉及 " 價格短期劇烈波動 "、" 用户預訂完随即恢復低價 " 等等。
圖:黑貓投訴平台關于 " 攜程 "、" 攜程殺熟 " 的投訴内容 來源:黑貓投訴平台《聽筒 Tech》截圖
在社交平台,有不少人發起 " 怎樣避免攜程會員殺熟 " 的話題。在話題評論區,消費者讨論熱烈," 就是一直只用這個平台,慣的 ";也有人分享了自己 " 和殺熟機票鬥智鬥勇的一天 " 教程,教網友怎樣避免被平台監控。
實際上,于攜程來説," 殺熟 " 已不是新鮮事,高等級會員 " 溢價權 " 事件比比皆是。攜程殺熟事件,甚至還多次鬧到法院。
早在 2020 年,浙江紹興的胡女士就以攜程 " 鑽石貴賓 " 身份預訂了舟山希爾頓酒店,不過讓胡女士震驚的是,自己支付的價格,不僅僅沒有享受到會員身份 85 折的優惠,竟還是酒店挂牌價的 2 倍。盛怒之下,胡女士将攜程告上法院。
2021 年 7 月,法院判決并揭露了攜程存在 " 雙标 " 邏輯:平台承諾 VIP 用户享受優惠,卻通過算法刻意隐藏真實價格,誘導用户支付高額溢價。法院首次判定攜程 " 大數據殺熟 " 成立,要求攜程退一賠三并整改隐私政策。這也是首例官方記載的 " 攜程殺熟 " 案件。
此後,攜程亦曾多次因 " 殺熟 ",登上各大平台的熱搜。
另外,攜程還會對消費能力進行分層。此前,有報道稱,比如包括企業高管、明星在内的高淨值用户,機票報價甚至會比普通用户高出 30%。
2022 年,藝人(馬天宇)就在社交平台公開 @攜程旅行網,表示," 數據殺熟有點惡心。明明三千多的票,點進去變成六千多,最後付款變成一萬多,吃相有點難看。"
" 屢教不改 " 的攜程,成了行業壟斷下大數據殺熟的 " 精準收割 " 機器," 殺熟 " 技術也已經進階至精細化階段。
一位攜程前軟體開發工程師厲哥便告訴《聽筒 Tech(ID:Tingtongtech)》," 大數據殺熟,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也是互聯網公司普遍存在的。攜程的慣用習慣,就是通過用户的歷史消費、支付方式,甚至社交數據構建畫像,對價格敏感度低和重度用户實施‘温柔收割’。"
" 這在行業已經是個不公開的秘密。" 厲哥這樣解釋。
按照厲哥的説法,攜程會利用行為軌迹分析進行精準殺熟。比如,頻繁搜索某目的地的用户,機票價格會随着搜索次數而上漲;用户在社交平台搜索或多次透露出行計劃,相應的機票價格也會随之上漲。
更有意思的是,厲哥還解釋," 數據殺熟 " 還涉及設備歧視," 頭幾年,蘋果手機用户會比安卓用户看到的酒店價格平均要高。"
02 消費者 " 苦攜程久矣 "
當然,不僅僅是 " 殺熟 ",于晴姐而言,攜程還存在諸多問題,都是導致她逐漸遠離的根本所在她指出,攜程的 " 捆綁銷售 ",同樣讓她 " 防不勝防 "。
晴姐坦言,自己曾被攜程 68 元的 " 全能保障 " 無數次套路。她告訴《聽筒 Tech》," 這個所謂的‘全能保障’,有時候沒注意看,直接就點了,直到付款了也沒注意。" 後來,經朋友提醒,晴姐才開始每次買票時規避這份别有用心的 " 保障 "。
" 即便是不選擇這項‘全能保障’,在下單的時候,攜程還會推薦‘航意航延組合險’,大意的時候,便直接點了默認的‘是’選項。" 晴姐苦笑,這些 " 套路 ",簡直防不勝防。
圖:攜程的 " 全能保障 " 和 " 航意航延組合險 " 默認選擇 來源:攜程 APP 《聽筒 Tech》截圖
此前,演員(韓雪)就表示自己是攜程的老客户,但多次發現在攜程購買機票時,自動勾選了旅行保險,而取消則需要手動,此外她還遭遇了酒店訂單被多次轉賣問題。
在攜程上預訂酒店,線下比線上貴,也是晴姐遇到的現象。
2024 年暑假,晴姐在和家人外出旅遊時便發現,她訂的民宿,線下均比線上便宜," 最多的一次,一個晚上,線下比線上便宜了近 200 元。"
由于晴姐預訂時未發現,其房間預訂後不能退,晴姐只好 " 含淚多掏了幾百元 "。但晴姐認為,這于消費者而言,典型地成為了攜程的 " 韭菜 "。
不僅如此,晴姐還發現," 如果你搜了機票不買,這個機票便一直顯示高價,且會提醒‘僅剩下幾張’,給人制造一個焦慮感。" 雖然這只是晴姐一人的感受,但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消費者的個人心聲。
實際上,在攜程," 不同人不同價 "、" 多項捆綁銷售 " 等問題均為高發現象。這些,在厲哥看來," 在于攜程的定價機制,本質上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結局,也是算法‘黑箱’與利益鏈的合謀。"
厲哥指出,一方面,受航空公司艙位庫存、競争航線等因素影響,機票确實存在一定的動态定價。攜程客服在回應中,也常将航司的調價作為漲價依據。
另一方面, 價格浮動較大,也涉及代理商灰色操作。比如部分代理商将團隊票拆抽成散客票售賣,或利用積分兑換低價票高價轉售,維持表面價格優勢。
另外,以酒店為例,基于平台流量變現邏輯,攜程的傭金抽成也迫使商家不斷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由此進一步推高酒店價格。
種種復雜生态下," 殺熟 " 已不再是技術行為,而是平台、商家等利益鏈條心照不宣的盈利模式。
不過,盡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對 " 數據殺熟 " 已經有明确的要求和禁止,但用户維權依然面臨困境。
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陳淑娜便向《聽筒 Tech》表示," 消費者經濟損失少、維權成本高,導致維權難度大。即便起訴維權,由于平台與用户之間信息不對稱,也會導致舉證困難。此外,司法機關很多并未對數據處理及業務環節進行綜合整體考量,被告若提出差别待遇具備合理性,并提供法律依據,消費者就難以勝訴。"
晴姐則表示,對于攜程的一些行為,"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 多找渠道投訴,甚至公開發帖,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但晴姐亦承認,很多時候,她會 " 小事化了 "," 有時候,幾十塊錢的事,投訴的流程太繁瑣,就不了了之。"
于是,晴姐便選擇遠離攜程,在她看來," 用不起,總躲得起,有的是其他途徑可以選擇。"
03 是時候重視用户了
一邊是用户的 " 怨聲載道 ",一邊攜程卻賺得盆滿缽滿。
财報數據顯示,2024 年全年,攜程實現淨收入 532.94 億元,同比增長約 20%;淨利潤實現 172.27 億元,同比大增 72%。不管是收入,還是淨利潤,都雙雙創了新高。
但是,與國際慣例 " 财報亮麗,股價必漲 " 相反的是,财報公布後,不管是美股,還是港股,攜程股價均下跌,市值亦大幅縮水。
不僅如此,諸家大行如美銀、摩根大通等,在财報發布後,均紛紛下調了攜程的目标價。美銀認為,盡管攜程仍是行業的關鍵受益者,但 " 國際擴張投資及短期利潤率承壓 "。
更多的分析認為,雖然攜程 2024 年淨利潤創了新高,但從财報數據來看,國内的業務已經呈現疲軟狀态。
财報數據顯示,攜程的核心業務在第四季度均出現環比下滑。其中,住宿預訂營收 51.78 億元,環比下降 24%;交通票務收入 47.8 億元,環比下降 15%;旅遊度假業務收入 8.7 億元,環比下降 44%。當然,攜程将此歸因于季節性影響。
圖:攜程核心業務情況 來源:攜程财報 《聽筒 Tech》截圖
業内分析師馬東則指出,國内業務疲軟,是攜程 " 内外交憂 " 導致的結果。
在内,攜程必須正視的是,消費者對攜程的信任度明顯堪憂。
"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将攜程當成了價格對比平台,在失去信任和價格優勢後 ,他們先選擇其他方式下單。" 晴姐直言,作為鉑金用户,她如今已很少使用攜程,只是偶爾将其作為比價平台," 主要是被它傷透了。"
另一方面,不少消費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酒店,線下下單遠比線上便宜。同樣,不少機票,航空公司官網亦比平台便宜。
晴姐便承認,她現在習慣線上找酒店,線下預訂,且她身邊不少朋友也和她一樣操作," 我們已經開始脱離平台,選擇直接與商家交易。"
不少商家亦對《聽筒 Tech》承認,他們會引導消費者線下交易," 主要是為了規避平台的高傭金。"
内憂之下,攜程還要面對友商帶來的市場擠壓。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不管是美團,還是抖音、小紅書等,都對攜程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美團财報數據顯示,2024 年三季度,美團的到店酒旅業務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 50%,年活躍商户數也再創新高。美團 " 十一 " 黃金周消費數據顯示,全國生活服務到店消費同比增長 41.2%,其中,遊客日均消費較上年假期同比增長 69.6%。
同時,抖音、小紅書等平台也進一步削弱了攜程的渠道優勢。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9 月,共有 1.4 萬個景區、超過 10 萬家酒店在抖音開設了官方賬号。
" 我已經開始在小紅書和抖音下單酒店和民宿了。" 晴姐承認,在社交平台,她可以與商家直接溝通,一定程度上,種草平台更容易激發她的 " 下單欲 ",且與商家 " 面對面的交流 ",能增加相互的信任感。
" 作為消費者,我們都希望攜程能重視重視用户的感受。" 晴姐直言,作為攜程多年的用户,她希望攜程能 " 對用户用心一點 ",這樣,不至于 " 買張票,要到處對比才放心 "," 誰不想省事呢?"
當然,或許,攜程的關注點可能已經不在國内用户,種種迹象透露,AI 和入境遊已經成了攜程未來押注的重點。
就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報告公布的一周前,攜程多名高管進行了調整,變動涉及攜程 AI、大交通、商旅等多個業務。市場分析認為,梁建章此舉,是在重押 AI 和入境遊。
實際上,2024 年,攜程也和其他公司一樣,推行了 AI 技術的應用,宣稱 "AI 不會替代 OTA,而是提升服務體驗 "。
但在晴姐等用户看來,攜程的 AI 客服," 完全就是雞肋,能夠活活将人氣死。" 晴姐認為,攜程的 AI 客服,處理問題時 " 機械且冰冷 "," 更重要的是,根本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當然,攜程在技術上的投入并不少,2024 年,其研發費用高達 131 億元。這在晴姐看來,有點不太理解," 高研發,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用户問題。"
馬東則表示,未來,攜程如果繼續加大對 AI 的投入,仍将是一筆重投入,這對攜程,明顯是一個考驗," 這次攜程甚至都沒有公布現金流的報表,且市場也對其未來的利潤率表示擔憂。"
" 更重要的是,梁建章押注的 AI,能否解決用户的問題,目前尚未可知。" 馬東指出,接下來,無論攜程如何押注,擺在它面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留住老用户的基礎上,去開拓新市場。
梁建章曾説," 旅遊是滿足一種高級的需求。生命的意義,其中一個是享樂,還有一個是創新。" 而在晴姐等消費者看來,當 " 享樂 " 被标上差異化的價格,當信任被算法碾碎成數據塵埃,攜程于他們而言,便無尊重可言。
或許,梁建章這位痴迷于人口曲線的企業家是時候明白,真正的 " 人口紅利 ",不是統計學上的數字,而是用户對平台的信任與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