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女人扎堆=“婆婆媽媽”,誰給的刻板印象?,歡迎閲讀。
最近《五福臨門》和《六姊妹》相繼熱播。
這兩部劇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是不約而同的有一大堆女兒。
國產劇不語,只是一味地生女兒。
國產劇女兒連成排?
于正的新劇《五福臨門》正播得熱熱鬧鬧之際,觀眾們還在感慨,這一家子居然有五個女兒,這也太能生了。
結果沒有最能生,只有更能生,一家子六個女兒的《六姊妹》水靈靈的登場了。
這兩部女兒成堆的劇,情節内容也有很多相似的部分,那就是着重于講述家庭中女兒們的各式愛情故事。
好巧不巧,這兩部劇都在不俗的熱度下,收獲了不佳的口碑。
很多觀眾對它們的批評也都集中在同一個點上:
"2025 年了,怎麼還有這種婆婆媽媽劇?"
網友們所説的 " 婆婆媽媽劇 " 其實指的就是那種以女性角色為主要表現對象,講述女性家庭關系、婚姻矛盾的劇集。
重要的是,其少不了兩個賣點:雌競扯頭花和家庭代際之争。
可謂是把女性在影視劇裏 " 善于勾心鬥角不堪大用 "" 無腦追求愛情 " 的刻板印象發揮到了極致。
這兩部熱播劇是兩樣全占。
《五福臨門》裏當母親的兩眼一睜就是要把女兒嫁個好人家。
《六姊妹》裏更是全程貫穿 " 家裏沒生個男孩就是不行 " 這樣的信息。
也不怪網友們説它們是老舊陳腐的 " 婆婆媽媽劇 "。
可話説回來," 婆婆媽媽 " 這個詞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刻板印象?
兩個對中年女性的稱謂合并在一起,就成了 " 絮絮叨叨 "" 搬弄是非 " 的代名詞,説到底也是一種外界對女性潛移默化的偏見。
要説 " 婆婆媽媽 ",已經被刻板印象塑造成了一種感覺,就是這兩部劇給人的那種充滿女性矛盾的家庭叙事。
這些女性角色居多的 " 女兒堆 " 電視劇為何就離不了 " 婆婆媽媽 " 感?
為何女兒堆電視劇,
總深陷 " 婆婆媽媽 "?
其實 " 婆婆媽媽劇 " 在當下依然是有很多閱聽人的,那就是一大批中年女性。
相比于年輕人流連于各種短視頻平台,中年人的娛樂方式較少,而且比起 996 的年輕人來説,也更有追劇的時間。
所以不可否認的是,中年女性對于電視劇來説,是一個龐大且粘性更佳的市場群體。
而中年女性們,大多受到瓊瑤式的,或者更古早的影視愛情觀影響較大。
雌競、家庭矛盾等元素都是她們認為理應出現在女性電視劇中的内容。
女兒堆電視劇們也就這樣随着觀眾們的喜好," 婆婆媽媽 " 了起來。
更不用説," 婆婆媽媽劇 ",其實是成本最低,最容易構建的情節。
説白了就是,編劇能力不足,只能想得出那些已經該被時代淘汰掉的老套路、老情節。
因為 " 三個女人一台戲 " 已成為約定俗成的邏輯,在很多影視創作者,甚至很多觀眾心中,有女人出現的地方一定伴随着愛情婚姻。
這樣的刻板印象就讓影視作品在見到女兒堆的設定後 " 順理成章 " 地難以逃離 " 婆婆媽媽 " 的囹圄。
跟着刻板印象,繼續加深刻板印象,終至現在的局面。
再加上,近兩年 " 女性劇 " 總出爆款,女性話題也被抬入千家萬户熱烈讨論。
女兒堆的 " 婆婆媽媽 " 劇,還可以切上女性話題的熱點,順便收割年輕人的關注度。
當然,年輕人更愛的女性話題是女性力量而非 " 婆婆媽媽 ",但那又怎樣?
" 婆婆媽媽 " 們在宣傳物料裏通過剪輯,照樣可以營銷一波女性群像,引來年輕人的目光,這對于劇方來説就已經足夠了。
況且,用女兒堆的設定上演 " 婆婆媽媽 " 的情節,在過往已有很多成功案例,現如今可以直接套用模板。
比如十幾年前的《夏家三千金》,就是一個很典型的 " 女兒堆 " 例子,甚至《花非花霧非霧》《情深深雨濛濛》等經典瓊瑤劇集都是類似的,講好幾個女兒的愛情矛盾的設定。
制作組也無非是看到了多年前的這一 " 凡拍必爆 " 的商機,才把這樣的模板復刻到當下。
女兒堆一定是 " 婆婆媽媽 " 嗎?
可以肯定的是,女兒堆電視劇不等于 " 婆婆媽媽劇 "。
換句話説," 婆婆媽媽 " 是大眾對女兒堆電視劇的一種誤解。
其實女兒堆電視劇并不鮮見,前文提到的《夏家三千金》,還有各種瓊瑤劇也都風靡一時。
但這些劇集傳達出的價值觀都給它們帶來了遲到十幾年的網絡大審判。
曾經看來郎才女貌的情節,現如今都顯得像是渣男配戀愛腦。
當年靠女兒堆模式大爆的偶像劇,放在現在的價值觀來看都是表面寫女性,實則是加深了 " 女性是愛情的附庸 " 這一糟糕的價值觀。
回到最近的這兩部熱播劇,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價值觀并沒有進步多少。
奮鬥了半生的女性,到頭來要考慮的第一要務還是 " 個人問題 "。
這讓觀眾們如何能買單?
簡直堪比 " 你只是失去了雙腿而她失去的可是愛情 "~
女兒堆國產劇就一定是愛情大過天、家和萬事興的肥皂劇模式嗎?
實則不然。
放眼望去,西有《小婦人》,中有《紅樓夢》,這些高口碑經典巨著,何嘗不都是 " 女兒堆 "?
可誰又能説它們是所謂的 " 婆婆媽媽 " 呢?
這些 " 女兒們 " 有自己的執着和理想、有閃閃發光的人格、有針砭時弊的見地。
即使探讨愛情,她們也面對的是愛情與獨立人格之間的衡量、是 " 愛情究竟是什麼 " 的深刻思考,而非一心只想拜高踩低地 " 找個好婆家 "。
即使受時代觀念束縛,作者也在字裏行間借她們之口表達批判時代的孤勇和難逃泥沼的悲憫,而非一句輕飄飄的 " 那個年代就那樣 "。
這樣想來,觀眾們其實并不厭煩女兒堆設定,大家不喜歡的只是利用女性群像這一賣點來加深女性與勾心鬥角、與戀愛婚姻的話題綁定程度。
之前走紅的《歡樂頌》《三十而已》等女性群像劇,其實也是女兒堆的變體,這些劇相對來説都能收獲口碑成功,可見這一模式是可行的。
都 2025 年了,女兒堆電視劇的價值觀也早該與時俱進了。
女兒堆已不應該再是靠抓馬雌競、四處逼婚吸引眼球的 " 婆婆媽媽劇 "。
" 女兒們 " 理應展現不同的樣貌,在職場、生活、校園裏,擁有 " 嫁個好人家 " 以外的無限光芒。
" 婆婆媽媽 " 這個詞也早該消解那些負面的意義,把女性的稱謂還給女性。
她們堅韌、頑強、有理想;她們 " 正直、勇敢、有閲讀量 "。
" 現實中,能夠拯救伊麗莎白的不是找一個夢幻的達西,而是成為簡 • 奧斯汀。"
作者:若林
責編:律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