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國產愛情:“更适合東亞女性體質的恐怖片”,歡迎閲讀。
五一鑑片指南第三部,抱歉可能又要給您添堵了——
" 振華系列 " 最後一部片,《這麼多年》。
事實上寫五一檔鑑片這麼一個題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匆匆忙忙地去看片,匆匆忙忙地寫感想,發了出來,遇着某些粉絲," 取關警告 " 聲便此起彼伏。
這讓人沮喪。
畢竟看公号的都越來越少了,時不時還會遇到許多 " 技術原因 " 讓大多數人看不到文章,如果遇到流量參演的影片再被如此對待,我實在想不出繼續寫下去的理由。
難道以後看到不滿意的國產片都得繞着走?
難道以後公号的屬性變成國產電影吹捧重地?
不管怎樣,之前立的 flag 還是要去做,《這麼多年》還是要去寫。
簡單一句話,看完電影是什麼感受呢?
我想起了蔡依林的那首歌," 旋轉跳躍我閉着眼 "。你可以看到相對于原著,電影版不時 " 旋轉 "(繞着走),不時 " 跳躍 "(删減重要情節),不時 " 閉着眼 "(視而不見)。
它就像男主送給女主的圍巾。
在大部分 " 季節 " 裏,是那麼地不合時宜。
01
逃離原生家庭 ≠ 女性成長
把一部 40 萬字的小説改編成兩個小時的電影勢必要删減很多情節,這點毋庸置疑,但删些什麼,留些什麼,卻往往可以看出編導的用心,以及取舍的優劣。
簡單來説,《這麼多年》就是一次對原著的縮寫。
故事的主角叫陳見夏(孫千 飾),一個靠自己的實力拿到縣一中狀元,考上了振華中學的女孩。
她身上有着許多小鎮女孩的特質,自卑敏感,不敢得罪任何人。
為什麼?
原生家庭的影響。
家裏人的不重視,她只能靠好成績才能讓爸媽把她挂在嘴邊。
母親從小就偏袒弟弟,任何事情都以弟弟為先。
只是半夜碰掉一個筆袋,就被還在睡覺的弟弟追出來罵,媽媽的訓斥更是讓人心寒。
來到振華中學就逃離了家庭?
不。
窮孩子出生的她還會面臨更多的 " 羞辱 "。
一方面相對于城裏孩子接受的教育,原本第一名的她第一次摸底考試最終只排第 50 名,天之驕子的榮譽消失了。
另一方面物質上的貧乏使得她被同學看不起,在電影裏她被挑事的同學于絲絲冤枉偷了 CD 機,她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都怪我自己貪小便宜。"
幸好,在這裏,她遇到了李燃(張新成 飾)。
一個 " 渾不吝 " 的男孩。
李燃和陳見夏的性格可以説是完全相反,他逃課打架,翻牆進女生宿舍,家裏有錢,可以肆無忌憚做任何事情。
兩個截然相反的人,卻有着相似的 " 家庭 "。
也正是如此,兩人互相產生好感,憧憬着一起考進同一座城市,日後可以在一起。
但。
一次偷拍事件,讓這段關系發生了不可控的曲折走向,最終,陳見夏留學新加坡,而李燃,一直留在這座城市裏,等了見夏許多年。
看上去和原著差不多?
一個細節。
還記得電影裏李燃問陳見夏," 你讀書是為了求知還是脱貧啊 " 的時候,她是怎麼回答的嗎?
" 我就是想靠知識改變命運 "。
語氣斬釘截鐵。
但在小説裏,這個答案卻沒那麼 " 肯定 ",它時不時會出現在她的腦海裏。
" 人為什麼而讀書?求知還是脱貧?
見夏仍然給不出自己的答案。
然而她隐約明白,
内心潛藏着的尊嚴、驕傲、虛榮和恐懼,
此刻都要靠成績來飼養。"
這個改動的原因是什麼?
編導想強調原生家庭的影響,讓她 " 逃離 " 得更堅決。
于是影片裏。
大量的家庭争吵,大量的母親 " 惡言 ",在這方面,不吝啬任何鏡頭。
但選擇逃離原生家庭,去留學,就意味着女性的獨立嗎?
原著小説作者八月長安曾在《那麼多年》的直播裏提到,陳見夏是振華系列裏對女主最殘忍的角色,"不是因為她的原生家庭,而是她對讀者暴露了最多的内心。"
她并不是那麼一個單一化的角色。
只是遺憾的是。
電影為了加速劇情,省略掉了陳見夏許多細膩的心理刻畫,人物形象也略顯單薄。
陳見夏所有的行動不過是想要逃離這個家,逃離這個讓她感到自卑的地方。
但十年後,她在上海買了房,也有能力給弟弟買輛車的時候,她依然被家人捆綁。
為了救治父親,得到肝源信息,跟着李燃去敬酒。
她的選擇總是受限于他人。
就像八月長安在小説裏寫的那句話:"她想靠知識改變命運,但知識沒有告訴她,什麼樣的命運才算好的。"
離開,不過是她避免傷痛不得已的選擇。
02
" 省略 " 的遺憾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麼多年》勢必會帶來更多的 " 省略 "。
比如李燃與陳見夏的感情。
沒有看小説的觀眾,看到的大部分時候都是男主如何如何對女主好,反而女主并沒有為他付出太多。
再加上李燃在電影裏被塑造成一個對爺爺有深厚感情的小混混,像是特意為之後等女主十年的深情做的鋪墊,但這很難代入。
除了李燃的深情等候,我也看不出他到底還有哪裏值得被愛?
但是在小説裏,作者有用各種細節塑造出了李燃多重魅力的性格。
比如陳見夏的復雜心理。
陳見夏因為被人告狀早戀,不得不轉回縣城的中學。
但她咽不下這口氣。
和同學比賽做試卷後,她發現縣城中學與振華中學的教學水平相差太大了。
小説裏,她甚至想了很多,如果當初自己沒有考上振華,而是在這所縣城中學的日子會是怎麼樣的。
一個快樂的乖乖女,沒有任何野心。
于是,她翹了課,搭上朋友的車來到老師家,在便利店苦苦等了良久才碰上了振華中學的俞丹老師。
她抱着視死如歸的決心跪下,向老師求情讓她回到振華。
盡管對老師感到厭惡,但為了前途她把自己所有尊嚴都抛下了。
小説通過陳見夏來到老師家求情這件事,展現出老師身為孕婦處在重男輕女家庭的艱難處境,仿佛她也從老師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影子。
" 重男輕女 " 觀念的劣根性将會持續伴随她。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比如和弟弟的感情。
電影最讓人生氣的莫過于早已遠走高飛的陳見夏回來收拾爛攤子。
前面有多讨厭重男輕女的媽媽,就對後面強行洗白的情節有多氣憤。
尤其是,電影裏只用一句 " 説不出口的愛 " 就強行掩蓋了重男輕女的幾十年,難怪有網友聲稱,這是 " 更适合東亞女生體質的恐怖片 "。
電影裏,弟弟問陳見夏:
-" 姐,你恨我嗎?"
-" 你是不是傻,你是我弟,我能恨你嗎?"
她不恨嗎?
電影裏,陳見夏沉默了良久才回答。
小説裏寫滿了糾結的心情,她肯定是厭惡過的。
但弟弟也會偷偷告訴她自己早戀的對象,訴説心事,她對弟弟的感情是復雜的,并不像電影裏展現的單薄又疏離的姐弟情。
電影裏缺少了她在學生時代與親人之間深刻的情感連接,感覺一直是陳見夏在為這個家付出。
觀眾也難以理解她最後會願意抛下高薪工作選擇回老家發展。
比如陳見夏的敵人們和朋友們。
陳見夏的高中生活不只有李燃。
還有總是找她麻煩的于絲絲、郭琳琳。
雖然小説裏,對這些壞角色的刻畫也相對刻板。
面對這些敵對勢力的阻撓,也成了陳見夏發了狠心改變自己命運的動力。
還有像楚天闊、王南昱、饒曉婷等等在她身邊的朋友們。
是他們,一起支持她一路高飛。
很可惜,無論好壞,無論他們對某一階段的陳見夏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他們都在電影裏缺席了。
相信喜歡振華系列小説的讀者,不單單是從兩位主角身上看到了男女之間純真又暧昧的情感關系。
在主角身邊的人物,一個個不同命運普通人的故事,同樣動人。
03
困在回憶漩渦裏
所以看出了什麼?
沒錯。
編導為了加強一些流行議題(原生家庭),而忽略了原作之所以會被接受的原因(大量的同學情誼)。
老實説,但作為 " 振華宇宙 " 的最終章,小説在豆瓣評分也只是剛及格而已。
不少讀者的反饋也是,下冊中女主的職場部分描寫遠遠不如校園部分,最後等待多年再次相戀的故事,變成了童話情節。
但至少。
原作裏校園的情節描寫還是在線的。
而電影呢?
從觀感上來説,女主角孫千的選角極為成功,這樣一幅面孔很容易讓人想起某年和我們坐在同一間教室裏的那個女孩,易有代入感,但是與此同時,和小説一樣,為了結局圓滿的戲劇性,而抛棄原本擅長的真實細節,這種做法導致觀眾很難相信這樣一個故事。
畢竟。
當年看 " 振華系列 " 的讀者都長大了。
現實中沒有多少人相信會有願意等待自己十年的痴情李燃,更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年少的愛戀時隔多年後,依然能夠在現實中維續關系。
似乎,只有創作者還沉迷在青春回憶裏。
這讓肉叔想起來振華四部曲(《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暗戀橘生淮南》《這麼多年》),幾乎是每一部,相比于劇版,影版都會翻車。
究其原因。
大概就是為了某些 " 功利性 " 而放棄了原作細膩的細節描寫吧。
為甜蜜而甜蜜。
為悲傷而悲傷。
但真正能夠打動我們的是因為它甜蜜或悲傷嗎?不,那些不過是寫在教科書上的符号,真正能打動我們的,往往是某些暧昧的瞬間,某個出人意料的細節,某種極其私人的體驗。
就像《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馬小軍初見米蘭照片時那似真似假的迷幻。
就像《甜蜜蜜》裏,豹哥對李翹説," 現在立刻回家,衝個熱水澡,明早起來,滿街都有男人。"
就像《花束般的戀愛》裏,雙方分手之前的自欺欺人。
就像《情書》裏,所有人都經歷過,卻説不出口的暗戀。
愛情片。
真的不是 " 能哭就行 "。
本日打工人:坂元家的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