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最深”“最難”“首座”“首艘”的背後,是什麼?,歡迎閲讀。
12 月 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 2024 年經濟工作。會議認為,2023 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但我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内部困難,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這段時間,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上新的速度讓人目不暇接,成為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的生動注腳。
12 月 7 日,在四川涼山,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 錦屏大設施 " 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備實驗條件,正式投入科學運行。它位于地下 2400 米處,今後将發展成為世界級深地科學研究中心。
12 月 6 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温氣冷堆核電站在山東榮成正式投入商運,标志着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和應用領網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2 月 6 日,亞洲首艘圓筒型 " 海上油氣加工廠 "—— " 海洋石油 122" 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在青島完成主體建造。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 " 超級能源碗 ",集原油生產、存儲、外輸等功能于一體,可連續在海上運行 15 年不回船塢養護,每天處理的石油可以供 90 萬輛小汽車使用。
11 月 28 日,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主線貫通。項目跨越伶仃洋,全長 24 公裏,雙向八車道,集 " 橋、島、隧、水下互通 " 于一體。明年通車後,從廣東深圳到中山,将從目前的約兩個小時縮短至 30 分鍾以内。
11 月 28 日,新一代國產 CPU ——龍芯 3A6000 在北京發布,它可運行多種類的跨平台應用,滿足各類大型復雜桌面應用場景。
" 自主 ",是這些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的亮眼名片。
華能石島灣高温氣冷堆核電站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标志性成果,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設備國產化率達到 93.4%,鞏固了我國在高温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領網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 海洋石油 122" 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通過技術突破瓶頸,完成多項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化創新應用,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我國全類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設計建造技術實現高水平自主化。
深中通道刷新了諸多令人稱奇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高通航淨空的海中大橋,世界跨徑最大的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世界最高抗風等級鋼箱梁懸索橋,世界最大體量海中錨碇,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長、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
同樣,龍芯 3A6000 采用我國自主設計的指令系統和架構,無需依賴任何國外授權技術,是我國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處理器。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國自主研發的 CPU 在自主可控程度和產品性能方面達到新高度,性能達到國際主流產品水平。
大國重器頻頻上新的背後,是我國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不懈追求。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金文良講述了這樣一個 " 插曲 ":2018 年到國外類似工程調研學習時,對方不讓我們靠近、也不讓拍照,不遠萬裏去看了個寂寞 …… 這也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的。
這次調研之後,深中通道項目組織頂尖高校、科研院所,施工設計等部門進行全產業鏈系統性突破瓶頸。如今,我們造出了整體水平遠優于國際的同類工程,100% 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
這正是我國 "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的一個生動細節。
這些年來,我國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實現雙增長。投入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 10 月份發布的數據,2022 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達 30782.9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1%,已經連續 7 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產出方面,以 2022 年的數據來看,我國全年發明專利授權數為 79.8 萬件,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 47791 億元,創新活力充分湧流。
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雙增長,帶動我國整體創新實力快速提升。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排名,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由 2012 年的第 34 位提升至 2023 年的第 12 位。
大國重器頻頻上新的背後,也是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加速壯大。
就拿深中通道來説,它的海底隧道沉管段由管節連接而成,每個管節長 165 米、寬 46 米、高 10.6 米,重約 8 萬噸。怎樣才能把這些 " 巨無霸 " 在茫茫大海上浮運到位并精準安裝呢?
全靠一個核心裝備——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制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這也是世界上安裝能力最強、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專用船舶。利用動态信号采集信息系統,指揮人員通過顯示屏,就能夠實時監測沉管位置和姿态,施展 " 海底繡花 " 絕技,使沉管對接達到嚴絲合縫。
而在 " 海洋石油 122" 的建設過程中,項目自主開發雙吊聯控數字化管理系統,吊車司機坐在一個駕駛室内,就可以完成兩台龍門吊精準同步操作,作業效率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而高端裝備的制造更是強國之基,代表着國家工業制造的先進水平和實力。
從最近頻頻上新的一系列超級工程到 " 宇宙級 " 大國重器中國空間站,從 C919 大型客機到 " 愛達 · 魔都号 " 大型郵輪等等,都彰顯着我國工業 " 脊梁 " 的堅實。
目前,我國在航空航天、核電、衞星、物聯網、海洋工程、軌道交通等裝備和系統制造方面,已經實現了很多突破。我國制造的高端裝備不僅在國内市場上影響深遠、廣受好評,也已經走出國門,開始走向了世界。
大國重器頻頻上新,更彰顯了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
近一個時期," 新質生產力 " 成為熱詞。" 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不斷上新的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正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結出的碩果,表明我國培育新質生產力已經初見成效,正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滿滿的新動能。
11 月 4 日,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 愛達 · 魔都号 " 正式命名交付,它的背後正是蓬勃發展的中國造船業。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前 10 月,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别占世界市場份額的 49.7%、67% 和 54.4%,三項數據均排名世界第一。
再比如,龍芯 3A6000 的背後,是我國芯片、人工智能等領網域相關生產設備的生產在快速增長。今年 10 月份,中國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長 33.9%。
大家一定還記得,今年 " 雙 11",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官媒 " 國資小新 " 入駐淘寶,上新了 16 件大國重器,都是硬核國貨。雖然網購大國重器,現在雖然只是 " 玩梗 ",但 " 最硬核 " 國貨展現着 " 新質生產力 " 發展的趨勢,也顯示着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透過大國重器,我們看到的是我國科技創新實力的快速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加速壯大、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這些共同匯聚成為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滿滿底氣。
監制丨李浙
主編丨王興棟
編輯丨謝玉潔 高丹丹
校對丨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