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大廠又盯上這塊肥肉了,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王欣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狩獵》
互聯網大廠,再次盯上了搜索這塊肥肉。
11 月 27 日,360 推出 AI 搜索產品 " 納米搜索 " App,支持文字、語音、拍照、視頻等多模态搜索方式。
11 月 15 日,騰訊推出 AI 搜索 ima,除綜合檢索全網信源外,還整合了微信公眾号文章的生态資源。
11 月 5 日,昆侖萬維旗下 " 天工 "APP 發布了天工 AI 高級搜索功能。
實際上,大廠對搜索這個大場景垂涎已久,只是國内搜索格局早已固定,難以撼動。
但大模型卻增添了一些新變量,有從業者向虎嗅透露,在大廠瞄定 AI 搜索業務之前,"豆包等 AI 助手的問答功能,已經蠶食了部分傳統搜索場景的份額",這讓大廠重燃染指搜索業務的希望。
這次他們的底牌是 AI 搜索。——無廣告、搜索結果準确、給出完整的信息引用來源。
其中無廣告帶來的沉浸式用户體驗,無疑是 AI 搜索迎戰傳統搜索的一把利刃,但也讓他們陷入了兩難的商業化困境。
不靠廣告業務收入,如何賺錢?玩家們都在尋找答案。
或許有很多人期待着 AI 搜索這一新範式能夠 " 屠龍 " 成功,颠覆競價排名、插入廣告等令人诟病的傳統搜索模式。
但在深入了解後,我也聽到了一些 " 屠龍者終成惡龍 " 的故事,有 AI 公司又重走老路。——向信息源收費,提高該信息源的權重曝光,用户得到的結果雖然看似沒有廣告,卻在内容中增加了 " 暗廣 " 成分,與 AI 搜索主打的準确客觀背道而馳。
這樣的做法從商業化角度來説無可挑剔,但卻與傳統搜索的競價排名收費模式并無二異。
我擔心的是,這些号稱要 " 幹翻 xx" 的人,最終變成了自己最讨厭的樣子。
" 搜索是最好的場景 "
發布會上,周鴻祎這樣定義他心目中最好的 AI 場景。
"AI 搜索可能是目前大模型最容易展現功能、被用户感知的一個產品方向。"有從業者這樣向虎嗅解釋大家扎堆 AI 搜索的原因,另外 " 搜索的場景和用户群體顯然是比 AI 陪聊、生產力工具大很多。"
昆侖萬維告訴虎嗅,他們的 AI 高級搜索功能重點更新了金融和科研領網域,在時效性、權威性、質量相關性、内容的豐富度,以及推理流程展現上都有所提升。
這也是因為在大模型領網域,技術的突破,給 AI 搜索產品帶來了更多正反饋。
比如最近湧現的新技術路徑——以 OpenAI o1 為代表的強化學習,也顯著提升了 AI 搜索場景的體驗。
"o1 路線所代表的深度推理模型,其實之前國内各家 AI 公司都有嘗試,但并沒有做得很深," 某互聯網大廠 AI 搜索產品經理向虎嗅透露:" 而 OpenAI 的 o1 發布後,大家才堅信這個事情是值得做的,投入會比前期要更堅決一些。"
楊值麟在發布對表 o1 的推理模型後表示," 我們也把這種強化學習的技術與搜索產品—— Kimi 探索版相結合,去提升模型在搜索過程中的推理能力。"
此前,AI 搜索所采用的,主要是針對答案明确的簡單問題的快思考路徑,比如:國内有幾家主流搜索公司?
近期各家 AI 搜索產品也先後進入了 next level ——支持慢思考模式的深度推理搜索。這一模式支持更加復雜、需要結合全網信息進行推理整合的問題,比如:總結下國產新能源車近兩年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樣的?
AI 搜索能檢索整合網絡資料和權威文獻,給出一個要點齊全的長文答案結果,甚至有些像是新能源趨勢的調查報告,在文末還會提供信息源出處鏈接。
而具體到產品形态上,各家產品都有不同的側重點。
360 納米搜索的做法是與多模态結合,用户可以進行圖片、視頻、文字語音等多種模态的搜索,還可以進行圖文視頻改寫創作。
商湯科技高級 AI 產品經理王尚告訴虎嗅,近期他們在 AI 生產力應用辦公小浣熊 2.0 中上線了支持聯網搜索的 AI 助手," 在大模型辦公場景中加入 AI 搜索的能力後,我們希望能夠把垂直的數據分析工具,變成一站式創作空間。用户可以進行從思路構思、搜索信息、寫文章到分享的完整創作路徑。"
國外大火的 AI 搜索產品 Perplexity 所采取的,也是這種将 AI 搜索與内容分享平台相結合的做法,通過發展自己的内容生态将 AI 搜索平台化,建立自己的價值壁壘。
而騰訊的 ima 則背靠微信公眾号文章的生态資源,依靠微信這個超級應用,打造自己的數據飛輪護城河。
這種在 "AI 搜索 " 之外做加法的做法,原因在于行業普遍認知是:僅靠整合大模型問答的單邊搜索,難以實現颠覆傳統搜索引擎的目标。
讓子彈再飛一會
颠覆傳統、打破互聯網信息壟斷的故事聽起來确實很熱血,但慘淡的現實也讓一些從業者仍保持謹慎的态度。
非常明顯的是用户量受限問題:這種深度推理的 AI 搜索場景,瞄準生產力用户,相比傳統搜索模式顯然閱聽人群體和使用場景會更窄。
大廠戰略負責人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如果只是搜索有明确答案的問題,用户仍傾向于使用傳統搜索引擎。——這種需求可能占據了搜索的大部分場景。
AI 搜索的長處在于它能夠生成長文本摘要和檢索總結,還附帶原始信息源出處。這樣的場景顯然更适合需要長文本創作、查看各種文獻的生產力群體。
" 我們内部對于 AI 搜索功能還沒完全達成一致,他的效果提升能達到什麼程度仍然未知,另外產品目标群體——大學生或白領付費意願、人群覆蓋度如何,也依舊成謎。" 一名 AI 公司主管對虎嗅表達了這樣的擔憂。
" 這也會使搜索的思考鏈路和分析過程時間變得更長,但用户的體驗卻不一定能得到提升。" 他們也在頭疼,平衡新技術路線帶來的成本、延時增加和用户體驗的問題。目前解決方法是 " 在更好的結果和更長的時間兩種思路之間,做 AB test 測試。"
更為頭疼的是 AI to C 產品的商業化問題。
某 AI 大廠從業者對虎嗅表達了謹慎的态度,他們的 AI 搜索產品還處于内測階段,商業模式還沒有得到驗證," 仍然需要觀望對用户的收益究竟多大,待產品打磨完全成熟後才能上線。"
但他也認為商業化的空間仍然存在,去掉廣告後的 AI 搜索,可以通過 C 端用户付費來跑通 PMF。
只是這種依賴 C 端付費的模式,較為理想主義,細數國内眾多 C 端 AI 產品,能通過用户付費打正 ROI 的,并不多。
因此許多廠商也在探索将 AI 搜索作為分發入口,與其他業務相結合的商業模式。
比如百度将文心智能接入搜索,用户能夠通過百度搜索場景,直接進入智能體觸發對話。這既帶動了智能體的分發,也在搜索之外開辟了更多垂直場景商業化的可能性。
而誇克則是通過搜索推動網盤、掃描等業務,在這些業務中探索商業化。
有大廠 AI 搜索從業者向虎嗅表示,在 AI 搜索產品中驗證商業化并不是他們的近期目标," 各家大廠都在思考商業化的路徑,但都不會把商業化作為產品優先級考慮的因素,目前 AI 產品和技術還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更多是把精力和研發放在了模型和產品功能上面。"
随後,他又補充道 " 可能中小廠商會更加注重商業化這件事情 "。
畢竟中小廠的底子更為薄弱,C 端付費的故事難以實現,也讓一些亟待商業化的中小 AI 公司,又走上了 " 不歸路 "。顯然,在 C 端 ROI 極難打正的情況下,這種 SEO 的 TO B 商業模式,也是出于無奈。
一些 SEO 優化公司向虎嗅透露,傳統搜索引擎權重下降後,他們一直在尋找新的曝光渠道;而 AI 公司則有曝光無營收,用户的每次調用都會消耗 token,但向 C 端用户收費卻難如登天——在與 AI 公司一拍即合後,SEO 服務的手也伸向了大模型平台。
他們的做法是,通過工程化的方式來調整信息源的權重,來提升大模型回答中這些信息源的曝光展示,再向信息源收取費用。
這種的做法,讓主打以 " 準确客觀有來源 "slogan,來颠覆傳統搜索引擎的宏大叙事,顯得有些諷刺。
" 将商業化的考慮放在產品體驗之前,可能也是對于自身大模型和產品能力的不自信,是一種本末倒置,也會很快被市場淘汰。" 虎嗅接觸的大部分大模型廠商,都對這種做法持反對态度。
曾今,有人擔心,"即便國内有人可以做出良心多一點的 ChatGPT 類搜索產品,但也有可能‘屠龍者終成惡龍’。"
但 AI 廠商仍然不會放棄搜索這塊肥肉," 這個市場足夠大,即便搜索份額做不到第一,也仍然可以驗證足夠多的用户,并通過後續的分發入口帶動其他業務。"
更重要的是," 大家做了一圈 AI 應用後,發現 AI 搜索仍是少有的,能夠給用户帶來顯性體驗提升的產品。"
因此大部分從業者仍保持樂觀态度," 我們對商業化和擴大輻射目标人群還是抱有比較堅定希望的 ",只是需要一些階段性的探索過程," 要讓子彈再飛一會 "。
(Tips:我是虎嗅科技醫療組的王欣,關注 AI 及創投領網域,行業人士交流可加微信:13206438539,請注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