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拒絕孩子回國躺平,一批中產父母送娃當廠妹、外賣員,歡迎閲讀。
《百萬留學、躺平十年,女兒成了 " 海歸廢物 "》,這樣的文章一直刺痛着留學生父母的心:
我們怕辛苦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們的毫無志氣,我們更怕躺平後,孩子無法獨自在這個世界上生存。
一邊是絞盡腦子不讓孩子躺的父母,一邊是一門心思喊累的孩子。是該接受現實殘酷,糟糕的就業形勢,就這麼一躺到底呢?還是該不斷雞娃,讓他們成為我們想要的積極向上、充滿鬥志的精英呢?
想想,都覺得好難呀!
為重燃鬥志,兒子斷供之後成老 " 賴 "
留學生父母絕對是 " 躺平圈 " 家長中虧損最嚴重的,因為教育投資最多,卻跌得最慘。
老蔡就是其中之一。
前年,兒子從英國商科留學回到長沙,除了帶回一張畢業證和七八箱裝滿奢侈品的行李之外,就是天天躺在老蔡給他買的婚房裏玩遊戲。
只在半年間,兒子就在某呗上欠了 25w。
老蔡每天在廠子裏忙着賺錢,忍無可忍後,終于決定不幫兒子還錢了。他説,寧願讓兒子變成老賴,受點被限制高消費的苦,也不能縱着他。
兒子一躺就是兩年,老蔡好幾次都想衝到兒子家,拿着大棒子把他趕出門去。可是面對一米八五的兒子,身高不足一米七的老蔡發現自己的确老了,根本沒有動用暴力的底氣。
在長沙讀國際學校,去英國讀本科,老蔡粗粗算了一筆賬,對兒子的教育支出竟有一千多萬。毫無工作意願的兒子,讓已年過五十的老蔡感到疲憊:前半生算是白奮鬥了。
老蔡把像兒子這樣的 " 留子 " 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微微躺,有工作,收入不高,剛夠養活自己,對于事業發展沒有明确規劃,走一步看一步。
第二種是半躺,收入養不活自己,還得靠父母接濟,過着有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第三類是徹底躺,也是老蔡兒子目前的狀态,完全不工作,靠父母給錢生活。無論父母説什麼難聽的話,做什麼難看的事情,都忍着。只要不工作,怎樣都行。
對于兒子,老蔡也感到很意外。在去英國留學之前,兒子還是積極樂觀的狀态。
老蔡經營了一家食品加工廠,兒子每到周末休息時,還會去廠裏跟着老蔡學一學管理。到了英國之後,這種關于企業經營的溝通幾乎斷掉了。老蔡想,兒子學的是商科為什麼突然對商業經營沒了興趣呢?
老蔡也試圖和兒子聊聊未來,但每次一聊,兒子就陷入沉默,只是埋頭扒拉碗裏的飯,仿佛老蔡的話就跟沒有説一樣。
這位老父親甚至找過心理醫生,想問問兒子是不是真病了?醫生耐着性子聽完老蔡的念叨,非常誠懇地建議讓他兒子自己來就診。
醫生告訴老蔡,現在來心理門診的問題家長太多了,都是孩子現狀和父母期待形成巨大差距的情況。醫生建議老蔡要放寬心、放下執念,不要讓自己變得更焦慮。
看完心理醫生的老蔡内心卻無法釋懷:" 花費千萬,換來一個不工作、成天玩遊戲的孩子,這是因為要求太高了?怎麼讓我理解孩子呢!我才是冤大頭吧!"
留學歸來當廠妹,中產父母崩了
哪裏有接受,哪裏就有反對的父母。沒有一個父母會樂意接受孩子的無所作為。
比如,老蔡的食品加工廠就已成為朋友們讓孩子來 " 吃苦 " 的聚集地。如今,老蔡廠子裏有三位孩子被送來 " 改造 "。
他們的父母要求老蔡安排最累的工作,給最少的錢。或許孩子們體會到賺錢的艱難之後,就會奮發圖強了。
自從孩子們來到廠子後,老蔡就像 " 周扒皮 " 一樣,躲在一邊盯着他們的一舉一動。一看到誰閒下來,就立馬安排工作。
這幾年來,這樣的孩子有不少。來來去去之中,老蔡發現,把孩子送來廠子裏幹苦力,這對于執着 " 躺 " 的孩子其實幫助不大。
作者供圖
去年,朋友的女兒小蕾被送到老蔡的廠子裏幹活。小蕾在英國學習社會學,留學回來後就被父母安排考公。在來廠子幹活前,小蕾已經三戰考公了。
她父親是老蔡食品加工廠的品牌方,他告訴老蔡,小蕾現在不想考公,讓老蔡務必給孩子安排一天十個小時的工作崗位,讓她能夠在辛苦體力活中重新振作起來。
意外的是,每天十小時的打包工作,小蕾居然幹得很開心。一個月後,小蕾甚至肉眼可見的長胖了。
小蕾跟老蔡説,當廠妹真不錯,比父母逼着去考公務員要強多了。在廠裏工作簡單快樂,而考公反倒顯得太難了。
此前之所以能夠接受父母要求的考公,就是為了找個合理借口在家休息。這期間,每個月父母都會給零花錢,不用去工作,也挺舒服。
" 很可惜,這樣的好日子父母卻接受不了。我現在沒有找到其他不工作的理由,只能來廠裏混一混。"
聽完小蕾的話,老蔡一連抽完一包煙,感到更焦慮了:孩子們都怎麼呢?難道是自己送孩子出去留學本身不對嗎?拿錢砸出來的孩子,怎麼就沒了鬥志呢?
看着在他廠子裏的打工人,年齡和自己兒子相仿,他們肩負着家庭和自立的責任,每一天都過得無比有幹勁。
再看看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他每想一次都感到心塞: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的願望落空,自己也成為富不過三代、被 " 啃老 " 的典型。
陪孩子熬過去,苦盡甘來
每個從全躺到半躺,在從半躺到 " 站 " 起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個操碎心的老父老母親。也許他們有時候看起來很滑稽,但卻從未真正放棄過孩子。
最近,老孫就感到自己 " 站 " 了起來。
老孫的兒子在美團送了一年外賣之後,通過内部招聘正式進入其海外拓展部門,從藍領成為一名白領。
老孫的兒子在加拿大學的是會計專業,回國後從北京轉到上海都沒有找到理想崗位(年收入 20w 到 50w),幹脆回武漢先休養生息。
兒子告訴當 " 包租公 " 的老孫説:" 反正你有那麼多房產,養我還是綽綽有餘的。"
世事變化快,房地產行業寒冬説來就來,房子租不出去了,老孫的收入開始大幅下降。無奈下,兒子勉強答應邊送外賣邊找工作。
説起找工作的難,老孫認為,這是父母和孩子們認知差異最大的地方。他們這些五十多歲的父輩,無論是早年的創業者,還是他這種吃到房地產紅利的踏浪人,其實都享受到時代的饋贈。
如今的就業環境,老孫當然看不懂。
看着滿大街穿梭的外賣小哥,老孫疑惑,既然工作這麼難找,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點得起外賣?而兒子作為留學生,起點那麼高,怎麼就找不到位置呢?
作者供圖
為解開他的疑惑,老孫親自去過招聘會。
" 當我拿着兒子的簡歷走進招聘會的現場時,除了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年輕人的氣息之外,就是愁眉苦臉在招聘攤位面前排長隊的孩子們。"
一位武漢大學的博士告訴他,如果他所在專業要是有博士後就好了,這樣就可以繼續讀幾年,不用在外找工作。
另一位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孩子則表示,他對能夠找到外企工作不抱希望,只要不是去跑外賣,他就心滿意足。
" 聽完,真的很難受。"
如今,兒子找工作 " 上岸 ",也是老孫不斷幫兒子找機會,不斷鼓勵的結果。當初老孫一直堅持讓兒子送外賣,也是希望孩子能先動起來,和社會接觸。
今年該企業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及沙特阿拉伯等全球數十個城市招募 5 千人,部分境外職位向應屆畢業生開放時,兒子很快就抓住了機會。
憑借着留學背景和一線實戰經驗,孩子一下子就拿下了海外主管的職位。看着孩子馬上要啓程去香港工作,老孫也覺得自己總算是苦盡甘來。
作者供圖
接受孩子啃老,是對學費的侮辱?
為什麼這麼多留學孩子回來後會想啃老?
我跟進這個話題已經有四、五年時間。作為一名留學生家長,女兒讀大學後,我也開始有了緊迫感。雖然女兒才讀大一,但我已開始動用人脈關系給她找實習了。
對當下就業形勢,我和女兒有着清醒的認知。女兒告訴我,不僅是中國同學,絕大多數的外國同學找實習也很瘋狂。
她的幾個搭子都已訂好了暑假實習。一位愛爾蘭裔的學習搭子告訴她:" 作為加拿大本地人,我找一份工作很容易,去超市當理貨員或者是收銀員都不難。但是想拿到傳媒專業的實習,也就是我們眼中的好工作,卻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但如果我不努力找份好工作,直接躺平,就是對父母交學費的侮辱。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每一分錢都是我媽媽開校車一趟一趟安全把孩子們送回家賺來的。"
難,真難!是我這段時間看女兒找實習工作的體會。女兒在加拿大找實習,我卻只能在北京幹着急。
目前女兒通過領英已投了 103 份簡歷,只有三家公司給她發來線上面試的邀請,而且是在暑假期間,不給報酬,實習結束之後可以開實習證明。
女兒通過學校找工作網站,投了 10 份暑期工作申請,其中 8 份給了面邀。每次面試前,女兒都認真準備各種問題,我則陪着她一遍一遍練習。可經歷了兩個月,面試了一圈,居然一份實習都沒有拿到。
這個結果對于我這個在職場打拼二十多年、習慣了被拒絕的人來説,都有一種挫敗感,何況是女兒這種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呢?
女兒説,她現在開始有點理解那些留學生。找工作的壓力太可怕,特别是一路順風順水的孩子,父母就是孩子不受委屈、不妥協的依靠。
現實殘酷,要接受起來需要過程,更需要勇氣,留學第一步就是要跨出父母對自己的保護,才能真正走向社會,打磨自己,接受挫折。
" 這個過程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我真不敢説我能不能挺過去。" 女兒感慨到。
在對話最後,作為父母,我對女兒的就業依舊忐忑不安,但我一直堅信着:沒有熬不過去的冬天,沒有等不來的黎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留學全知道,作者:熊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