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亞馬遜急了,開始偷拼多多了。,歡迎閲讀。
説起來你們可能不信,亞馬遜這個濃眉大眼的大家夥,正在準備山寨一個 " 拼多多 " 。
事情是這樣的,大概 5 個月前,亞馬遜悄咪咪跑到深圳,搞了場閉門招商會。
目的呢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拉攏中國賣家,讓手裏有低價貨源的賣家,入駐亞馬遜的低價商店。
而這個正在招兵買馬的低價商店,其實就是亞馬遜版的 " 拼多多 " 。
根據商家們的爆料,這個低價商店和亞馬遜主站不同,它有獨立的入口,等于是自立門户了,而且同樣的商品,不能同時在兩邊都賣。目前第一批,準備只賣些生活用品、家居等等的小件、白牌商品。
而在價格上,那叫一個把低價貫徹到底。
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亞馬遜給低價商店的商家發過一份 " 限價令 " 。
近 700 種類型的商品,單品售價不能超過 20 美元,大概包括了 8 美元的珠寶, 13 美元的吉他和 20 美元的沙發等等。。。
拿人民币換算了下,不到 150 塊錢的沙發,我直接買爆好吧。
看到這兒,估計不少差友還納着悶呢,畢竟無論是國内的電商價格戰,還是海外市場的 Temu 和 Shein 的之争,好像一直只有中國企業,在低價這個賽道一直卷。
這 " 想降價的風 " ,咋吹到了世界電商一哥亞馬遜那裏?
而差評君也去查了查,發現亞馬遜這段日子,其實已經慢慢變成咱們國内電商平台的形狀了,而且這次的 " 低價商店 " ,亞馬遜也是有備而來。
這麼説吧,和以前的京東一樣,亞馬遜都是以品牌作為平台的主要賣點,它的流量,也來源于長期積累下來的口碑和物流服務。
但,自打國内的這些個跨境電商平台卷出去以後,情況好像就發生了那麼點微妙的變化,亞馬遜再怎麼強調品牌和服務,好像也扛不住那套擊穿地板價的野路子。。。
就説 Temu 這個國外版 " 拼多多 " , 4 美刀一雙運動鞋、 0.99 美元一個手機殼,這價格别説老外看着新鮮,在咱國内都算少見的。
一開始吧,亞馬遜還沒咋當回事,可能覺着 Temu 的低價最多也就搶搶線下 Dollar 店的生意,甚至還大大方方在自家的網站上給 Temu 打廣告。。。
但随着 Temu 在海外的深入,嘴上説着不打價格戰的亞馬遜,也開始急了。
GWS 數據顯示, 2023 年 4 月到 7 月,亞馬遜美國站的日活從 5400 萬減少到了 4600 萬,而同期, Temu 的新增日活有近千萬。
再加上速賣通、 Shein 等平台的一通圍攻,大家都在等着亞馬遜回防,畢竟總不能雙手一攤,啥也不幹吧。
于是乎,亞馬遜使出了一招打不過就加入,也開始學起了國内平台低價拼殺的那一套。
最簡單粗暴的,就是先學怎麼變着法子,給消費者推低價的東西。
現在在亞馬遜上買東西,商品詳情頁就可能會出現 "Not competively priced" ( 價格沒有競争力 )的字樣。
舉個例子,同樣都是指甲刀, A 商家賣 20 塊, B 商家賣 15 塊,那 A 的商品詳情頁上就會出現這提醒。像差評君這種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估計看到提醒的下一秒,就會把網頁關掉。
除了和其他商家比,亞馬遜還鼓勵你和之前的價格比,官方的 AI 助手 Rufus ,還能自動查歷史最低價。
但是吧,為了讨好消費者單純把賣價壓低,早晚得把賣家給耗死,這顯然不是一種可持續的方式。
所以亞馬遜又學起了怎麼通過管理供應鏈,讓賣家心甘情願降價那一套,往上遊走解決價格的問題。
今年 6 月起,亞馬遜下調了自家多個站點的服裝類商品傭金率。
拿美國站為例,針對 20 美元以下的商品,價格低于 15 美元,銷售傭金從 17% 降至 5% ;價格介于 15 美元和 20 美元之間的商品,銷售傭金則從 17% 降至 10% 。
根據多家跨境服務商的數據, Shein 的銷售傭金一般在 8%-12% 之間。亞馬遜這一招,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是要跟 Shein 貼臉開大。。。
而文章開頭咱們提到的 " 低價商店 " ,更是把戰火又更新了一番。差評君也找搞跨境電商的老哥聊了聊,發現亞馬遜這波不僅學得更精了,而且還加了些自己獨有的料。
在亞馬遜做跨境生意的小魏( 化名 )就告訴差評君,他們店裏賣的小首飾、背包布袋,不管是品類還是價格區間,都剛好符合低價商店的要求。
所以小魏他們想要試水低價商店的态度也很明确,包括他身邊的很多亞馬遜店主,都在積極關注這個低價商店的動态。
因為這個低價商店,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是亞馬遜的 " 全托管模式 " 。
所謂全托管,一般是指跨境電商平台把物流倉儲、運營還有售後這些又多又雜的事兒攬下來,商家只需要做好供貨和商品信息上架就行。
理論上,這個模式應該是前些年 Temu 、速賣通和 Shein 這些平台帶火起來的,而亞馬遜,從沒有推出過類似的模式。
就説他們家最拿手的物流,即使有提供倉儲、配送一條龍的 FBA ( Fulfillment by Amazon )物流服務,也仍然需要賣家把貨先發到亞馬遜海外倉,多了一段國際物流。
但這次的低價商店,亞馬遜既學到了全托管的精髓,又整出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商品的具體定價亞馬遜不做幹涉。雖説平台設定了最高限價,像開瓶器、書籤和日歷這些不能超過 7 美元,但相比其他被诟病商家沒有定價權的平台,要友好不少。
其次,低價商店的物流服務不僅服務鏈條變長,費用也變低了,相比 FBA 更接近全托管模式裏的物流托管。
要知道,對于很多在亞馬遜做生意的國内賣家來説, FBA 物流成本就占了大頭。
小魏告訴差評君,他們商品的平均客單價在 16-17 美元, 3-4 美元的物流成本都已經算低的了,多的時候能到 7-8 美元,這都還沒算上傭金成本。
但低價商店的賣家,現在不用把貨發到海外倉,只需要發到亞馬遜在東莞新建的倉庫,後面物流的事兒就可以全扔給平台。
而且亞馬遜還降低了配送費,不限制庫容也不收超齡庫存費,根據多家媒體對那場閉門招商會的報道,低價商店的物流履約成本預計能節省 45% 。
打個比方,差評君現在要發一個 7 盎司的小件、非服裝類商品,如果我是低價商店的賣家,那麼配送費就是 1.77 美元,但同樣的商品,如果是标準 FBA 服務,收費就是 3.49 美元。
這又是給定價權,又是物流托管,低價商店很有可能,真讓亞馬遜把其他平台的牆角給撬了。
不過現階段,亞馬遜對低價商店商品的要求卡得還是比較嚴的。國内賣家供的貨價格不能超過 20 美元、重量不能超過 1 磅、尺寸不能超過 14*8*5" 英寸、非塗抹、非食用。。。
所以低價商店這一招是有針對性地吸引部分賣家,而并非 " 背刺 " 整個 FBA 模式。
另外再説個有趣的小點,其實國内電商平台的僅退款,也早就被亞馬遜學了去,當然,也被帶上了點亞馬遜自己的特色。
在國内,商家苦僅退款久矣,但今年亞馬遜推出同樣的政策後,情況卻跟國内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説受到了不少商家的歡迎。
亞馬遜的僅退款,賣家可以選擇開或者不開,哪些商品開哪些不開,這些東西都不是強制的。
當然亞馬遜賣家之所以能接受這個僅退款,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省錢。
因為跨境電商退貨的運費、人工處理費、倉儲費還有棄置費這些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可能比商品本身的成本還要高,權衡下來,可能僅退款還能省下一筆錢。
總而言之,在 Temu 、 Shein 和速賣通等平台的包圍下,亞馬遜已經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置身事外了,反而是整出多動症了,瘋狂使出師華長技以制華的動作。
于是便正式下了場,選擇了主站 + 低價商店這樣一條兩只腿走路的道路。
包括在不久前,亞馬遜官宣了和 TikTok 之間的合作,讓用户可以直接在 TikTok 裏下亞馬遜的單。這看上的,便是網紅帶貨的流量。。。
最後,差評君引用外媒 SCB 的一句評價做結尾: " 西方電子商務正遭受着颠覆,就如同 15 年前電子商務颠覆了零售業一樣。 "
而差評君也覺得,對于電商一哥亞馬遜來説,這也是一場不得不梭哈的大戰。
畢竟互聯網圈兒,最不缺的就是巨頭被時代抛棄,錯過了通往新世界的船的故事。
撰文: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