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高校“禁入”後,研學只能門口打卡了嗎?,歡迎閲讀。
從夏令營、親子遊、再到研學旅行,每年關于中小學生群體的暑期活動層出不窮。随着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方面越來越關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近年來國家對于 " 研學 " 的重視程度,具有教育屬性的研學旅行成為家長和孩子的首選。在這之中," 名校遊 " 幾乎成為每一家研學企業的流程之一,但愈發火熱的研學旅行也讓名校承擔了不小的人流壓力,具有預約門檻的進校名額也成為了部分機構趁機斂财的工具。
01
大學黃牛 " 專職 " 研學旅行
今年 3 月,黑板洞察就曾對大學進校黃牛一事讨論,200 塊的進校價格已經略顯離譜。一晃數月,我國旅遊市場持續升温,暑期來臨,進校名額更是供不應求。加之裹上教育、學子講解等外殼,一場專屬于清北等名校的 City walk 客單價一路水漲船高。
7 月底,北京大學發現一支名為 " 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課 " 的校外研學團隊,由部分校友通過預約同行人員的方式,拆分預約 139 名學員入校,每人收費 10800 元,合計收費約 150 萬元。依據相關規定要求,關閉相關 46 名校友的校友預約系統使用權限。有組織、有預謀的團夥行動被打破,但藏在水面之下的牟利行為依舊難以禁止,以 " 家庭團 " 開展的研學活動很難被校方察覺。
小紅書上的 " 名校研學資源 ",多為新賬号
以清北為例,校外人員入校只有兩種途徑,一是校友預約,一是通過官方小程式預約。上述牟利行為幾乎都是通過校友預約實現。個人實名制預約進校每日有名額限制," 一票難求 " 每一天都在上演。而團體預約僅限中小學和教育行政部門等申請,如今活躍的各大研學企業,絕大多數不具備預約條件。如此便滋生了名校研學黃牛。
02
被 " 盜号 " 的研學
回到最初," 研學 " 一詞,出現在校内。2013 年 2 月,國務院印發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 — 2020 年)》中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的規劃,明确 " 研學旅行 " 這一關鍵詞。而後提出将其納入到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範疇。
然而,中小學僅靠自身并不具備組織研學能力,沒有專業部門進行統籌管理。研學旅行產業模式的出現,需要校方從傳統校内教育模式,轉變為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國家、地方政府扶持檔案的出台和實施,使得眾多研學機構湧現,各種類型的旅行社紛紛成立研學旅遊部門,另外,如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企業也早已開始着手成立研學旅行部門……
當然在這之中,只有學校牽頭的研學旅行,具有高校團體預約入場資格。不過随着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與重視,校内研學從時間、旅行地等多方面已不能滿足學生與家長的全部需求,多 SKU 的研學企業市場占比逐步攀升,以致校外研學旅行發展更盛。
雖然研學旅遊獲得了極大發展,符合當前旅遊創新和生态文明旅遊同步發展的產業理念。但在研學旅行繁榮的市場下存在重重隐憂,有關問題逐漸顯現。很多研學旅遊產品往往只做表面文章,換湯不換藥,例如,參觀幾所名校、幾個博物館或者是革命聖地,沒有專業的研學導師帶隊講解,參觀過程完全是走過場。研學旅行產品大多缺乏标準、監督和評估。以 " 教育 + 旅遊 " 的定調開啓,最終卻僅僅是旅遊團的擔心不無道理。
03
進不去校之後,
清北平替出現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暑期預約參觀已經于近日截止,但研學旅行還在進行中。據了解,此後的 " 清北研學 " 日程安排,去處之一就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雖處于清華大學校内,但入館門票不等同于入校門票,不論是研學成員還是普通遊客,均只能在館内參觀。
暑期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門口 / 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大量湧入清華藝博的研學團,也引來了部分遊客的不理解。" 他們看不懂畫,看不懂藝術品,只會趴在玻璃上茫然的看着這些東西。看了幾個之後實在無聊,就開始在博物館裏捉迷藏,或是找空地開茶話會,或者坐在地上打遊戲。"
為彌補不能實地遊覽之憾,部分研學團為增加 " 清北 " 比重,選擇邀請清北畢業生或在校學霸、學校教授等入團為研學成員進行學習經驗分享演講等活動。部分研學機構選擇在清華大學附近的清華科技園上課,對于外地來的孩子來説,究竟是不是在真正的大學裏面上課,他們也不清楚,只知道聽了學霸上的課。
有網友戲稱," 不如挂個清華長庚醫院的号,正經清華附屬醫院,和清華師生一對一交流 "。
圖源網絡
從某種層面上來説,研學旅行也為夏令營的一種。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調研顯示," 教育 + 旅遊 " 這一形式的夏令營占比已經超過 50%,成為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暑期首選。相較于難進的清北,國家博物館每日的預約人數更多,為研學團提供了研學機會。但也正因如此,上述清華藝博的研學亂象早已出現在國博之中。
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為此,國博發布《中國國家博物館研學機構管理辦法(試行)》,獲得國博研學資質後,才能開展研學活動,并且每位帶隊教師負責學院人數不超過 20 人。從研學目的地方,約束了研學旅行的野蠻開展。這也側面説明,研學旅行目前缺少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僅靠一地的約束,遠不能達成。
校辦研學旅行難暑期開展,企業辦研學旅行難進名校,卻又想進名校。多重因素下,良莠不齊的研學機構湧現,導致研學毀譽參半。但實際上,研學旅行不止 " 名校遊 " 一條路,與其在宣傳上搞大噱頭,不如真正做到遊有所學,學有所得。
推薦關注:
關注『黑板洞察』後台回復【2022】或者 點擊『閲讀原文』,立即獲取多份教育行業賽道、投融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