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不買别玩!”超市怎麼變成了這樣?,歡迎閲讀。
前幾天帶娃去華潤萬家,崽崽看到貨架上的籃球,吵着要玩。我拿下來讓她拍幾下,這時服務員走過來説:" 不買别玩,弄髒了賣不掉。"
這裏是萬家三樓的日用百貨區,常年沒有幾個人,而且這個籃球已經拆封,很明顯是拿來體驗的,所以 " 拍髒了賣不出去 " 這個理由很難成立。但這個場景讓我十分尴尬,我把球放回貨架,帶着娃走開了。
這家商超開業已經 14 年,是從我家步行可達最近的集中式商業。以前我們常來這買菜買肉,偶爾會在一樓吃個便飯。不過,最近幾年來得少了,感受也變了。
現在,這裏三樓的日用百貨區陳列凌亂,燈光昏暗,小家電也沒什麼性價比;二樓傳統超市部分,除了生鮮區還有點人,其他區網域客流寥寥;一樓招了一些連鎖餐飲,依托社區,勉強還有些人氣。
近些年來,華潤萬家屢屢傳出閉店傳聞,曾經的超市 " 扛把子 ",如今卻是境況堪憂。以這家超市為例,按理説應該還有 6 年才租賃到期,但如今卻已疲态盡顯,不僅硬體設施開始老化,而且經營理念也已經落後于時代。
華潤萬家并不只是個案,而是當下許多傳統超市的共同困境。
一、超市的崛起之路,從剛需到流量密碼
超市,這個現在看起來有點 " 過時 " 的業态,在當年可是新潮實用的商業形式。
20 世紀 90 年代起,随着城市化進程加速,家庭生活對消費場景的需求也在變化,大家不再滿足于傳統菜市場那種濕漉漉、吵鬧的環境,更希望有一個幹淨整潔、商品齊全的購物場所。在這種需求推動下,超市開始迅速崛起。
最早是沃爾瑪、家樂福這些國際品牌率先進入中國市場。1996 年,沃爾瑪在深圳開出第一家門店,開業當天人流量高達 3 萬人次,甚至一度造成交通堵塞。家樂福則更早一步,于 1995 年在北京馬家堡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大型超市,首日營業額超過百萬人民币,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
緊随其後,國内品牌也開始崛起。1998 年,大潤發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2001 年,華潤收購了萬佳超市并将其整合為 " 華潤萬家 ";天虹超市則從深圳出發,逐漸滲透到全國多個城市。到 2005 年,中國超市市場迎來了高速增長期,全國各類超市門店數量突破 20 萬家,市場規模達到數千億元,成為零售行業中增速最快的業态之一。
二、超市的黃金時代
在那個年代,超市就像是一個 " 家庭消費中心 "。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很多超市不斷豐富業态,從生鮮到百貨,從電器到服裝,甚至開設了電影院、快餐店和兒童遊樂區,直接把自己做成了一個 " 二房東 "。沃爾瑪、家樂福的單店面積普遍達到上萬平方米,甚至有些門店内的貨架商品 SKU 超過 2 萬種。
與此同時,超市也備受購物中心的青睐。因為超市的消費需求極為穩定,可以覆蓋幾乎每個家庭的日常剛需,所以商場通常會把位置最好的區網域留給超市,發揮流量引擎作用。商務條件上,有些超市甚至能拿到商場一半以上的租金優惠,像家樂福的籤約合作常常是 10 年以上,而華潤萬家等超市品牌,成為很多城市綜合體開業的首選主力店。
超市當年的興起,不僅改變了購物方式,也重塑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場景。然而,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曾經代表着 " 消費更新 " 和 " 商業效率 " 的業态,十幾年後卻開始與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三、誰動了超市的奶酪?逐漸被邊緣化的超市
超市從輝煌走向疲态,似乎只是最近短短幾年的時間。随着市場環境和消費習慣的變化,傳統超市的頹勢越來越明顯。
首先,電商的崛起對超市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從京東天貓,到美團拼多多,這些電商平台不僅滿足了消費者 " 價格更低 " 的需求,還能送貨上門,尤其是生鮮電商的崛起,更是直接動搖了超市的核心優勢。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經突破 4000 億元,并仍在快速增長,而這一市場正是以前傳統超市最重要的 " 根據地 "。
其次,社區商業的快速迭代也在分流超市的客群。
像錢大媽、百果園這樣的連鎖品牌,主打 " 更近、更快 " 的社區生鮮供應鏈,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日常選擇。而像傳統的菜市場經過改造後,不僅保留了價格優勢,還注入了更多的環境更新和體驗設計,也蠶食着超市市場份額。而小家電和日化用品早就被線上購物給瓜分殆盡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場發現,超市雖然還能帶來一定的客流,但貢獻的銷售額已經遠不如其他業态。當初被商場視為 " 流量引擎 " 的超市,現在卻成了難以維系的負擔。面對日漸萎縮的市場,閉店是不得不面對的結局。
四、超市的新玩法:倉儲、精品、線上
面對現在的市場,傳統超市需要尋找新的消費場景,山姆則是最值得研究的案例。
他們一邊主打大包裝的家庭消費品,一邊用自有品牌開發網紅商品。山姆的邏輯很簡單:商品種類不多,但每樣都針對某類消費場景,越買越上瘾。而且,還得先交會員費才能進去買東西。這種 " 門檻式消費 ",不僅讓消費者覺得 " 有特權 ",也為品牌賺足了利潤。
除了做大的倉儲超市,還有些超市走起了 " 小而美 " 的精品路線。比如盒馬鮮生,商品 SKU 比傳統超市少了一大半,但每一樣都挑得很精致——進口水果、現殺現做的海鮮,甚至還有一些在網紅店才會出現的特色小吃。這裏更像是一種體驗空間,價格可能不是最低,但對年輕消費者來説,品質和便利性值這個錢。
當然,線下改造是一步棋,線上發力也越來越重要。盒馬的 "30 分鍾送到家 ",已經成為它最大的标籤。許多超市都在加速把門店搬到手機上,雖然這種模式的投入很高,但對超市來説,這是必須跟上的趨勢。
傳統超市轉型不容易,但它們正在努力找回自己的存在感,超市試圖用更多元的方式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雖然未來的路還不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超市正在發生改變。
五、超市還有未來嗎?
對大多數人來説,超市是最基礎的商業配套,是商業世界的 " 基建 ",當它的功能和體驗變化時,我們的生活理念也随之發生着改變。
而中國的超市業發展不過短短三四十年,對标如歐美、日本等超市品牌,中國超市還有足夠大的發展潛力。
消費者要的可能不只是 " 方便和便宜 ",更是一種有温度的體驗,是 " 盡管玩,不買也沒關系 "。無論如何,線下購物的煙火氣、人與人的連接都不會消失。
我們完全可以期待,一個更懂本土需求、更貼近國人需求的中國超市品牌将會逐漸崛起,重新定義超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