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破蛹蝶舞的陸戰之王:1916年英國“母親”号坦克樣車(下篇),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35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9913字,配圖41幅,閲讀需要19分鍾,2024年12月23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Kagohl 3"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接上期()
1915年7月,随着美國布洛克拖拉機公司設計的加長版履帶式底盤到貨,陸地戰艦委員會也終于得以在同年22日向威廉.特裏頓就職的福斯特公司下發合同,要求該企業在該底盤基礎上制造一輛戰車原型用于測試。在已經退出組織的克羅普頓先生留下的圖紙的影響下,1915年8月10日(另有説法是11日),福斯特公司總經理威廉.特裏頓帶領團隊開始了戰車原型的制造工作。他們在布洛克履帶底盤的基礎上安裝了一套焊接鋼材做成的車體骨架,然後用鍋爐鋼板鉚接上去(因為只是原型,所以沒用海軍艦艇的裝甲鋼),組成了一幅厚度10-12毫米的防彈車身。車身頂部中央處有一個簡易的可旋轉式圓形炮塔,配備一門MK.II型40毫米水冷式高射炮,射速可達300發/分鍾(其實就是馬克沁-砰砰炮的英國版本),車體兩側均勻的分布着6個射擊孔,一共配備6挺麥德森輕機槍用于攻擊兩側的敵軍步兵。車組人員能夠從車體左側和頂部的艙門進出車輛,并依靠前部的兩個艙口和一具探照燈觀察外界,至于車體前面的凸出部位則是轉向裝置所在位置。
圖1:在廠房中接受組裝的林肯一号機器
1915年9月10日,福斯特公司成功制成原型車并在廠房進行試車,介于該車組裝的地區是英國林肯郡的林肯市,再加上是陸地戰艦委員會成立後迎來的第一輛戰車原型,故命名其為"Lincoln No.1 Machine",也就是"林肯一号機器",而福斯特公司還根據總經理的名字将其稱作"Tritton"(特裏頓)。不管咋樣,陸地戰艦委員會的工作算是有了成果,接下來就是實踐出真理了。
1915年9月19日,林肯一号機器在林肯市南部的克羅斯-奧克利夫-希爾(Cross O’Cliff Hill)試驗場向軍方公開演示,出于隐蔽考慮,車輛沒有安裝炮塔,而且用防水布蓋住了車身。陸地戰艦委員會主席德因科特、温斯頓.丘吉爾、歐内斯特.斯文頓少校等人都帶着熱情參觀了這場試驗。令觀眾高興的是,這場試驗證明履帶式裝甲車輛能夠通過惡劣地形,得益于布洛克履帶不錯的抓地力,林肯一号機器成功壓過了試驗場上精心布置的壕溝、彈坑和鐵絲網。然而不幸的是,由鑄鋼做成的61厘米寬度履帶被證明強度不足且無法有效撐住車輛16.5噸的全重,以至于在越過戰壕時發生了履帶脱落的尴尬現象,而且履帶本身也容易斷裂。此外,車輛的驅動器和傳動器的配合也不好,無法承受105馬力引擎的高扭矩。
圖2、3:林肯一号機器證明了陸地戰艦本身概念正确,但其行走裝置有嚴重的可靠性問題
雖然問題不少,但9月19日的演出證明了"陸地戰列艦"本身的概念是可行的,接下來所要做的只是修正技術缺陷。威廉.特裏頓的做法是移除炮塔從而減輕底盤負載并降低車體重心,履帶則按照福斯特公司的标準重新設計以解決強度差勁的毛病,至于驅動器則由特裏頓先生的好夥伴,也就是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的41歲軍官沃爾特·戈登·威爾遜(Walter Gordon Wilson)重新開發。這種改進樣車被稱作"小威利"(Little Willie),目前的主流説法是"威利"之名是特裏頓先生的愛稱,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諷刺性稱呼。"小威利"在1915年12月初旬于林肯市的測試中表現尚可,其速度由林肯一号機器的3.22公裏/小時提升到了6公裏/小時,履帶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可惜,沒有意外的話,馬上就要出意外了。看了上篇的觀眾老爺可能還記得,英國陸軍提出的要求是能夠跨越3.7米直徑的彈坑、2米的壕溝和1.2米高度的土堤。但作者我幾年前聽到過一個非常難繃的科普,稱英國軍方當時的要求是按照他們自己的陣地标準提出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只能證明英軍挨了幾個月的打後,他們覺得這标準不可能适應德國佬的陣地,于是新的指标成為了"能夠跨越2.54米的壕溝、1.37米高的土堤,并在27度的坡度上行駛"。小威利雖然在6公裏/小時的速度方面超越了軍方的要求,但它的越壕能力顯然是無法勝任新指标。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小威利移除了炮塔,只留了6挺維克斯7.7毫米重機槍,這種火力顯然無法破壞德國人的機槍碉堡。
圖4、5:小威利的越野能力無法适應英國陸軍提出的新要求
不過咱們有句古話叫"未雨綢缪",這句話在當前的陸地戰艦委員會一樣适用。在這裏咱們需要着重提到一個人,也就是上一段指出的沃爾特·戈登·威爾遜。此君早在1900年就研發了一款名為"威爾遜-皮爾徹"的轎車,這種車在當時也是受到好評的型号,威爾遜也因此積攢了不少車輛設計經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威爾遜重新加入皇家海軍,成為了皇家海軍航空隊裝甲汽車部隊的一員。陸地戰艦委員會成立後,威爾遜憑借自己的經驗加入了其中,與威廉.特裏頓成為了親密的合作者,林肯一号機器和小威利就是他們合作的產物。
圖6:沃爾特.戈登.威爾遜
早在林肯一号機器還處于建造階段的時候,威爾遜就意識到了該車履帶形态在越壕方面的局限性,于是在1915年8月17日,威爾遜向特裏頓提出了一種新式的履帶設計。這種設計保留了林肯一号機器的車體,然後在其兩側安裝上與乘員艙相通并且繞過車頂的菱形框架,框架前後兩端均長出車體并帶有一定角度的傾斜,這樣車輛在跨越塹壕和彈坑時就能利用菱形框架的前後兩端起到支撐作用,然後利用引擎動力行駛過去。與菱形框架配套的過頂式履帶的長度也大大增加,由90塊鑄鋼履帶板組成,這種加長的履帶不僅能提高越壕能力,還能進一步降低對地壓強。
特裏頓聽到威爾遜的建議後一樣覺得可行,于是在1915年9月就向陸地戰艦委員會上報了該項計劃。委員會主席德因科特在9月17日批準了計劃,于是特裏頓和威爾遜先行建造了一個木質模型用于評估。評估成功後,陸地戰艦委員會于1915年9月29日召開會議,商讨後正式拍板批準了新式原型車的建造。介于威爾遜和特裏頓對這種預計重量25噸的新設計的貢獻,該車被命名為威爾遜機器(Wilson Machine)或大威利(Big Willie,意譯為大遊民),而陸地戰艦委員會出于海軍傳統以及該車的行走方式将其稱作"His Majesty's Land Ship Centipede",意思是"陛下的陸地戰艦蜈蚣号"。巧合的是,作為陸地戰艦靈感來源的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就曾憑自己的行進方式被人戲稱為"毛毛蟲"。
圖7:威廉.特裏頓繪制的"陸地戰艦蜈蚣号"簡易草圖
大遊民的乘員艙基本照搬了同期的林肯一号機器/小威利,是一具用鉚釘固定在焊接鋼管骨架上的金屬箱體,由鍋爐鋼做成(因為只是原型車),其寬度為1.846米,長度為5.87米,正面鋼板厚度可達12毫米,背部厚度為8毫米,底部和頂部為6毫米。乘員艙前端依然有類似錐形的凸出部位用于放置轉向裝置,而為了方便車長和駕駛員在加高的車輛中看清外界,觀察窗不再開設在其前端,而是在前端上方另外安裝了一個裝甲觀察塔,觀察塔上的兩個視窗都配備了帶有縫隙的收放式10毫米裝甲擋板。此外,乘員艙頂部有一個供車長使用的圓形艙門,而背面也有供車組人員的艙門。
圖8:車長從車頂艙門探出半個身子
圖9:大遊民三視圖
控制器、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型号與林肯一号機器相比都沒有發生變化,不過戴姆勒105馬力汽油機被重新放置在大遊民的乘員艙的中間位置,而差速器被轉移到乘員艙後部。發動機的動力通過同樣位于乘員艙中央的二檔變速箱傳遞,變速箱直接驅動着強大的差速器。動力通過鏈條從差速器傳送到鏈接着履帶驅動器的傳動軸。依靠幾條鏈條傳動,引擎馬力就能傳遞到位于履帶後部的主動輪從而為大遊民提供前進動力。值得一提的是,林肯一号機器原有的二檔變速箱不适合大遊民近乎增加到2倍的身軀,但時間又不允許設計新的變速箱。所以威爾遜和特裏頓選擇了簡單粗暴的方法:直接在引擎左右兩側各自安裝1台變速箱,它們分别控制左右兩側履帶。這也使得大遊民有3個變速箱(包括原有的主變速箱)。
大遊民由位于乘員艙前方的兩名駕駛員負責駕駛,他們縱列坐在兩個椅子上并配有方向盤和操作杆。右側駕駛員負責控制車輛的前進倒退,左側駕駛員則利用操作杆控制兩側履帶差速從而實現車輛轉向(轉向裝置就在他的腳前)。此外,乘員艙中央引擎位置配有2名輪機員負責檢修發動機、變速箱和差速器,同時負責在行動開始前轉動發動機搖柄将其啓動。另外,輪機員還要随時聽從駕駛員和車長的指令控制2個附加變速箱從而改變兩側履帶的差速。
圖10:諸位可以通過這種剖視圖察看大遊民乘員艙的内部配置(包括動力裝置)
圖11:大遊民駕駛艙特寫
車輛的履帶配置直接采用了威爾遜的設計。福斯特公司在做出細節改進的林肯一号機器乘員艙兩側均安裝了鉚釘固定的菱形車體,這個部位安裝了厚度8毫米的側面防彈裝甲,長度為9.906米,高度為2米。菱形車體除了後端提供動力的主動輪外(由輪毂、齒圈、帶齒墊圈、錐齒杯、固定螺帽和止動螺栓組成),在下層還安裝了15個小型負重輪用于承擔車體重量和對地壓強,上層則安裝5個拖帶輪用于減少履帶振動并防止上下履帶互相碰撞,車體前端還安裝了由輪毂、輪盤、滾珠軸承、輪軸蓋、固定螺帽、雙排滾珠軸承等部件組成的誘導輪,它負責協助縱向調整器規正履帶松緊、進一步支撐履帶結構以及誘導履帶滾動。
大遊民的履帶由90塊寬度為52.1厘米的履帶塊組裝而成,這些履帶塊由錳鋼鑄造而成,這種高強度鋼合金能有效适應撞擊、擠壓、摩擦等惡劣因素,符合履帶要面對的環境。履帶内側鉚接了4條縱向導軌用于齧合輪子,而輪子則會支撐住履帶防止下垂導致的脱落事故。(林肯一号機器:内涵誰呢)
圖12:該剖視圖詳細展示了大遊民的履帶結構和動力裝置
看到這裏的讀者老爺或許會問:既然右側駕駛員已經配備了方向盤(從剖視圖可以看出來),那為何還要再增加一名左側駕駛員進行轉向?事實上,右側駕駛員配備的方向盤所控制的不是大遊民的履帶,而是大遊民乘員艙尾部的附加輪胎。此前的林肯一号機器也是依靠第二位駕駛員控制兩側履帶差速實現轉向,直接實現這個功能的就是差速器,但這個裝置的啓動會導致引擎部分功率喪失,影響坦克的移動速度。所以福斯特公司直接用福斯特-戴姆勒拖拉機的前輪(1.37米直徑)組成了車輛的附加尾輪,這個尾輪的轉動由駕駛員方向盤直接操控,用于給車輛的轉向提供額外助力。此外,尾輪還能在車輛跨越壕溝時起到支撐器的作用,防止車輛尾部下滑與塹壕"親密接觸"。與林肯一号機器不同,大遊民的尾輪新增了由駕駛員操作的液壓裝置,可以在行軍時将尾輪抬起。
圖13:福斯特-戴姆勒拖拉機
圖14:大遊民附加尾輪特寫
圖15:尾輪可以利用液壓裝置抬起
當然,只搞定車身和履帶設計還不夠,對于要配合步兵碾死德軍機槍的大遊民來説,足夠兇悍的武器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期的林肯一号機器選擇的主武器是用于防空的MK.II型40毫米高射炮(英國版馬克沁-砰砰炮),這種水冷式機關炮雖然具備300發/分鍾的不錯射速,但炮彈裝藥量實在太差,不足以對德軍工事造成像樣的威脅,而且同期西線部隊對防空武器的迫切需求使得英軍也拿不出多少MK.II高射炮用于新式戰車。
負責車輛制造的福斯特公司最初選擇向英國陸軍求助,希望他們能提供适合陸地戰艦的火炮。然而這群目光短淺、思維僵化、只配吃屎的蛀蟲認為不該把西線急需的火炮讓給一種不堪的大型機械玩具(作者吐槽:看來是在西線被MG-08殺的太少了),所以斷然拒絕了福斯特公司的請求。最終是主持陸地戰艦委員會的英國海軍部出手幫忙,為大遊民選擇了海軍此時堆放在倉庫中不太需要的武器:Ordnance QF Hotchkiss 6 Pounder gun,翻譯過來就是"速射型霍奇基斯6磅炮",它是法國霍奇基斯公司于1883年研發,1884年量產的57毫米艦載速射火炮,其全重385千克,全長2.48米,炮管長2.28米,采用了液壓復進裝置。該火炮發射藥110克,可使用2.72千克(6磅)高爆炮彈、穿甲炮彈以及榴霰彈,最大射程7955米,有效射程3700米,射速20-25發/分鍾(确實很速射)。這種火炮于1885年開始為皇家海軍效力,總計生產了3984門,一戰爆發後由于魚雷技術的進步,該炮基本被從軍艦上拆下用于沿岸防御或是封存入庫,不過,它的射程、射速和彈丸威力都足夠快速有效的毀滅德軍的小型碉堡(榴霰彈對步兵的殺傷效果更是可怕至極),再加上有足額的庫存數量和适當的重量,可以説是"陸地戰艦蜈蚣号"的主武器的最好選擇。
圖16、17:霍奇基斯6磅速射炮與其彈藥
火炮的問題解決了,火炮怎麼安裝在大遊民上面成為了新的課題。林肯一号機器的做法是在車體頂部安裝一具圓形的可旋轉式炮塔,但大遊民的引擎和變速箱均位于乘員艙中央,如果安裝頂部炮塔将不利于車組人員的活動,而且大遊民自身高度達到了2.438米,安裝車頂炮塔将會加大車輛自重并導致重心不穩定,更别説位置過高的炮塔在向下方射擊時有很大的死角,不利于殺傷躲在塹壕裏的敵人。最後陸地戰艦委員會主席,英國著名軍艦設計師德因科特先生聯想到了克羅普頓的設計和軍艦側面的炮廓式火炮,為大遊民開發了安裝在兩側車身的炮廓形炮塔,由防彈裝甲鉚接而成,其内部與乘員艙相通,而2門57毫米速射炮就直接安裝在上面并具備旋轉功能。而為了殺傷敵軍步兵,設計組在乘員艙前端的觀察塔中央設定了一個機槍射擊孔,配備1挺可以由車長操作的霍奇基斯MK.I氣冷式輕機槍(Hotchkiss Mark I),這是法國的霍奇基斯M1909輕機槍的英國版本,使用标準的7.7毫米步槍子彈,供彈方式為30或50發彈板(霍奇基斯重機槍同款方式),射速可達500發/分鍾,完全夠用了。
圖18:大遊民右側炮塔特寫
圖19:可以清晰的看到大遊民觀察塔中間的機槍射擊孔
圖20:專為坦克安裝的霍奇基斯MK.I氣冷式輕機槍
1915年12月3日,大遊民在福斯特公司位于林肯市的工廠進行了第一次測試并根據結果進行了一些修改。12月6日,大遊民的制造工作已接近完成并接受了公司高層的視察。1916年1月12日,按照1月6日制定的計劃,乘員艙前端塗寫有"Big Willie"和"His Majesty's Land Ship Centipede"字樣的大遊民樣車在福斯特公司的廠房進行了首次試車,期間沒發生任何問題。1月13日,該車在福斯特公司的安排下被秘密送往同樣位于林肯市的伯頓公園(Burton Park)進行越野測試,這次測試的結果令人滿意,因為大遊民成功跨越了試驗場上提前挖好的塹壕以及其他按照實戰标準布設的障礙物。本次試驗結束後,介于海軍向來以女性代稱戰艦的傳統,再加上大遊民的開創性意義,陸地戰艦委員會為其取了一個新的代号:mother(母親)。
圖21、22:掀起人類戰争新紀元的"母親"号
圖23、24、25、26、27、28:1916年1月13日在林肯市伯頓公園進行越野測試的"母親"号樣車
1916年1月26日,福斯特公司針對"母親"号樣車在伯頓公園測試中暴露出的部分問題進行的細節改進宣告完畢,算是做好了公開試車的最後準備工作。該車在當天與"同期生"小威利一道被送往倫敦附近的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哈特菲德(Hatfield),準備在這裏的温布利公園(Wembley Park)對英國陸軍官方進行公開演示。雖然英軍工兵已經提前在公園挖掘好了模拟地形障礙,但陸地戰艦委員會認為這座公園還是太過開放,仍然不利于保密,于是演示地點改成了【第五代羅斯伯裏伯爵】阿奇博爾德·菲利普·普裏姆羅斯(Archibald Philip Primrose, 5th Earl of Rosebery)的私人莊園。征得伯爵同意後,最早提出履帶式戰鬥車輛概念的歐内斯特.斯文頓馬上組織工兵趕到莊園準備英軍和德軍樣式的模拟陣地,等待"陸地戰艦"前來演出。
圖29: 普裏姆羅斯伯爵也沒想到自己的莊園會在有一天成為一種劃時代武器的演出舞台
1916年1月29日,"母親"号樣車在伯爵莊園中開始了為期三天的公開演示,本次演示由歐内斯特.斯文頓負責指揮,代号"preliminary canter"(預賽前的慢跑,代指本次演示是陸地戰艦踏入實戰前的一次小秀)。當天的演示證明了"母親"号的能力,它成功跨越了為其準備的障礙物。這天參與演示活動的皇家海軍航空隊主管,海軍裝甲汽車部隊的負責人穆雷.蘇特少将(Murray Suetur)表示需要3000輛這種戰車,結果陸軍方面的代表説的話暴露出了他們對"陸地戰艦"的偏見:"這個説我們想要3000輛坦克的愚蠢水手是誰?他想成為拿破侖嗎?"
圖30、31:1916年1月29日抵達莊園的"母親"号
圖32、33、34、35、36:1916年1月29日在莊園中進行演示的"母親"号
1916年2月2日,樣車進行了第二次公開演示,除了陸地戰艦委員會成員和一些制造企業的高層外,本次演示還迎來了幾位重量級的嘉賓:軍需大臣大衞·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陸軍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Horatio Herbert Kitchener)、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貝爾福(Arthur James Balfour)、帝國總參謀長威廉.羅伯遜(William Robertson)。
與1月29日一樣,"母親"号在本次演示中配備了由海軍部派來的8名具備車輛操縱和槍炮射擊經驗的人員,他們分别是1名車長、1名駕駛員、2名炮手、2名彈藥手、2名輪機員,位于右座椅的駕駛員負責坦克移動并操控發動機、主變速箱和附加尾輪,位于左座椅的車長負責指揮人員和控制車輛轉向,炮手和彈藥手負責操作兩側火炮,輪機員則随時維護引擎狀态并根據駕駛員和車長的命令控制引擎左右兩側的附加變速箱,因為"母親"号"的轉向流程如下:駕駛員調整好主變速箱的檔位,車長拉下一側履帶的刹車,然後指示輪機員将附加變速箱的齒輪組挂到空檔上面刹停一側履帶,這樣車輛才能利用兩側履帶的差速完成轉向。
圖37、38、39:觀摩演示的軍方代表在陸地戰艦委員會成員的陪同下參觀"母親"号樣車
"母親"号的表現比起小威利要更能引起前來參觀的軍政要員的注意,這輛菱形的戰車不僅有更好的行駛穩定性,越壕能力也要更勝一籌,成功克服了莊園中按照德軍标準設計的戰壕、鐵絲網、彈坑和沙袋。本次演示同行大獲成功,然而與文官們的熱情不同,貴為陸軍大臣的基欽納元帥在中途就匆匆離去,并表示這種很可能成為炮兵靶子的華麗機械玩具無法打赢戰争。不過陸軍大臣的消極也影響不了後續的發展,到了2月8日,"母親"号樣車在莊園舉行了第三次演示,這次邀請來的嘉賓是國王喬治五世。演示成功結束後,心情激動的陸地戰艦委員會立刻向丘吉爾先生發去電報,在行文中首次提出了那個在後來流傳了100年的名字:tank。
不過根據作者我的了解,早在1916年1月中旬計劃于伯頓公園展開廠内測試的時間段,陸地戰艦委員會就考慮為"母親"号取一個保密性的稱呼。德因科特先生的建議是"Water Carrier"(水車),但政府部門向來喜歡搞縮寫,而這詞的縮寫"WC"又很容易聯想到某個不雅的場所。所以委員會最終采納了斯文頓的建議,以"Tank"之名代指"母親"号,意思是"水櫃"。這應該能解釋為什麼陸軍代表在1916年1月29日發牢騷的時候就直接説出了"坦克"一詞。
2月8日的成功讓"母親"号在國王陛下那裏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印象,也為它的實戰化鋪了一道好路。在此影響下,英國陸軍總算是願意下發訂單,然而保守心理作祟的他們起初只願意訂購40輛。大為不滿的斯文頓跑到陸軍部嚴肅抗議,總算是讓陸軍部把訂購數量增加到了100輛,生產工作交由彈藥部負責(主管該部門的勞合.喬治也是坦克的支持者),海軍部則負責培訓操作人員,畢竟當時只有他們觸碰過裝甲汽車。
圖40、41:1916年1月29日在莊園待命的"母親"号坦克樣車
"母親"号坦克(mother tank)
其他名稱:大遊民/大威利(Big Willie),陛下的陸地戰艦"蜈蚣"号(His Majesty's Land Ship Centipede),威爾遜機器(Wilson Machine)
研發時間:1915年
測試時間:1916年
制造商:威廉.福斯特公司
產量:1輛
車體長度:9.906米(不包括尾輪)
車體寬度:4.166米(包括兩側炮塔)
車體高度:2.438米
戰鬥全重:28.448噸
車組人員:8人
動力裝置:戴姆勒105馬力6缸汽油發動機
最高時速:6公裏小時
裝甲厚度:6-12毫米
武器裝備:1挺霍奇基斯MK.I輕機槍、2門霍奇基斯57毫米速射炮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