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漲幅超黃金!這種貴金屬價格創12年來新高,歡迎閲讀。
今年的投資市場什麼最火?是近期 " 火爆 " 的股票,還是一路長虹的債券?當然,還有貴金屬⋯⋯坐上 " 火箭 " 的黃金不斷刷出新高,不少投資者捶胸頓足為何年初沒有及時進場。
除了黃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白銀近期也創下了近 12 年來的新高。截至 10 月 25 日 9 時,紐約白銀期貨交易價格徘徊在 33.92 美元 / 盎司附近,而 10 月 23 日盤中一度創下 2012 年底以來的新高 35.07 美元 / 盎司。
圖片來源:同花順 iFinD
上周早些時候,花旗銀行策略分析師 Maximilian J Layton 發布最新報告指出,當前白銀的上漲前景是過去數十年以來最強的。歷史上,當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走弱時,白銀反而會迎來牛市。在這種情況下,美元貶值與市場對貴金屬的配置增加,推動了白銀價格上漲。此外,太陽能、電動汽車行業蓬勃發展對白銀的需求也相當強勁。
一位華爾街對衝基金貴金屬交易員向記者指出,每逢白銀價格創新高期間,其價格波動性往往也高于黃金,這是投資者必須高度關注的投資風險。一方面,白銀不像黃金具備儲備資產屬性,導致投機資本大進大出,易引發其價格劇烈波動;另一方面,白銀市值規模相比黃金更小,容易吸引更多投機資本炒作其價格," 火中取栗 "。
白銀已 " 發狂 "?未來何去何從?
華爾街 " 力挺 " 白銀價格破新高
當前白銀市場能否 " 參考 "12 年前?
面對持續上漲的白銀價格,多家華爾街投資機構開始 " 力挺 " 白銀價格有望在短期内突破 2012 年 10 月創下的高點 35.4 美元 / 盎司的觀點。
例如,FXStreet 分析師 Christian Borjon Valencia 表示,過去三天,紐約白銀期貨價格突破 31-34 美元 / 盎司區間,表明市場買家正在積聚動力,多頭有足夠的空間繼續推高白銀價格。其認為,一旦紐約白銀期貨價格突破 35 美元,下一個目标就是 2012 年 10 月創下的高點 35.4 美元 / 盎司,若白銀繼續上漲,将衝擊 2011 年 8 月創下的高點 44.22 美元 / 盎司。
此外,高盛認為,買漲白銀已成為當前一項 " 最佳交易 "。一方面,與黃金相比,白銀的持倉量較低,有着明顯補漲空間;另一方面,作為人工智能(AI)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其走勢将與 AI 龍頭企業高度 " 相關 "。瑞銀貴金屬策略師 Joni Teves 則預估,白銀 2024 年底目标價 36 美元 / 盎司,2025 年将升至 40 美元 / 盎司;花旗也發布報告,将未來 6 — 12 個月白銀價格預測調高至 40 美元 / 盎司,高于此前的 38 美元 / 盎司。
上述華爾街對衝基金交易員告訴記者," 目前,驅動白銀上漲的市場環境的确與 2011 — 2012 年白銀衝擊歷史高點期間很相似。"
首先,2011 — 2012 年期間全球貨币政策迎來寬松,與今年美聯儲等歐美國家央行相繼降息 " 類似 ",令白銀等貴金屬 " 受益 ";其次,相比 2011 — 2012 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導致大量資金湧入貴金屬資產避險,如今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更新,也驅動越來越多資金湧入貴金屬避險;第三,相比 2011 — 2012 年全球經濟增長復蘇相對乏力,如今全球資本也在讨論高通脹壓力與貿易保護主義正導致全球經濟復蘇面臨挑戰,正吸引更多資金投資風險偏好下降,開始加倉黃金白銀等貴金屬資產。
此外,2012 年美國總統選舉一度令白銀價格走高,如今美國總統選舉也成為白銀價格持續上漲的一大推手。Exinity Group 市場分析師 Han Tan 就表示,若貴金屬漲勢保持不變,11 月 5 日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出爐前,白銀價格有望突破 35 美元 / 盎司。
上述華爾街對衝基金交易員直言,若照搬 2011 — 2012 年投資經驗而貿然加倉 " 押注 " 白銀價格單邊上漲,可能會面臨較大風險。因為 2011 — 2012 年白銀價格在上漲過程也出現較大的波動性。以 2012 年為例,年初全球貨币政策寬松浪潮令白銀價格一度上漲,但當年 3-8 月期間全球資本又将目光放在國家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導致白銀工業需求下滑,令白銀價格回落;此後美聯儲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令白銀價格再度上漲收復 35 美元 / 盎司,但到了四季度,美國總統選舉塵埃落定與年底獲利了結盤湧現,又令白銀價格回落至 30 美元 / 盎司下方。
他直言," 華爾街投資機構也在談論當年白銀價格漲勢是否會復制 2011 — 2012 年行情,但沒人敢笃定白銀價格将單邊持續上漲。" 據悉,今年 9 月美聯儲降息 50 個基點令白銀價格開始快速上漲後,越來越多華爾街投資機構反而開始提前關注 11 月美國總統選舉 " 塵埃落定 " 與年底投機資金獲利了結因素,不敢貿然繼續追漲紐約白銀期貨。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 10 月 15 日當周,以對衝基金為主的資產管理機構持有的紐約白銀期貨期權淨多頭頭寸較前一周增加 394 萬盎司同時,其套保頭寸也相應較前一周增加 774 萬盎司,顯示他們一邊買漲白銀期貨,一邊增加套保頭寸應對白銀價格下跌風險。
與此同時,以投機資本為主的非報告頭寸持有的紐約白銀期貨期權淨空頭頭寸較前一周增加 314 萬盎司,顯示他們已開始押注紐約白銀期貨價格衝高回落。
據悉,華爾街投資機構汲取了 2011 — 2012 年的白銀投資教訓:2011 年期間,白銀價格漲幅達到 75%,遠超同期黃金漲幅(28%),導致當年金銀比跌至 45;在 2012 年 3-8 月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酵導致機構恐慌性出售資產期間,白銀價格跌幅明顯高于黃金,導致金銀比回升至當時合理水準 58 附近。
" 當今年以來白銀價格漲幅(約 40%)再度超過黃金漲幅(約 33%)時,不少華爾街投資機構開始擔心未來白銀價格回落幅度會高于黃金,所以提前選擇獲利了結離場。" 這位華爾街對衝基金貴金屬交易員指出。
金價創新高令 " 金銀比 " 持續擴大
白銀是否将迎來 " 補漲 " 行情?
在上述華爾街對衝基金交易員看來,面對當前漲勢不減的白銀價格,投資者除了密切關注美聯儲未來降息力度與進程、美國總統選舉、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國際地緣政治風險發展趨勢等傳統因素,還需注意一些影響白銀價格劇烈波動的隐性因素。
首先是 " 金銀比 " 的變化規律。通常情況下,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且美聯儲放寬貨币政策初期,黃金價格表現往往優于白銀,導致金銀比上升;但随着美聯儲持續實施寬松貨币政策令美國經濟開始明顯好轉,白銀表現反而優于黃金,令 " 金銀比 " 下降。
據悉," 金銀比 " 是指黃金與白銀之間的相對價值,由每盎司黃金價格除以每盎司白銀價格構成。一直以來,金銀比在眾多金融機構的貴金屬投資決策過程扮演重要角色。若金銀比快速上漲脱離正常的波動區間,他們會認為白銀補漲或黃金價格趨跌,押注金銀比回調;反之若金銀比跌破正常波動區間,他們則認為白銀下跌或黃金價格上漲,押注金銀比回升。
記者注意到,2011 — 2014 年期間,金銀比的波動區間主要在 45-65 之間,但 2015 年以來,金銀比 " 上了一個台階 ",整體波動區間在 60-80 之間。而一位國内投資機構貴金屬交易員向記者透露,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是 2014 年以來美聯儲采取 QE 貨币寬松舉措令資產負債表規模持續擴大與全球美元流動性增加,加之國内地緣政治風險更新,導致黃金價格漲幅超過白銀,帶動金銀比波動區間 " 更上一層樓 "。
數據顯示,2015 年以來,黃金價格從 1046 美元 / 盎司上漲至 2758 美元 / 盎司,累計漲幅達到 163.6%,同期白銀價格從 15.58 美元 / 盎司漲至 33.92 美元 / 盎司,累計漲幅僅有 117.7%。
他表示,過去 9 年期間,在金銀比先後在 2016 年底、2020 年底與 2023 年底期間多次逼近 60 一線後,全球投資機構都因為全球貨币政策寬松、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更新、全球央行購買黃金力度增加等因素率先買漲黃金價格,帶動金銀比上漲,但随着金銀比突破 80 一線,金融市場又會押注白銀價格補漲或黃金價格衝高回落,導致金銀比回落,令大多數交易時間金銀比基本處于 60-80 波動區間。
但是,2020 年上半年,金銀比一度突然飙漲衝擊 120,令金融市場頗感震驚。上述國内投資機構交易員表示,彼時全球投資機構驟然擔心全球經濟活動因疫情停滞,紛紛恐慌性買入黃金避險,導致當時黃金價格在短短半年期間一度從 1517 美元 / 盎司漲至 1780 美元 / 盎司附近,而白銀價格受制于供應過剩與投機資本風險厭惡情緒高漲等因素,一度從 19 美元 / 盎司逆勢跌至 11.6 美元 / 盎司,導致金銀比驟然擴大。但是,随着當年下半年白銀價格迅速補漲至最高 29.86 美元 / 盎司,金銀比迅速回落至 80 下方。
他強調説,通常情況下,較高的 " 金銀比 " 是投資機構判斷白銀是否存在 " 補漲 " 行情,或黃金價格是否衝高回落的一項參考依據。但在實際交易操作環節,投資機構還會參考其他因素,包括市場交易情緒變化、機構資金進出趨勢、全球宏觀經濟基本面走勢與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最新狀況等。
而上述華爾街對衝基金交易員則認為," 目前,美聯儲剛剛開始啓動降息周期,有些投資機構押注白銀價格補漲與金銀比下降,似乎有些‘超前’了。" 據悉,當前 " 金銀比 " 達到約 78,這意味着要麼黃金價格下跌," 金銀比 " 回歸至 60 附近的合理區間;要麼白銀迎來補漲行情," 金銀比 " 收窄。
投資機構在 CFTC 白銀期貨期權淨多頭持倉量變化,對白銀價格波動有着較高的影響。而白銀 ETF 基金 ishares 的白銀持倉量與銀價走勢也呈現較高相關性。
上述華爾街對衝基金交易員指出,尤其在白銀價格創新高期間,這些因素看似未必 " 起眼 ",卻在某些交易時段成為影響白銀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投機氛圍較濃的白銀市場,投資資金在 CFTC 白銀期貨期權多頭持倉量變化,以及白銀 ETF 的資金進出,往往對白銀價格異常劇烈波動會產生較大影響。
記者注意到,有研究機構通過對投資機構在 2006 — 2012 年期間的 CFTC 白銀期貨期權持倉數據對比分析發現,他們的白銀期貨淨多頭持倉與現貨白銀價格走勢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就 2012 年的情況而言,非商業淨多頭與白銀價格的相關性高達 0.78,由此可見投資機構在 CFTC 白銀期貨的持倉量能全面 " 把握 " 白銀價格走勢;而流入白銀 ETF 的資金越多,白銀 ETF 持有的白銀規模越高,更有利于白銀價格上漲。截至今年 10 月 23 日,全球最大白銀 ETF(iShares Silver Trust)的白銀持倉量達到 14766.71 噸,處于歷史較高水準,成為推動白銀價格上漲的 " 重要力量 "。
此外,美元指數與白銀的相關性異動也能影響白銀價格。一直以來,美元指數與白銀價格呈現較高的負相關性,但在某些特定時間點,白銀與美元 " 同漲同跌 " 狀況也會出現。例如,2012 年 10 月以來,白銀與美元的相關性由 -80% 突然變成 +80%,導致當時美元與白銀價格出現 " 同步下跌 " 的異常狀況,令當時押注美國 " 财政懸崖 " 與美元大跌而買漲白銀的資本不得不 " 慘敗而歸 "。
前 9 個月國内白銀期貨成交金額同比 " 翻倍 "
投資者要警惕這些 " 灰色地帶 "
世界白銀協會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白銀需求總量達到 35551 噸,供應缺口約為 4400 噸。今年盡管白銀產量復蘇總供應量預計增加 2%~3%,但仍低于白銀需求增速,令供應缺口進一步擴大至約 5000 噸。
對此,國内機構也對白銀的市場行情進行了解讀。華泰證券發布研報顯示,光伏用銀的持續增加将導致白銀供需關系持續趨緊。2011 — 2019 年期間,全球光伏用銀復合增速達到 15%,2023 年光伏應用的白銀需求量達到 6018.5 噸,占白銀總需求的 16.19%,随着光伏耗銀的持續增長,白銀供需缺口正被持續拉大。
華西證券認為,近期白銀已開啓補漲行情,由于白銀兼具工業與避險屬性,且連續四年出現結構性供應短缺,庫存不斷減少,補漲行情或将持續。
記者了解到,随着白銀價格上漲帶來較高的 " 賺錢效應 ",境内投資者也開始關注這個投資機會。
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 1-9 月期間,上海期貨交易所白銀期貨成交量達到 27551.45 萬手,相比上年同期增長 9576.52 萬手,同比增長 53.28%;而今年前 9 個月上海期貨交易所白銀期貨成交金額為 30.55 萬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 15.79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7%。
對個人普通投資者而言,除了在具備一定期貨投資交易經驗與較高風險承受能力情況下參與境内白銀期貨投資,還可以認購境内白銀 ETF、購買實物白銀、參與紙白銀投資等方式獲取白銀價格上漲收益。記者獲悉,目前國内多家基金公司已發布挂鈎白銀的基金產品。
不過,上述華爾街交易員提醒," 盡管當前白銀上漲有着諸多利好,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白銀市場的投機氛圍相當濃厚,而投機資本的進出,對白銀價格產生的影響往往高于白銀基本面。"
值得注意的是,受近年貴金屬價格波動加大影響,為了更好保護投資者權益,一度活躍的銀行的 " 紙白銀 " 交易悄然 " 退場 "。2021 — 2022 年期間,多家銀行先後叫停個人紙貴金屬雙向交易業務、個人實盤紙黃金紙白銀買賣業務、賬户白銀業務開倉交易、賬户白銀定投計劃等業務。
但如今,部分境外外匯交易機構、貴金屬電子盤交易商 " 悄悄 " 入場,向境内投資者提供高杠杆的、挂鈎倫敦白銀期貨的 " 紙白銀 " 交易業務。不過,這些境外機構的境内業務缺乏監管,這些灰色地帶也 " 魚龍混雜 ":甚至部分境外機構直接與境内個人投資者進行對手盤交易獲利,或通過延時發布倫敦白銀期貨交易價格信息獲取交易優勢,并且存在極高的資金結算風險,不少境内投資者損失慘重。
業内人士指出,若境内投資者打算投資白銀,一方面,在投資白銀前,需全面了解白銀的基本面狀況,包括供需關系、貨币政策、地緣政治、市場行情、價格波動與各類資金進出動向;另一方面,做好風險控制,由于白銀市場存在較高的投機性與價格劇烈波動性,投資者需嚴格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收益預期,做好白銀投資策略并控制倉位風險,盡量不要采取杠杆投資策略。此外,投資者務必選擇正規、合法經營,接受境内金融監管的交易平台開展白銀投資,遠離那些非法的、不受境内金融監管的平台與機構,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