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理性看待“注銷手機号等于出賣自己”,相關措施仍需完善,歡迎閲讀。
TechWeb 文 / 卞海川
近日,微博話題 " 注銷手機号等于出賣自己 " 火了。起因是安徽省銅陵市公安局民警 " 徐督督 " 在社交媒體賬号發布的科普視頻中表示:" 注銷手機号等于出賣自己,随手注銷的手機号很可能造成财產損失。随後,該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引發網絡廣泛熱議。
那麼問題來了,注銷手機号真的等于出賣自己,甚至給自己帶來财產損失嗎?
首先我們先看看什麼是 " 二次放号 "?老用户停用、棄用手機号後,号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户選擇,這種操作即 " 二次放号 "。
據介紹," 二次放号 " 能循環使用碼号資源,是有效盤活閒置通信資源的必要手段,也是國際通用方法。國内手機号以 11 位為主,随着用户激增,現在部分号段已無新号可用,這也是運營商要回收号碼再次放出的重要原因。
那麼再次放号是否會給原來的機主帶來安全隐患嗎?
三大運營商都會有号碼 " 靜默期 "
通過相關媒體向三大運營商客服采訪證實,手機号在銷户後存在 90 天冷凍期,在此期間内,運營商會采取措施剝離該号碼與之相關的業務,例如套餐、積分等,之後号碼會再次進入号碼庫用于市場投放。
例如中國聯通稱,用户的手機号注銷超過 90 天就無法再找回,注銷後的号碼确實會被重新投放進 " 号碼池 ",但被投放時間無法确定。此外,手機号被新用户激活後,新用户無法查詢到該号碼過往号主的繳費詳情等相關使用記錄。
而中國電信所有的号碼則是根據國家規定,都是循環利用的,但用户的手機号注銷後,會有 90 天的凍結期限。此期限過後,才可能被重新投放入市場。但後續是否會被投放、有沒有投放,暫無法确定。
至于中國移動,其注銷的手機号存在被重新投入市場的可能。如果不明原因收到自己目前未使用的 App、銀行發來的短信,請提高警惕,及時聯系相關企業、銀行等查詢個人信息情況。
此外,三大運營商客服同時表示,一般在用户主動銷号時,工作人員都會主動提示,如果綁定銀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軟體,建議先解綁,然後再去辦理注銷。
事實是,盡管手機号碼注銷後會在運營商處經歷一段時間的 " 凍結期 ",但是手機号注銷後,與其綁定的銀行卡或其他軟體并不會自動解綁。
據相關媒體報道,早在 2018 年就有消費者在政府網站留言:" 卡注銷後所綁定的銀行卡或其他軟體并不會自動解綁。該号碼注銷後,通信公司在一段時間(90 天)内不會出售該号碼,但後期會繼續出售。所以新用户有可能獲得原别人的手機号,然後會登上原手機号沒解綁的軟體、銀行卡或者支付寶,危及原手機号碼主人的利益和安全。"
除了個人隐私賬号可能會通過 " 二次放号 " 被泄露外,不少用户還曾因購得 " 二次号 " 而身陷被騷擾的苦惱。有用户在 2019 年的時候曾在政府網站上留言,表示其最近新辦了一張手機卡,經常收到手機号之前綁定的銀行對手機号前主人的信用卡的催款短信、電話等,而且換電話進行騷擾,不勝其煩。
對此,很多網友都提出疑問,想知道自己的信息安全情況有沒有一鍵查詢功能呢?
據介紹,在中國信通院公眾号的服務板塊,有一證通查的功能,可以查詢個人旗下電話号碼和互聯網賬号的數量。其中,互聯網賬号覆蓋微信、閒魚、淘寶等 16 個平台提交申請後會在 24 小時内通過短信發送結果。
盡管如此,業内人士認為,目前中國信通院的一鍵查詢的功能,只覆蓋了部分主流 APP。如今手機注冊的賬户可能有幾十個,自己也很難想起來,從技術角度的話,用户注冊過的所有的 APP,可以一鍵實現查詢功能,但這可能需要在制度建設上面逐步加以推進和完善。
普通用户如何降低注銷手機号帶來的風險?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提示稱:
第一,非必須不注冊 APP。
第二,密碼分級,APP 分級,常用、支付相關 APP,密碼要采用獨立的安全強度更高的密碼。
第三,盡可能少在互聯網平台存儲隐秘信息,能不存就不存,能少存就少存,如必須使用,用後也應立刻删除。
第四,注銷手機号碼時,盡可能把銀行、互聯網支付工具的關聯手機号碼修改為新的自己正在使用的手機号碼,以便第一時間收到官方提醒信息和驗證碼信息。
綜上,在我們看來,對于 " 注銷手機号等于出賣自己 ",既不必過于驚慌,也不應掉以輕心,最關鍵的是理性看待,而這就需要作為 " 二次放号 " 主體的三大運營商從技術、政策等方面最大限度降低 " 二次放号 " 給用户帶來的安全隐患,惟有這樣,才能充分、安全地利用有限的号碼資源,讓用户注銷明白,讓用户二次使用無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