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谷歌“假閉源”炸鍋全球科技圈,作業系統的“真警鍾”被敲響,歡迎閲讀。
作者 | 雲鵬
編輯 | 漠影
就在上周,海外科技媒體 Android Authority 的一篇報道可以説讓整個科技圈炸了鍋。
谷歌安卓要 " 閉源 " 了?這樣的言論一時間充斥互聯網。
簡單來説,谷歌安卓開源項目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依然會保持開源,只是源代碼公布的方式、頻率有所變化,對消費者和手機廠商影響不大。
雖然不 " 炸 ",但這件事給行業帶來的思考和影響卻遠沒有表面看上去這麼簡單。
作業系統底層技術的突破,近年來愈發成為廠商們關注的焦點。尤其在 AI 手機浪潮湧起的當下,AI 智能體、AI OS 的實現,都離不開 AI 與作業系統層面的深度融合。
而谷歌 AOSP 風波無疑讓業界開始意識到一件事:通向 AI 手機這一确定未來的門票,似乎正被别人攥在手裏。
當下除了鴻蒙作業系統 5 之外,各大手機廠商的作業系統,仍然是基于谷歌 AOSP 進行深度定制的,一旦失去了系統核心層面的技術支撐,一切都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谷歌作為開源安卓的發起者,手握迭代了 16 年的 AOSP,做出了自己的 " 必然 " 選擇,而智能終端廠商們要如何把作業系統這一 " 命門 " 攥在自己手裏?這同樣是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一、谷歌 " 閉源 " 雖是假,但已從雙分支走向完全私有化開發
首先,回到谷歌 AOSP 事件本身,上周,Android Authority 發布了一篇标題為《獨家:谷歌将完全私有化開發 Android 系統,原因如下》的文章。
這篇文章中釋放了三個關鍵信息:
第一,谷歌向 Android Authority 确認,安卓作業系統的開發将很快完全轉向内部進行。
第二,目前谷歌在公共 AOSP 代碼庫(Gerrit)上分享部分工作,但未來這一流程将徹底私有化。
第三,此舉旨在簡化安卓系統開發,而非限制外部開發者,因此仍将在每次版本發布後向 AOSP 公開源代碼。
簡單來説,谷歌并非現在就要 " 閉源 " 安卓徹底私有化,而是在開發和更新代碼的方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根據谷歌官方説法,谷歌希望借此來提升效率。
2007 年,谷歌聯合 84 家硬體制造商、運營商和軟體開發商成立了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希望通過開源來對抗當時的大火的 iOS 和 Windows Mobile,發布了基于 Apache 2.0 的 AOSP。
Apache 2.0 允許任何人免費使用、分發或修改 AOSP,這在當時對于打破封閉移動作業系統格局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也催生了各類定制化系統分支。
2010 年,谷歌進一步推出了谷歌移動服務(GMS),将搜索、地圖等核心應用一并打包為閉源服務,與開源 AOSP 形成互補,從而可以讓谷歌通過 GMS 授權獲取商業收益。
AOSP 接受第三方代碼貢獻,我們熟悉的國内廠商,比如華為、小米、OPPO、vivo 都曾向 AOSP 貢獻過大量代碼。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平衡開源特性與產品開發策略,谷歌在 AOSP 的維護方面形成了兩條主要分支:公共 AOSP 分支和内部開發分支。
前者對所有人開放,後者僅限與谷歌籤訂 GMS(谷歌移動服務)許可協定的廠商能訪問到。
而這次開發模式的轉變,就是從雙分支到完全的私有化開發。
此前,藍牙協定棧等部分系統組件是在 AOSP 中公開開發的,但包括核心框架在内的大部分組件均是谷歌内部開發的。
谷歌已經向 Android Authority 确認,未來所有開發将遷移至内部分支,也就是完全内部開發。
二、" 披着開源外衣的閉源系統 "
谷歌 AOSP 這一模式,至今已經持續了 16 年,長期以來,谷歌安卓以開源模式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實際上安卓開源并非全是 " 美好 " 的一面。
一方面,由于谷歌有大量的開發工作都是在内部完成的,公共 AOSP 分支長期滞後于私有版本,開發者們可能需要自行解決很多兼容性的問題。
與此同時,雙線差異也給谷歌自身内部帶來了開發層面的挑戰。
純淨 AOSP 構建與基于内部分支的 Android 16 測試版在功能和 API 可用性上存在不小的差異,合并代碼產生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比如一個補丁為導航欄和鍵盤啓用了螢幕放大鏡功能,并且引入了一個新的無障礙設定選項,将這個選項設定在無障礙設定列表的末尾。
但這就導致了合并衝突,這個列表的長度在 AOSP 與谷歌内部分支中并不相同。類似問題不勝枚舉。
▲螢幕放大鏡功能在代碼合并中遇到問題
據報道,這也是谷歌決定放棄雙線并行的安卓開發、轉而将所有開發工作集中至内部進行的關鍵因素。
除了谷歌自身因素,AOSP 在經過漫長發展後,其本身湧現出的一些問題對于開發者和 OEM 廠商來説也是需要在意的。
比如版本碎片化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即使到 2025 年,仍有 23% 的設備運行着 Android 11 以及更早的版本,安全更新滞後的問題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來看,谷歌對 AOSP 代碼合并和版本發布擁有最終決定權。同時,盡管 AOSP 是開源的,但谷歌長期通過 GMS 授權和 CTS(兼容性測試套件)掌握着生态主導權,也有人稱 AOSP 為 " 披着開源外衣的閉源系統 "。
三、谷歌模式祛魅," 真閉源 " 敲響警鍾,作業系統突圍勢在必行
所以回到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谷歌的調整對于開發者、廠商和行業有着怎樣的影響?
從多位業内人士給出的答案來看,短期來看此次調整影響比較有限,但後續如果谷歌有進一步動作仍然值得關注。
雖然現階段 AOSP 仍然可以説是開源的,但谷歌逐漸 " 收緊 "、" 轉向内部開發 " 的一系列動作不得不引起業界重視。
未來,所有安卓系統的開發工作都将在谷歌内部分支中進行,相關源代碼的變更只有當谷歌發布包含這些變更的新分支時才會對外公開,同步至 AOSP。
這次改動對于那些熱衷于為 AOSP 做出貢獻的外部中小開發者們來説,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們不再能通過 AOSP 來提前了解谷歌開發的新進展。
簡單來説,沒有 GMS 許可的 " 免費玩家 ",參與安卓作業系統開發的難度可能會增加,因為獲取代碼的速度可能會滞後數周乃至數月。
每次大版本更新,這些開發者們就需要抓緊學習,開發的成本和時間均有增加,對開發效率有一定影響。
對廣大普通用户來説,此次變動并不會有可感知的影響,安卓系統大版本的更新速度并不會有大的變化,各家手機廠商作業系統的更新速度也不會受到影響,依然會按照各家自己的節奏來。
對于各路安卓手機廠商們來説,雖然作為 " 付費玩家 ",他們仍然可以通過内部分支獲取源代碼更新,但谷歌的動作不由得讓大家意識到一個問題:AOSP 這事,歸根結底還是掌握在谷歌手上。
改不改、怎麼改、什麼時候改,仍然是谷歌最後拍板。
十餘年來,安卓與 iOS 陣營一直在焦灼競争,安卓廠商在 AOSP 基礎上 " 大展拳腳 ",形成自己的獨家優勢體驗,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 " 依賴 "。
雖然各家都在高舉 " 自研作業系統 " 大旗,但仔細看來,這些自研作業系統更多是停留在 IoT 設備生态層面,在核心作業系統領網域,目前仍然只有鴻蒙 5 實現了從 OS 内核、檔案系統、數據庫、編程語言到 AI、多媒體、圖形、集成開發環境等各方面技術的全棧自研。
可以説,即便當下有商業合作的基礎,但風險依然存在。説得更直白一些,如今仍處于開源狀态的 AOSP,實則已經成為谷歌自家的 " 後花園 "。
有業内人士提到,谷歌将安卓開發完全内部化,必然可以提升其效率、簡化作業系統開發與源代碼發布的流程,同時可以保持通過定期代碼發布來維持開源合規性。
但歸根結底,谷歌這麼做的一條重要考量是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面對當下 AI 手機的大變局,谷歌需要提升自己在移動生态領網域的話語權和競争力。
從公司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谷歌這麼做是有充足理由的,但同樣的,各路終端設備廠商也必須從自身生存發展的角度出發,去重新思考作業系統的底層運作邏輯。
All in Android,絕不該成為唯一玩法。谷歌 AOSP 風波讓廣大廠商及開發者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一點。
結語:作業系統發展走向多元化,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手握王牌
今天,終端作業系統正在經歷一場深度變革,而擁有真正自主可控的作業系統,正愈發成為整個國内科技圈的期待。
在目前的國内生态系統中,顯然鴻蒙已經成為國產作業系統底層突圍的代表,也是中國作業系統發展的一個裏程碑節點,實現了終端作業系統的自主可控,将核心技術攥在了自己手裏。
如今快速成長的鴻蒙生态也成為與蘋果 iOS、谷歌安卓并行的三大移動作業系統生态之一。
未來毫無疑問是 AI 萬物互融互聯的時代,多智能設備之間的高效協同,跨設備的服務流轉、數據流轉都是當下各家科技終端大廠和系統開發者們聚焦的重點方向,而這些都離不開終端作業系統底層的打通。
今天的谷歌看起來只是在全球終端作業系統生态中煽動了一次翅膀,但在未來,這或許會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科技圈的技術風暴,無數廠商可能都将面臨被 " 斷糧 " 的風險。
谷歌 AOSP 風波讓所有人都開始重新審視整個作業系統的生态格局,核心技術自有化愈發成為整個行業關注的焦點。閉源暫且是假,但作業系統自主可控的 " 警鍾 ",是實實在在地被敲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