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我希望東哥赢,但東哥很難赢,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九邊 (ID:ertoumu893),作者:九邊,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某團和某東的事這段時間大家也都知道了,東子高調進軍外賣領網域,後台很多讀者讓我聊聊這個話題。可能大家納悶我為啥不直接叫他們的名字,反而要這麼稱呼,主要是為了防止惡意投訴,閲讀量上來後,他們法務找個标點符号沒用對都能給你把文章下了。
周末找來某團的财報看了下,又聯系了下之前一個項目組的小夥伴,他離職後現在在某團級别也非常高了,而且很樂意幫助澄清一些問題。
文章肯定做不到 100% 準确,只能跟大家説一下我的理解,大家可以在我的基礎上再看看别人的,或者把我的内容輸到 DS 裏看看到底説的對不對,説不定有新收獲。
前幾天發了個帖子:
有小夥伴問,為啥你這麼執着這個社保呢?不知道會拉高社會成本?
我當然知道了,我更知道社保什麼的,最大的受益者恰好是最基層的人,長期看對社會至關重要,最後對所有人,整個社會,包括這些大公司,都是利好。
這一點上東哥看得很遠,很久以前就看懂了這一點,支付了大量的費用(有數據説是 850 億),如今他是占據絕對道德優勢的,論迹不論心,這是他應得的。在此之前,确實很少有企業把社會責任轉變成競争要素。
寫這篇之前,我始終想不明白一個問題:
都在説某團利潤高,使勁壓榨商家和快遞員,那按照經濟學基本規律,别人只要收費比它少一些,賺得也少一些,就可以活下來。那為啥現在的市場這麼抽象,某團自己占了 70%,幾乎一家獨大,為啥就沒人挑戰它。
而且圈裏有個共識,某團沒把那個餓了擠出去,主要是防止反壟斷調查。
仔細研究了下财報,結合其他資料,有點明白了。
這裏就有一個很反常識的事,就是某團外賣的真正護城河,恰好是這東西在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之前根本不賺錢,有了巨大的規模效應後,依舊不咋賺錢。不僅某團不賺錢,其他那幾個都不賺,比如餓了去年還在虧,虧了近一百億。
這個比較反直覺,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平台從商家那裏抽了 20% 到 30% 的傭金,你跟我説他們最後賠了?
主要也是絕大部分單子都是 20 塊左右的,哪怕抽 30%,也就是 6 塊錢,給騎手四五塊,上下遊的外賣站也要分點,平台自己也有運營成本,最後平台在這種小單上可能幾乎賺不到錢。這類單子主要是養活騎手和上下遊配送站。有時候還要補貼騎手,收益是負的。
賺錢主要靠那些低頻少量的大單,比如兩三百的單子,一下子抽五六十,給配送員和配送站分十塊,還能賺四五十。
均攤下來,大單和小單一平均,平台一單可以賺七八毛。形成對比的是,那個餓了送一單要賠兩塊錢。
此外大家可能沒見過那些足球場那麼大的伺服器集群,還有燈火通明的研發中心,這些都是固定開支。事實上某團自己之前也虧了 7 年,直到 2020 年才開始賺錢,2021 年又賠了,前期主要就是在搭建這種基礎設施。
最後的結果就是:只有外賣單量極大的情況下,才能把支撐成本均攤的非常非常低,最後才能有少量盈利。
之前有數據顯示,每增加一千萬單,成本下降 20% 左右,這也是為啥他們補貼使勁往上拉單量。那個餓了正是因為單量和某團差距太大,成本高太多,所以幾乎送一單賠一單。
看出來了吧,這個行業特别擰巴,看着賺錢容易,事實上非常非常難,無形中阻止了攪局者,慢慢變得特别集中,一開始是百團大戰,後來變成二分天下,現在幾乎一家獨大。
如果你是個本地土豪,想搞一個系統跟某團競争,你會發現你燒錢一樣往裏投,你按照某團那樣收費,根本賺不到錢,還得使勁賠錢。
也正是因為誰去搞外賣都賺不到,所以某度、某滴、某音,之前都看上了這塊肥肉,這些富可敵國的公司都投入巨資後铩羽而歸,因為實在是撐不到盈利的那一天。
換個思考方向,如果這玩意賺錢容易,現在就不是一家獨大了,而是群雄并起的狀态。
説到這裏,大家可能納悶,既然外賣不賺錢,那某團靠啥盈利?它是個活雷鋒嗎?
他主要靠規模效應使勁壓低成本,那個餓了單量不如它高,所以成本要比它高一些,現在就處于賠錢狀态。
此外某團的盈利項目并不是外賣,外賣是它的流量入口。去年 2024 年,某團整個公司總共賺了 358 億,其中 158 億是靠外賣賺的(這個數據是各方推測,它沒直接明确公布),能看出來,只占 44%。
那其他大頭在哪賺的呢?
我一度都忘了他那個名字了,它是團購起家的,現在還在賣團購券。也就是他們説的那個 " 到店業務 ",主要是靠這個賺錢。比如大家在他的 App 上買個代金券,或者團購券,去線下店裏消費。這部分利潤可比外賣高多了,動不動 30%~50%,屬于暴利。
大家看出來了吧,每年有 7.7 億人用它的 APP,一年兩百多億單,這麼大的單量,它每年只能從每個人那裏賺 20 塊左右。
但是它把這 7.7 億人中一小部分人引導到了線下,讓他們去團購,去電影院,去住酒店,還有醫美,燙頭,寵物等等,這個利潤率就高了,這部分利潤是某團盈利的大頭。
但是誰能想到,某團在這方面最大的競争對手,竟然是某音。送外賣的和做短視頻的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打起來了。
某團這種模式有點像啥呢,大家小區超市裏有個菜鳥驿站,超市得專門騰出一間屋子來放快遞,還得專門安排一個人在那裏管理這些快遞。這部分業務非常累,事還多,幾乎不賺錢。但是有流量,每天大家到店裏來取快遞,一部分人順便買點菜或者日用品,很多超市對這個業務還挺上頭。
對于某團來説,外賣就是他的菜鳥驿站,其他貨架上的業務就是他的到店業務和團購什麼的。
别人想進來,兩件事就把你給堵死了:
1、前期需要大量的硬體投資和碼農投資;
2、你得不斷貼錢補貼,直到達到它的規模優勢。
第一點還勉強可以實現,只是需要時間。第二點就太難太難了,因為你可以補貼,它也可以,只要你一直達不到它的規模優勢,你就得一直補,直到把血流幹為止。
説到這裏,就有個大問題:
商家苦,因為平台收割的太厲害;
騎手苦,被平台不斷擠壓配送時間,單價還在往下降;
消費者也沒那麼滿意,好多預制菜。
問題出哪了?
多簡單啊,因為只有把平台、商家、騎手都壓一壓,外賣價格就下來了,消費者就願意買了,不然消費者不花錢,誰都賺不到。
本質還是消費力的問題,消費者就那麼些錢,不使勁壓商家外賣員,消費者就不掏錢了。
至于東哥能不能拿下某團,説真的,非常非常難。市場份額和規模效應上不去之前,得一直補貼,一直燒錢,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有個預測説他最多能拿下 10% 的市場份額,可能還是從餓了那裏分的。
此外某團在過去這些年投入巨資搞他們那個智能調度系統 " 超腦 ",前後投了二三十個億,這些都是無形的壁壘。東哥他們想搞起來,起步都得三年起。
所以現在東哥他們明顯重點攻擊一二線城市,再往下,三四線城市利潤低,成本高。其實那些地方是某團最堅定的基本盤,非常難動搖。
但是東哥這次加入明顯是好事,他作為攪局者,最起碼在這麼幾個方向上能有所改善:
1、優化下外賣員的生存狀态,最起碼的,把那三個保險交上;
2、東哥説要搞後廚評級和後廚直播,估計沒人反對吧。
至于很多人指望降低費用,説實話别指望了,現在各方已經壓到極限了。再説了,東子其實沒有低價基因,要是某多多入局還説不定,但是多多的風格更是使勁壓商家。
我覺得後續可能有個趨勢,他們這些類似基建一樣的超級公司,賺點就得了,沒必要追求每年的超大增長。
説這話當然有點站着説話不腰疼,不過我傾向于覺得這是一種趨勢。因為企業不僅僅得考慮盈利,還得考慮社會影響。如果一個公司非常賺錢,但是就是人見人恨,你説你能做得持久嗎?
不如拿出一部分利潤來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短期可能賺得少一些,但可以确保你長期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