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深圳跑出未來獨角獸:融資數億!殺入1000億賽道,歡迎閲讀。
鉛筆道作者 | 直八
近日,深圳殺出一家未來獨角獸:星移聯信,連續完成 Pre-A+ 輪、A 輪融資,總金額數億元。它的主攻賽道是衞星互聯網,產品聚焦于通信載荷系統,即 " 衞星的大腦 "。
截至目前,星移聯信已成功完成五輪融資,資方包括東證創新、元航資本、高脈資本、梅花創投等。
在 SpaceX" 星鏈 " 與銀河航天等巨頭環伺下,這家未來獨角獸将如何撕開市場缺口?随着商業航天升格為國家戰略,這個年增速超 16% 的千億賽道正迎來爆發,而技術卡位戰才剛剛打響。
01
星移聯信于 2021 年 12 月成立,錨定衞星互聯網領網域,提供通信載荷系統產品與完備解決方案。
創立星移聯信前,公司創始人彭媛媛認識到傳統衞星通信面臨諸多難題。
一方面,在應對復雜地理環境與海量通信需求時,傳統衞星通信技術常出現信号不穩定、帶寬不足等狀況,像山區、海洋等區網域通信質量難以保障;另一方面,衞星通信系統建設與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大規模推廣應用。
彭媛媛決心改變這一現狀,深入產業中最關鍵的環節,專做其中最難最核心的綜合數字處理載荷。因為它是低軌組網衞星的數據信息、算力與控制核心,是整個衞星的大腦和控制中樞。
2021 年,公司首要攻克的是通信載荷技術難題。衞星通信載荷作為衞星 " 大腦 ",對技術精度、可靠性要求極高。最終,星移聯信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研發出第一代高性能通信載荷產品。2022 年,星移聯信完成首輪融資,組建起一支實力強勁研發與運營隊伍。
2022 年 11 月,星移聯信自主研發的星載基站,完成國内首個相關标準的數據互通試驗,測試達到理論峰值速率。2023 年,公司得標并交付了中國移動星載基站委托研制項目。
截至目前,星移聯信已研發到第四代星載基站、第二代路由產品。
2023 年,公司完成 Pre-A 輪數千萬元融資,由東證創新領投,元航資本、高脈資本、澳特飛龍跟投。
2024 年 2 月 3 日,星時代 - 19 衞星成功發射,由星移聯信與國星宇航聯合研制。該衞星搭載高分辨率遙感相機、星載基站設備等載荷,不僅用于提供高分辨率光學遙感服務,還驗證了基于 3GPP 5G NTN(R17)标準體制協定的星載基站功能。
02
星移聯信所處行業為衞星互聯網,隸屬通信衞星領網域。
衞星互聯網概念萌芽于 20 世紀末,當時受限于技術水平,僅開展少量試驗性項目,應用場景極為有限。
2014 年以後,衞星互聯網進入寬帶互聯網階段,以高速率、低時延和海量數據為主要特點。
部分發達國家開始規劃并建設衞星互聯網星座,如美國 SpaceX 公司的 " 星鏈 " 計劃。
不過,這一時期面臨着諸多痛點,比如技術标準不統一、建設成本高昂、頻譜資源競争激烈等。
2020 年後,5G、人工智能、高性能材料等新興技術成熟,衞星互聯網迎來崛起契機,全球範圍内掀起建設熱潮。
但當下仍存在較多問題,比如衞星網絡與地面網絡融合困難、數據安全隐患、衞星壽命與可靠性待提升等。
據市場研究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衞星互聯網市場規模約為 80 億美元,預計 2025 - 2032 年将以 16.7% 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
盡管前景廣闊,但受技術門檻高、前期投入大等因素制約,當前市場份額分布較為分散。雖 SpaceX 等企業憑借先發優勢占據一定領先地位,但尚未形成絕對頭部壟斷格局,眾多企業在不同細分領網域各展所長,競争激烈,整體市場供大于求,屬競争紅海。
根據賽迪顧問數據,2023 年國内衞星通信終端市場 CR5 達 82%,其中海格通信(32%)、信維通信(18%)、中電科系(25%)占據主導,星移聯信等初創企業份額不足 5%。
不過,在偏遠地區通信、應急通信、物聯網等特定應用場景,仍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在競争對手方面,SpaceX 作為全球衞星互聯網領網域佼佼者,憑借 " 星鏈 " 計劃構建起龐大衞星網絡,市場份額上優勢顯著;國内的銀河航天,專注 5G 衞星通信,在低軌寬帶衞星通信技術研發與星座部署上進展迅速,其核心優勢在于高效的衞星制造與發射能力。
圖注:星移聯信的主要競對公司
圖注:產品終端的價格與場景
與競品相比,星移聯信的差異化在于:聚焦通信載荷技術。
作為 " 新增長引擎 ",商業航天 2024 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 年作為 " 戰略性新興產業 ",将深入推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