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接廣告賺錢卻充滿尴尬,離開張小花的邵雨軒,又犯了大忌,歡迎閲讀。
以前總有網友説瘋產姐妹拍攝的内容很尴尬,其實,這個觀點并不是很贊同。
至少,在鏡頭中,邵雨軒無論是真實的反應,還是刻意表演出的神情都很流暢且自然。
再配上張小花的笑聲,像極了閨蜜犯傻在一旁看笑話的感覺,既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又增添了喜劇效果。
總得來説,瘋產姐妹的視頻:看得下去,笑得出來。
但,自從瘋產姐妹解散,張小花神隐,邵雨軒獨自做賬号以來,一切都變味了。
如今,單打獨鬥的邵雨軒,粉絲近五百萬了,也接廣告了,還被明星邀請做節目了,仿佛一切都回歸到了沒解散時的狀态。
可不知為何,她的視頻就是不搞笑了,甚至可以用尴尬來形容。
首先,是廣告。
以前,廣告會穿插在閨蜜倆的打打鬧鬧中,劇情連貫通順且笑點足。
如今,視頻冗雜重點不明确,一個身體乳的廣告,又是加入校園元素,又是加入打工經歷,不夠明朗與搞笑且表演生硬。
其次,是見明星。
以前,與張小花在一起時多次被明星邀請觀影,同時為電影做宣傳,這對邵雨軒來説已并不陌生,在張小花的陪伴下嘻嘻哈哈中就把任務圓滿完成了。
如今,邵雨軒肉眼可見的緊張,劇本無比生硬,視頻實打實的尴尬。
比如,見艾倫時,刻意營造出的陌生與尴尬感,不僅沒有笑點還特别幹巴。
還有,見《消失的她》劇組時,認真吹捧的彩虹屁略顯俗套,對明星的提問與對電影的觀後感沒有一絲包袱,緊張到嘴瓢的狀态大大降低視頻效果。
總而言之,邵雨軒的視頻只剩下一種強撐着的尴尬。
那麼,同樣是邵雨軒這個人,同樣是打廣告、見明星,為什麼做出來的效果會與以前相差這麼多呢?
翻看她的視頻,離不開這三點原因。
第一,缺少潤滑劑。
瘋產姐妹時期,張小花雖然不出鏡,但她每次恰到好處的笑聲就是視頻最好的潤滑劑,讓邵雨軒誇張外放的表演變得合理有趣。
這笑聲有時候是嘲笑,有時候是冷笑,有時候是開心大笑,每一次都會跟着邵雨軒的反應給出不同的笑。
她們的配合就像是看一場電影,出鏡的邵雨軒是畫面,那麼鏡頭外的張小花就是音效,當畫面離開了音效,也就失去了靈魂。
設想一下,如果看槍戰片,子彈出膛時若不配上音效,還會覺得刺激嗎?
如果看恐怖片,劇情關鍵處若沒有音效,還會感到害怕與緊張嗎?
邵雨軒表演的固然好,但沒有張小花的 " 音效 ",呈現出的效果就像關掉聲音的電影,味道少了一半。
張小花在時,邵雨軒的尴尬透露着幽默,張小花不在時,邵雨軒的尴尬就只剩下尴尬。
當然,除了離開張小花這個 " 潤滑劑 " 外,邵雨軒本人又犯了大忌。
第二,自身的矛盾。
邵雨軒看似活潑開朗豁得出去,實際上内心很是矛盾,而矛盾與内耗是成功路上最大的敵人。
在做瘋產姐妹這個賬号之前,邵雨軒還只是婚禮督導,張小花是婚禮攝像,兩個人一拍即合拍攝諸多視頻,從閨蜜投喂到閨蜜護食再到慢慢解鎖更多生活趣事,粉絲也慢慢積累了起來。
起初,看着粉絲的飛快增長,閨蜜倆是開心的,但随着粉絲的爆發式增長且一發不可收拾時壓力也就來了。
這其中有被關注的壓力、成名後的壓力以及創作上的壓力,直到最後兩人不願再被壓力所掌控而選擇解散。
解散雖可惜,但完全可以理解。
因為,作為一個沒有體面學歷與工作,沒有任何一技之長的普通人,突然靠着自己在鏡頭前的 " 裝瘋賣傻 " 獲得大量關注,短短時間内達到了人生頂峰,來不及思考,來不及沉澱,來不及反應,放在誰身上都會感到害怕。
尤其是接觸更多優秀的達人,更多優秀的内容,見過更多比自己完美的網紅後,内心是極度恐懼與不安的,就像沒有根的樹,找不到能夠支撐自己繼續走下去的依靠。
普通人快速到達頂峰,是老天爺賞飯吃,但前提是你能否捧得起這個碗。
顯然,張小花與邵雨軒沒有捧住。
心中沒底,鏡頭中表現出的自信都不過是在強撐,所以,集體陷入内耗的瘋產姐妹解散了。
只是,不能理解的是,邵雨軒剛從内耗中走出,又掉入另一個内耗中。
嘴上説着想過自己的生活,與張小花分開并不是因為利益,但身體卻非常誠實地繼續做賬号,反而張小花一直神隐不願再露面。
這樣一來,邵雨軒就顯得很矛盾,更矛盾的是,她的興趣愛好并不是做視頻,而是當模特。
但是,嘴上説着想做模特,身體卻不想付出行動,連自己的舒适圈都不願意離開,而是希望模特事業找到自己身上。
一邊要自由,一邊又單幹,一邊要當模特,一邊又不行動,漸漸地,邵雨軒這個人設也就變得模糊起來,從原來搞笑貝勒爺,變成了矛盾集合體。
陷入内耗,又自身矛盾,都映照出邵雨軒的尴尬。
一面是人設上的尴尬,一面是處境上的尴尬,致使她既沒有自由的靈魂,又不像認真搞賬号的達人。
所以,才有了更加尴尬的内容。
第三,内容的潦草。
翻看邵雨軒的賬号,只有一個字:亂。
首先是人設不清,其次是賬号定位不清,既有搞笑内容,又有時尚内容,還有生活瑣事,沒有在某一個領網域做到深耕。
而做賬号最大的禁忌就是左一榔頭,右一錘子,顯得内容很是潦草沒有重點。
當然,賬号定位的不清,内容的潦草都是離不開邵雨軒的矛盾心理。
與張小花解散後,她希望自己能慢下來享受生活,于是選擇在成都開啓自己的生活日常記錄。
做了一段時間後,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又開始走以前的搞笑路子接廣告。
但搞笑路線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模特事業才是,于是又開始琢磨走秀。
想要擺脱過往做最真實的自己,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卻又不得不為兩鬥米折腰,既做不到完全自由,又做不到完全折腰,很是擰巴。
在如此擰巴的狀态下,做出的内容也沒有看點,這也是為什麼總有網友吐槽她離開張小花之後沒有了靈魂的原因。
以前是純純的損友互坑,如今表演成分更多。
真誠才是必殺技,唯有真誠才能打動觀眾,硬着頭皮表演出來的内容永遠不會得到青睐。
對于自己内容上的尴尬,邵雨軒也很清楚,面對網友們的吐槽,她是心痛的。
因為離開了 " 貝勒爺 " 的這張面具後,她所有呈現出的一切都是不加修飾的真實自己,那些吐槽言論就像一個個拳頭結結實實地打到自己的臉上,而不是那張面具上。
那麼,離開張小花的邵雨軒該如何擺脱尴尬?
自然是停止内耗,拒絕矛盾,同時調整與提升自己,想要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就不要硬着頭皮尬演,既然選擇尬演,就少一些追求自由的不必要展現。
純粹,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