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二次元音頻“水月雨”出了台手機:音質感人,手感反人類,歡迎閲讀。
文 | 雷科技 leiteh
如何用兩個字來形容今年上半年的手機市場?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AI」。确實,AIGC 的出現讓手機品牌充實了發展方向,幾乎所有手機品牌都在想辦法将 AI 技術融入到自己的產品當中。
但問我的話,我的答案是「沒勁」。
就像同事在 LG Wing 的評測中提到的那樣,「這堆東西到底哪裏有不同了,不全都一個樣?就像是從同一個模具裏刻出來的。記得以前,每次新手機發布,起碼大夥還能整一整活。現在呢?全都是大螢幕、多攝像頭,連顏色都差不多,這幾台甚至就是一模一樣的。
這種「沒勁」在多台手機放在一起時更加明顯:或直或彎的螢幕,配上凸起如奧利奧的後置攝像頭模組,再加上打着各自标志的白邊相機水印,構成了我對當前旗艦手機的第一印象。當然了,這裏不包括 iPhone,因為 iPhone 的「沒勁」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才出現問題,而是一個「銷量主導」的根源性問題。
圖片來源:雷科技
正因手機「過于沒勁」,以至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用的都是 Xperia 1V、Nothing Phone 2 這兩台「相對有意思」的手機。只不過從 Xperia 和 Nothing 的市場表現來看,這僅存的兩台「有意思」的手機似乎也要走到了盡頭。此時,小雷本想着帶着這種失望以「不買立減 100%」的優惠度過 618,不過就在 618 結束的最後一小時,我找到了一台「有意思」的手機。
隆重介紹,由音頻品牌推出的首款「移動互聯網播放器」——水月雨 MIAD 01。
為小眾用户推出的中端機
有關注音頻領網域的朋友可能對水月雨這個牌子比較熟悉,這是一家位于成都的音頻品牌,過去推出了多款頗受好評的耳機和播放器,同時也是國内較早與「二次元」文化綁定的音頻企業,走在了二次元經濟的前列。
至于 MIAD 01,則是該品牌推出的第一款「5G 移動 Hi-Fi 終端」。雖然名字聽起來很長,但實際上復雜的只不過是 MIAD 01 的「產品理念」——MIAD 01 其實就是一個内置了「小尾巴」解碼器的 5G Android 手機。
不過水月雨也承認,推出這款手機的目的并不是想打造傳統意義上的「旗艦手機」,只不過是考慮到現在流媒體服務的串流音質已經非常不錯,而且當前市面上還提供耳機接口的手機幾乎絕迹,想用 MIAD 01 豐富一下音頻愛好者的選擇而已。在這樣的產品理念下,MIAD 01 幾乎所有音頻之外的硬體配置,都透露着「實用主義」這四個字:
MIAD 01 采用了聯發科天玑 7050 八核處理器,搭配 12G LPDDR4X 内存和 256GB UFS3.1 閃存。我知道,和擁有骁龍暢聽技術的高通處理器相比,聯發科在音頻方面的表現确實不太出色,但對于擁有雙獨立解碼芯片和雙耳機接口的 MIAD 01 來説這都不是問題。256GB 的存儲空間确實也不大,但就像任何一台合格的便攜式 Hi-Fi 播放器一樣,MIAD 01 支持最大 2TB 的 microSD 擴容,讓存儲空間不會成為 MIAD 01 的短板。
此外,MIAD 01 還用上了 6.7 英寸 2460 × 1080P 120Hz AMOLED 雙曲面螢幕,雖然説螢幕不支持 HDR(Netflix),但考慮到 Android 下的非全局 HDR 在混合顯示時會出現色彩壓縮的問題,MIAD 01 的螢幕顯示效果其實也還不錯。電池方面,MIAD 01 采用了 5000mAh 電池,但不支持無線充電,其 USB 3.0 數據接口最高也只能提供 PD 33W 的充電功率,和當前的主流旗艦終端手機沒法比。
相機方面,MIAD 01 的配置更是「得過且過」:後置采用 64MP 主攝像頭和 8MP 超廣角攝像頭的雙攝配置,最終畫質和高端旗艦行車記錄儀的照片不相上下,是極少數同時擁有顆粒感和塗抹感的手機。
但話又説回來,盡管我對 MIAD 01 相機評價不高,但這個攝像頭用來掃碼還是可以的,暗光的地下停車場裏掃繳費二維碼的速度也比沒信号的 iPhone 14 Pro 要快,算是滿足了當年微博和酷安網友們「能掃碼就行」的要求。
手感堪稱「人體工學災難」
如果説 MIAD 01 的硬體配置還算是「中等偏差」,那 MIAD 01 設計和手感在我和同事看來算得上是「人體工學災難」,是「反」人體工學的代表作。為什麼這麼説?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為了控制手機的重量和成本,MIAD 01 采用了聚碳酸酯外殼,大弧度的雙曲面螢幕與機身(MIAD 01 不存在中框這一概念)銜接也非常流暢,正面線條相當和諧,「看起來」手感也非常出色,有當年 Lumia 800/900 的遺風。
從頂部看,手機呈現出一個完美的「膠囊形」(弓形矩形)的樣子,3.5mm 耳機接口和 4.4mm 平衡接口分别位于手機的左上角和右上角。雖然 4.4mm 接口沒能像 3.5mm 接口那樣居中放置,不過這些小細節也無法對除了強迫症和設計師之外的人造成實質性傷害,大家吐槽一句就算了。
但翻到 MIAD 01 的背面,問題就嚴峻起來了:MIAD 01 的造型就像把一台 Lumia 800 的背面用銑床切掉一塊一樣,硬生生在 MIAD 01 背後銑出另一個平面。
你要説設計師不走心吧,這個額外的平面與手機鏡頭的位置還做了圓潤的弧形過渡,表面也做了防滑紋理設計;但你要説設計師走心吧,這個憑空出現的平面除了剛剛提到的那一道過渡之外,和手機的任何一個面都沒有做任何的過渡,讓手機背面兩條「肋」直接抵在用户掌心。
但這還不是全部:這個新開出來的平面與手機底面相互垂直,同時還聯合了來自手機側面的尖鋭切角,讓手機有了兩個可以「直戳」用户掌心的尖角。而這也是我願意用「反」人體工學設計來形容 MIAD 01 的原因——這可能是市面上唯一一台「螢幕朝掌心」,反着拿比正着拿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手機。
當然了,作為玩過一段時間便攜 Hi-Fi 的「小法師」,我也不難腦補出 MIAD 01 的設計靈感,背後這個平面可以給 Hi-Fi 玩家們方便地「玩捆綁」,捆上自己的外置解碼放大器。但問題在于,水月雨推出 MIAD 01 的目的就是利用移動網絡技術簡化便攜 Hi-Fi 的流程,如果用户到最後還是要在手機上「玩捆綁」,那專門加入的兩顆 43131 和兩個耳機接口又有什麼意義呢?
順帶一提,4.4mm 耳機接口旁邊的小孔是 MIAD 01 的光線傳感器,這也導致 MIAD 01 的自動亮度調節在大多數情況下主打的都是一個「不受控」,小雷建議直接關掉自動亮度。
出色的音質、方便的體驗
不過話又説回來,我們選水月雨 MIAD 01,看中的自然不是它的「外在」部分,而是它的「内在」:MIAD 01 采用了雙 CS43131 解碼芯片的配置,這款芯片常用于 300-500 元價位段的「小尾巴」,或者説「外置解碼器」。
其實説白了,MIAD 01 這套音頻配置其實就約等于是在手機裏内置了一個水月雨「DAWN 曉」。不過在電路設計上,MIAD 01 還是有一些小心思:MIAD 01 采用獨立的 6 層沉金設計的電磁屏蔽隔離音頻電路模塊,并由獨立的 LDO 供電,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消除手機内部復雜電磁信号對音頻信号帶來的幹擾。
圖片來源:水月雨
之前我已經多次提到 MIAD 01 提供 3.5mm 與 4.4mm 平衡端口兩種耳機接口,根據小雷的測試,3.5mm 接口的低電平雜音非常明顯,和手機的自動亮度一樣屬于用「不建議使用」的水平。同樣拉胯的還有 MIAD 01 的揚聲器表現,爆音效果清晰可辨,離「全損音質」之差一點點距離。只不過考慮到會買這款手機的朋友大多都不會使用手機揚聲器聽歌,且普遍有 4.4mm 的耳機或耳機線,所以這些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小問題。
至于這個 4.4mm 平衡口,根據水月雨的介紹,輸出達到 4Vrms、動态範圍達 132dB、信噪比也能來到 117dB,放在手機這個品類中屬于「嘎嘎亂殺」的水平。此外,考慮到 Android 系統默認會用 SRC 将音頻采樣率壓成 48KHz 再喂給 DAC,水月雨會将音頻信号繞過 SRC,這也是 MIAD 01 能播放更高采樣率音頻的原因。
因小雷平時用耳機比較多,為了搭配 MIAD 01,小雷找來了一條飛傲 JH5 和 LS4.4A 的組合,并在默認設定下完成主觀音頻測試。
解碼和數模轉換方面,MIAD 01 也能夠準确地再現原始音頻信号,頻響曲線平滑,沒有明顯的失真或音染。聲音通透自然、細節清晰呈現,分離感明确不粘連。
得益于 4.4 平衡口的加入,MIAD 01 聲底幹淨、輸出音頻時背景噪聲和電流聲極低,信号純淨度得以保證。盡管 MIAD 01 并沒有放大器,但其在各頻段都有足夠的能量輸出,可以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細節,高低頻率兩端的動态範圍表現也不錯,在大音量變化時仍能保持聲音的清晰度和細節。
MIAD 01 還有兩個我認為非常貼心的小細節:首先,系統貼心地加入了百級音量調節,可以對耳機輸出的音量進行更精确的控制,不至于像其他手機那樣「多一格嫌吵、少一格聽不到」。另外,MIAD 在播放音頻時,狀态欄左上角原本顯示時間的地方會改為顯示當前的音頻采樣率,「腦放」玩家想必非常喜歡。
那麼「這麼好」的手機,為什麼沒人買呢?是水月雨系統優化太爛?還是 Hi-Fi 手機整個類目都已經過時了?
Hi-Fi 手機的時代結束了
就小雷的體驗來説,水月雨的系統本地化确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小雷建議水月雨從「把預裝軟體的圖示覆蓋完」開始做起。但除了水月雨,vivo 等品牌也曾推出過搭載 DAC 的旗艦 Hi-Fi 手機,vivo 的手機總不能説「本地化」有問題吧?
換句話説,Hi-Fi 手機沒人買,其實和 Hi-Fi 手機沒多大關系。用行業黑話來説,Hi-Fi 手機的沉寂,是「結構化失寵」導致的必然結果。
在過去的幾年裏,智能手機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者對手機的需求已經從音質轉移到了其他方面,比如攝像頭、螢幕刷新率、處理器性能以及電池續航。Hi-Fi 手機雖然在音質上表現出色,但在其他方面往往無法與主流旗艦手機競争。随着無線耳機和流媒體音樂服務的普及,高音質音頻的需求已經被便捷性和多功能性所取代。
此外,消費者的聽音習慣也發生了變化。大多數用户現在更傾向于使用無線耳機和便攜式藍牙音箱,而不是有線耳機和高端便攜音頻設備。這意味着,即使 Hi-Fi 手機在音質上有明顯的優勢,用户也難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再加上現在的流媒體音樂服務多采用有損壓縮格式,高音質的需求進一步被削弱。
再者,Hi-Fi 手機的市場定位也比較尴尬。對于專業音樂發燒友來説,便攜 Hi-Fi 播放器和高端耳機仍然是首選,他們不太可能選擇一部手機來替代專業設備。而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説,Hi-Fi 手機的價格往往過高,而音質提升并不足以成為購買的主要驅動力。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Hi-Fi 手機的生產成本較高,但市場需求卻有限。手機廠商更願意将資源投入到更有市場潛力的產品線中,比如拍照功能強大的旗艦機型或是性價比高的中端機型。而對于音頻技術的研發投入,更多的則體現在藍牙耳機和音箱等周邊設備上,而不是在手機本身。
因此,Hi-Fi 手機的衰落并不是因為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市場環境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結果。Hi-Fi 手機的時代已經結束,這不僅是產品生命周期的必然,也是行業發展方向的選擇。未來的手機市場,可能會繼續在多功能性和智能化上發力,而不是回歸到音質這一單一維度上。
當然,市場永遠是變化的。如果未來有一天,音質再次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或許 Hi-Fi 手機會有重新崛起的機會。但就目前來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手機廠商們或許更願意研究如何在攝像頭上加更多的攝像頭,或者在螢幕上凹出更多的曲面,而不是在一個越來越少人關心的音質上浪費時間和金錢。畢竟 Hi-Fi 手機的輝煌時代已成過去,現在是「AI」和「多攝」的天下。
至于音質和耳機孔?誰還關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