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汽車自動駕駛產品技術負責人劉方離職創業,布局具身智能,歡迎閲讀。
文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勳
36 氪獨家獲悉,原小米汽車自動駕駛產品技術負責人劉方已經離職,并于今年 9 月創立新公司——北京阿米奧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阿米奧機器人 ")。但目前具體技術路徑和創業規劃尚未對外披露。
據了解,劉方在離職前擔任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產品技術負責人和量產負責人,歷經了小米自動駕駛團隊籌建、技術研發和量產落地的全過程。
更早之前,劉方曾在谷歌中國搜索業務部門履職,之後進入小米,是小米最早期的一批員工,擔任過小米 MIUI 生活黃頁業務負責人。
小米汽車一直高度重視自動駕駛能力的打造,用雷軍的話説 " 在這一領網域投入了巨大的資源 "。2022 年 8 月時,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小米自動駕駛要 " 全棧自研 ",已組建 500 人規模的團隊,目标是 2024 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智能駕駛和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技術原理中有很多共通之處:都是基于對環境的感知和互動,對外界信息進行計算後,指導機器進行運動的過程。按照馬斯克的説法,特斯拉汽車就是裝了輪子的機器人。
因此,從智能駕駛切入到具身智能領網域的玩家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已有的 know-how 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復用。一位投資人告訴 36 氪,這和做過搜索的創業者做大模型創業有優勢是一樣的道理。
最近一年多來,國内具身智能的創業熱潮下,智駕背景從業者創業布局具身智能的不在少數,已成為行業内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如文遠知行首席運營官張力成為了機器人公司逐際動力的聯合創始人;曾在 Waymo 和 Momenta 任職的高繼揚創立了具身智能公司星海圖;前華為車 BU 自動駕駛系統 CTO 陳亦倫也投身具身智能,于今年 7 月創立了它石智航。
不過,到產業落地層面,具身機器人要比自動駕駛復雜很多。以感知功能為例,自動駕駛的感知主要用做車、自行車行人的檢測,但是機器人要進入到更開放的生活場景、商業場景。
當前,具身智能賽道競争愈發激烈,行業的門檻、壁壘已經提高了不少,對于以阿米奧機器人為代表的後成立的創業公司來説,創業的機會視窗正在變小。如何能從激烈競争中脱穎而出,是其面臨的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