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保證金業務混亂,這家香港券商遭罰,罰單揭開背後亂象,歡迎閲讀。
财聯社 4 月 3 日訊(記者 趙昕睿)近日,名匯證券因證券保證金融資業務的内部監控漏洞,被香港證監會予以譴責并被處以 500 萬元罰款。其相關負責人牌照也被暫時吊銷 7 個月,由 2025 年 3 月 21 日起至 2025 年 10 月 20 日為止。這一處罰背後,是多年來業務違規的積弊。
具體而言,名匯證券在以下四點有缺失:
一是未設定觸發水平以停止帳户結餘不足的保證金客户進一步購買證券;
二是未有效地管理追繳保證金通知及/或對保證金客户進行強行變現,以及将偏離其保證金借貸和追繳保證金通知政策的解釋記錄在案;
三是未妥善地管理其保證金客户的信貸限額;
四是未盡快收取客户到期應付的保證金。
監管認為,上述違規情形歸因于柯港澤在相關期間内沒有履行其作為名匯證券負責人員及高級管理層成員的職責。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在罰單中披露,原拟對名匯證券施加 650 萬元罰款,最終被處以 500 萬元罰款的監管考量因素,以及處罰事件背景、公司業務疏漏、相關人員存在哪些履職不足等細節,都值得深入探究。
罰單違規事由可追溯至 2015 年業務違規
經調查顯示,在 2020 年 5 月 1 日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間(有關期間),名匯證券在有關證券保證金融資的風險管理監控措施和做法存在不足,導致公司與相關負責人雙雙受罰。
回溯歷史,名匯證券的問題早在 2015 年便已初現端倪。屆時,監管對其業務活動進行檢視時,已列舉公司在内部監控方面存在的多項不足,包括公司未實施審慎的保證金借貸政策和風險管理監控措施,以及未盡快收取追收的保證金等問題。2015 年 2 月,監管部門向名匯證券發出致管理層函件,點明這些問題,然而這卻只是 " 暴風雨 " 的前奏。
2019 年 6 月,名匯證券因作為保證金抵押品的主要證券價格暴跌,财務狀況亮起 " 紅燈 "。面對監管的關注,公司承諾處理相關問題,并盡快向其客户收取所有未清償的追收保證金。
但在 2021 年 9 月監管部門再次檢視時,發現 2015 年相關内部監控不足之處的問題依舊存在。2022 年 1 月,監管部門第二次發出致管理層函件,要求公司采取補救行動,并表示會展開調查,公司及相關人員是否遵守相關監管規定。
上述問題的發現也源于香港證監會對公司 16 名保證金客户進行的抽樣分析。其中,7 名客户雖有未清償的保證金短欠,但仍獲準進一步購買證券,其中三名客户即使已收到追收保證金函件,仍被允許這樣做。其次,6 名客户雖有未清償的保證金短欠,但仍獲準從其賬户提取證券,其中 4 名客户曾收到名匯證券的追收保證金函件。這些客户均存在長期未清償保證金,且過往清繳追收保證金方面記錄也不佳。
名匯證券多個環節違反相關規定
深入剖析名匯證券的違規行為,公司不僅在風險防控的關鍵環節存在不足,對保證金客户的信貸限額把控也較為松懈,收取客户到期應付的保證金更是 " 一拖再拖 "。
在保證金借貸政策上,名匯證券直至 2022 年 11 月才進行修訂,禁止被追繳保證金的客户進一步購買證券。在作出相關修訂前,公司在 7 名客户有未清繳的追收保證金情形下,仍接受其購買證券的指示,卻未評估客户支付能力,導致客户信貸風險增加。這一行為如同埋下一顆 " 定時炸彈 ",一旦市場波動,極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在保證金追繳與變現管理環節,名匯證券應謹慎地對追收保證金通知及 / 或強制變現給予豁免,并應審慎地評估和記錄偏離政策的事項,同時就此獲得高級管理層的批準。但公司未嚴格執行規定,在相關事宜上采取寬免策略,也未及時采取強制變現措施。
信貸限額也存在亂象。上述提到的 7 名保證金客户在被批準提高信貸限額的前一日,還存在未清償情形,但公司與相關負責人仍授出有關批準。同時,公司與負責人評估客户證券抵押品價值時,對客户背景及财務狀況未做到全面評估。
監管披露,上述提到的客户中,未清償的保證金短欠時長在 429 天至 3135 天不等,在此期間,公司與相關人員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流程,收取客户到期應付的保證金。
客户按約定支付保證金是基本義務,未及時收取保證金,不僅會影響券商的資金流動性,增加資金成本,還可能導致客户拖延支付,破壞市場信用環境。
原本拟對公司施加 650 萬元的罰款,最終處罰出何考量?
結合上述情形,公司在相關期間内沒有對其證券保證金融資活動實施足夠的風險管理監控措施,面對監管對以往違規情形作出的多次提醒也未正視,徹底規避相關問題的再次發生。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證監會原本打算對名匯證券處以 650 萬元罰款,最終卻 " 手下留情 "。結合來看,名匯證券的财務狀況以及 2025 年 1 月提交的停業通知,是重要考量因素,此外,公司和柯港澤此前并無遭受證監會紀律處分的記錄。但這并不意味着違規行為将被輕易原諒。
香港證監會表示,這種行為可能使公司面臨因客户違約或市場情況改變而遭受損失的風險。若公司的流動資金無法維持,客户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而柯港澤作為關鍵決策成員,對這 4 項違規行為難辭其咎,其未履行好相關職責,且并未實施和執行審慎的政策及嚴謹的監控措施。
在資本市場中,保證金機制猶如一把 " 雙刃劍 ",既能為客户拓展投資空間,增加潛在收益,也暗藏風險。保證金管理的嚴格執行,不僅關系到券商的資金安全,更是投資者衡量風險與收益的重要指标。香港證監會此次開出罰單,意在向整個行業傳遞該行為會產生的後果,警示市場從事證券保證金業務需築牢内部監控防線,任何違規行為都将受到嚴厲懲處。
(财聯社記者 趙昕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