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英特爾的“Mac mini”,沒了!,歡迎閲讀。
説到 NUC,不了解它的人覺得它就是一款性價比不高而且還要另外添加内存硬碟的雞肋迷你主機;全新購買并用過它的人,會覺得它小巧好用,即便有點小貴;一些折騰過它的人,想必會對它突然在 2023 年 7 月 11 日被宣告放棄,發出一絲嘆婉吧。
大約 10 年前,随着固态硬碟、低功耗 CPU、WiFi 芯片的成熟,出于簡潔桌面辦公的理念,初代 NUC 深黑峽谷(Deep Canyon)出現在了大眾的面前。其搭載了當時定位非常入門的賽揚 847 處理器。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雙核雙線程 +1.1GHz 主頻的 NUC,只能上網辦公,買的人是妥妥的大冤種。但在當時那個小主機還未流行,輕薄筆記本外接擴展性能較差的年代,身材小巧、接口相對豐富一丢丢的 NUC 的出現無疑給了電腦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初代 NUC Deep Canyon,圖源:知乎 @Qsy)
誰又能想到,初代產品看似沒什麼大作為,第二代一經推出就直接讓 NUC 的發展上了高速公路。第二代 NUC 直接推出了三款(冰雪峽谷、箱形峽谷和野馬峽谷),以針對不同的使用需求。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首次配備了雷電接口的箱形峽谷(Box Canyo,型号:DC3217BY)。雷電接口在當時是一個非常超前的技術,吸引了不少熱愛折騰的機友的好奇目光。也正因為箱形峽谷搭載了和當代蘋果筆記本一樣的 i3-3217U 處理器(之後的好幾代產品也一樣對标),NUC 與黑蘋果正式結緣。比起昂貴且擴展性能受到限制(内存硬碟直接焊在主機板上)的 Mac mini,NUC 的香氣已經蔓延開來了。雷電接口 + 黑蘋果,成為了大家熱衷購買 NUC 的堅定理由。
(圖源:泡泡網)
時間加速來到第 8 代 NUC 時期,Intel 與世敵 AMD 強強聯手,結合各自所長,推出當時綜合實力最強勁的 mini PC ——冥王峽谷(Hades Canyon)。其頂配版本搭載了擁有 i7 CPU 性能,比肩 GTX1060 3G 顯卡實力的 i7-8809G 處理器,轟動一時。同時,雙網口的引入,又給了 NUC 兩個新的身份——軟路由和 NAS。NUC 的可玩性與實用性進一步得到提升。
(NUC8 冥王峽谷,圖源:知乎 @Qsy)
有了性能強勁的冥王峽谷開頭,NUC 打算把產品發展方向再擴大,想給開始萌芽的 ITX 市場制造些衝擊。從 NUC9 開始直接抛棄過往的體積優勢,為接入獨顯騰出空間,使自己成為一台的類 ITX 主機。到如今的 NUC13,體積優勢已經完全不明顯了,價格也開始超過 Mac Studio。
(NUC9 幽靈峽谷,圖源:京東截圖)
(NUC13 猛禽峽谷,圖源:京東截圖)
逐漸膨脹的 NUC 甚至連筆記本市場的蛋糕也想分一部分。殊不知自己先前建立的優勢正在被對手慢慢地侵蝕。
(圖源:京東截圖)
蘋果這家野心極大的公司從來不想受制于人。雖然其對待黑蘋果好像不太理會的樣子,但心底裏一直厭惡着這種騷操作,就等你黑蘋果用習慣了,終有一天會投入白蘋果的懷抱。随着蘋果自研芯片不斷進步并趨于穩定,蘋果系統終将只能與蘋果產品綁定。過後再也不能夠吃黑蘋果的紅利,人們對 NUC 熱情自然而然地逐漸減弱。
(圖源:蘋果)
徹底擊垮 NUC 的其實是一眾聯合 AMD 的小廠迷你電腦品牌。他們憑借 AMD 近期低功耗 CPU 出色的性能表現結合自身價格優勢,實現全方位碾壓 NUC。而且,用迷你主機的用户可不像筆記本用户一樣追求什麼省電,性能強、温度控制到位、價格低,就是好東西。零刻,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成為了如今迷你主機的風向标品牌。近期異軍突起的銘凡,其性價比更是令人十分驚豔。
目前對 NUC 形成最強打擊的主要代表是搭載 AMD 鋭龍 9 7940HS 的小品牌迷你主機。以銘凡 UM790 Pro 為例,3000 元左右的準系統到手價真的有些無解。即使是搭配上 32G 内存和 1T 固态,它的價格也僅需 4000 元出頭。
要知道,這顆 7940HS 放在筆記本上可是要賣 6000 元起步的。
而現在,NUC 同價位只能買到 CPU 性能弱不少的競技場峽谷。其核顯性能更是完全被比肩 GTX1050 獨顯性能的 7940HS 吊打,實在是令人唏噓。
(7940HS VS 1340P CPU 性能對比,圖源:cpu-monkey)
(7940HS VS 1340P 核顯性能對比,圖源:cpu-monkey)
但是,Intel 放棄 NUC 業務不代表它徹底放棄迷你主機。小米前段時間推出的迷你主機,其實就是華爾街峽谷的重新貼牌產品。今後,NUC 将會以迷你主機代工廠的形式繼續存在,但印着 NUC logo 的迷你主機,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圖源:微博)
NUC 的誕生與消失,其實還是與自身的 CPU 技術優劣相挂鈎。初代 NUC 之所以采用性能較弱的賽揚(32nm 制程),主要還是受到了機身太小、散熱不佳的限制。之後的第二代 NUC 能夠放出性能較好的 i3 和 i5,也是憑借當時最先進的 22nm 制程将 CPU 功耗控制到位的結果。在那段 Intel CPU 成熟穩重,AMD 自我掙扎(CPU 能效過低),蘋果又依賴 Intel 的時期,NUC 基本上是毫無對手。
(圖源:Intel)
在第 8 代酷睿到第 11 酷睿這段時間裏,Intel 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技術性瓶頸—— 14nm 制程工藝一直只能不斷改良卻無法突破到更先進的 10nm。這時,AMD 聯合台積電開始彎道超車,蘋果逐步對這未嘗合作夥伴失去耐心并着手自研 CPU。等到自家 12 代酷睿面世時,蘋果已經做出了 M1 芯片,AMD 也完成了進化。不僅如此,12、13 代的旗艦 CPU 功耗發熱略顯誇張,導致 NUC12 和 13 只能通過瘋狂增大整機體積去提升散熱性能。相對的,AMD 和蘋果憑借全新的架構設計和更先進的制程工藝,做到了 Intel CPU 所不能做到的功耗低、性能強的表現。蘋果、AMD 兩家的迷你主機能夠比同性能的 Intel NUC 做得更小就不足為奇了。
(圖源:網絡)
Inte NUC 為小巧而誕生,卻因不能小巧而亡。優勝劣汰的法則令人感到難過的同時,也促進着競争者之間的進步,無不又令人倍感振奮。同樣的劇本,已經在柯達、諾基亞等一眾科技廠商上演過了,作為半導體業界大頭的 Intel 自然不能放松自己。感謝 Intel NUC 這 10 年來給我們帶來的各種驚喜,希望 Intel 就 NUC 的退位,能夠重視起自身的技術進步,也希望 NUC 能以它另一種方式更好地活在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