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四個方法提升高管團隊,拯救組織無力,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Author 苗兆光
作者 | 苗兆光,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副總裁 ,首席組織與文化專家
來源 |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管理智慧 AI+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保障高管團隊有效運行,首要的是治理機制。高管治理機制的根本目标,是通過制度的安排,既保持企業價值系統的存續,又防止組織失去成長的狀态、走向無能。
高管團隊是每一個企業的核心資源,既然是核心資源,對企業來講,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企業沒有辦法脱離現在的隊伍而談幹部管理。所以,你必須立足于現在,立足于你手中的牌,思考如何打好它,如何充分地把手中的資源開發出來,牽引出一個合格的高管團隊。
我們講過,高管團隊有效運行需要五大保障機制:治理機制、成長機制、進出機制、評價機制、薪酬機制。其中,首要的是治理機制,高管治理機制的根本目标,是通過制度的安排,既保持企業價值系統的存續,又防止組織失去成長的狀态、走向無能。
首先明确高管的工作内容
機制的中心還是要保證高層的任務和工作有效完成,那麼高層管理都有哪些内容?我們從宏觀層面界定了這七項關鍵内容。
第一,定方向。定義和再定義公司的使命問題:我們的業務是什麼?應該是什麼?決定一個公司的方向不僅是老板的責任,也是公司高管團隊的責任。尤其是在環境變動,企業發生業務調整的時候,高管不能把企業生死存亡的問題全都推給老板。
定義方向,是調整整體,不僅是業務領網域,每個領網域都會面臨調整。比如面對的生存環境變化了,那麼公共關系應該怎麼調整,活動怎麼開展,這些都是定方向的内容。所以,定方向仍然是全體高管的責任,是高管團隊的第一項内容。
第二,明文化。明文化就是定義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不僅包括公司總體的價值觀,還包括關鍵領網域中的價值觀,還有确定行為标準、員工榜樣等。比如在人力資源領網域,你要設定什麼樣的價值觀,怎麼對待員工?在營銷領網域怎麼對待顧客,怎麼對待經銷商?這些價值觀就是我們所説的業務邊界。業務邊界和行為邊界仍然需要高管團隊作出定義,這叫文化。而且這種文化你不僅要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更要去确定行為标準、樹立榜樣,這些也都是高管要做的。
第三,建組織。建組織一定是高層的責任。要找到組織裏面的薄弱環節,補短板。比如説在營銷體系裏,市場職能通常會弱;在產品端、在研發端,規劃的職能可能會弱;在總部,決策能力弱。這些短板我們怎麼去抓?另一個,建組織裏,要注意 " 端到端 " 流程的有效性,比如為什麼產品研發周期特别長?為什麼交付成本比别人高?高管應該對 " 端到端 " 的流程負責。
第四,抓增長。洞察機會,不管是長期的機會,還是短期的機會;除了簡單的規模的增長,高管更要關注有效的增長,有質量的增長,可持續的增長。基層盯的都是 KPI,對高層來説,還是要去盯機會和有效增長,把有效增長轉化成 KPI。
第五,帶隊伍。高層帶隊伍的責任有兩點。一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搞梯隊建設。高管要從宏觀上考慮隊伍是不是有戰鬥力,會不會日久出現脱節。這些是宏觀的問題,高管要做出判斷。二是激發隊伍活力,創造環境,進行幹部隊伍職業化的建設。
第六,處關系。重要的外部關系,都是需要高管親自去經營,比如與核心供應商、核心經銷商、大客户、銀行的關系,還有與投資人、政府這些主要的關系,高層要去經營,靠基層來經營肯定是不行的。還有禮儀性的活動,有些必須高管出面。你高管不出面,人家就覺得你不重視。
我研究華為發展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情況,華為大概在幾十億元銷售規模的時候,高管隊伍沒幾個人,但當時有 100 多個副總裁。為什麼有那麼多副總裁?設了那麼多 VP(Vice President 泛指所有高層副級人物)?後來我發現,其實在早期存在一些質量問題,需要大量售後服務。產品一出問題客户就着急,這時派基層的業務員去解決問題,客户肯定不滿意,但你派去五六個副總裁,有去賠禮道歉的,有直接去解決問題的,就給客户留下比較好的印象,問題就處理掉了。所以我們的高管團隊,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處理關系。
第七,化危機。現在企業面臨環境的高度不确定,環境的變量也比較大,這兩年一些企業危機事件也讓我們看到,企業的 " 圍牆 " 在消失,不要以為事情只在企業内部,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它會以什麼方式擴大成一個危機事件。那麼對于高管,建立一種處理危機事件的機制,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内容。
界定高管團隊成員協同的三個維度
我們把上述七項内容再做一個分類,圍繞着這些内容,公司要提升它的整體性,雖然很多任務是復雜的,但它要表現出整體性來。高管團隊的整體性體現在三個維度的協同上(見圖 1)。
第一,決策。高管團隊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決策,這裏面關鍵是要理清楚集體決策事項和個人決策事項。在做集體決策事項的時候,要沿着什麼樣的程式去做,這就是運行機制。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方法、流程、程式,那很難有效地進行集體決策。當然,明确界定哪些是個人獨立決策,哪些需要集體決策是基礎。
第二,共識。高管團隊的共識,要分兩個層面進行。一個是在決策前的共識。比如對公司面臨環境的判斷,就需要在決策前充分溝通、達成共識。要拿出來足夠的信息、足夠的事實來做判斷,因為每個人接觸的信息,接觸的環境,接觸的事實不同,在各個位置接觸的視角也不同,只有經過讨論、分析達成一致的判斷後,才能去做決策。
另一個是對決策内容的共識。德魯克講述過,早先美國企業跟日本企業打交道時,發現日本人做事很拖拉,比如要采購一條流水線,日本企業是怎麼做決定的呢?先來一撥人,提出一大堆問題,索要了一大堆資料,什麼也不表态就回去了。過一陣子,又派來另一撥人,問一堆相同的問題後,什麼也不表态,又走了。
反反復復好多次,美國企業都要絕望的時候,日本企業就做決策了,決策了以後,他們特别迅速地發來詳細的交接及進度表,要求美國企業這邊按照進度表準備,協定怎麼籤,交付過程怎麼弄,一條一條特别詳細,而且行動起來特别迅速敏捷。可這時候美國人就着急了,發現自己的反應系統跟不上了。後來美國的專家發現,日本人在共識機制上特别強,他們強調決策前的共識和決策後的共識。決策前,大家都把決策前提統一,統一後再進行讨論,讨論的過程裏大家逐步收口到一個地方,一旦形成了共識,在行動上就很迅速。
從整體上來看,共識和行動,如果在達成共識上花時間多,行動上就可以少花時間;如果在達成共識上沒有花太多時間,那麼可能就會有個協調過程,兩者的總時間其實是一樣的。在共識上花的時間和精力,在執行上是能夠反映出來的,所以高管團隊需要有耐心去達成共識。
我研究過大企業與小企業,好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區别。發現好企業,比如華為,他們在一個 " 何為正确 " 的問題上特别下功夫,一旦這件事做正确了,後面就不遺餘力。我們大多數企業在 " 何為正确 " 上花功夫少,所以在執行當中搖擺,猶豫不決,資源不敢往上疊加,走一步看一步。這都是共識做得不好的表現。
第三,對齊。什麼叫對齊?在高管團隊裏,很多事情是一個人決策,别的人跟進。比如,關于市場的決策,很有可能就集中到負責市場的高管決策了,但是高管決策完以後,沒有通過共識的方式轉化為整個公司的任務,團隊還要去一起幹,這裏面就有一個配合的問題。配合的時候,需要有個對齊會,研究怎麼去配合,計劃上怎麼銜接。其實,高管的對齊會,應該是在共識和決策之後解決怎麼去匹配的問題。
還有,對高層來講,通常是以戰略任務劃分的,基本上每個人盯的都是全局的事,但全局的事一定又是交叉的。舉個例子,企業遇到危機了,要去公關,高管都要出來應對這個事,但你發現有時候公共關系部的高管出來説話,可信度反而低,這時候派一個技術型高管出來講,可能效果更好。所以,高管雖然有職責劃分,但對齊也非常重要。
從具體的舉措來講,高管的決策會、共識會、對齊會,可能是 " 三合一 ",也可以是 " 二合一 "。
确定高管團隊治理的六條規則
高層團隊在基于核心任務,進行三個維度的協作過程中,可以提煉出來一些高層治理的規則。
第一,誰在某個領網域承擔主要責任,誰就應該擁有實際的最終決定權。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我們很多時候説高管要集中,一想到集中,有人就認為是集中到老板手裏,其實未必。高管應該是一個平行組織,誰在哪一塊最專長,他就有最終的決定權,這是一個原則。但有一些老板走入一個誤區,就是希望下屬越過副總找自己直接匯報,因為他認為這是親民的表現,但其實這樣會在無意間損害高管的權威。我們不應該允許在一個高管的決策事項裏面,負責一個領網域的副總匯報了、表達了意見後,還有更多的其他的意見進入。
第二,任何成員都不應該對不是由自己主要負責的事務做出決策。這也是一個基本原則。小米的一位高管在接受我訪談的時候説,在小米的原則裏,我雖然是管生态鏈的,你問小米的手機有沒有問題,我會説可能小米的手機在產品上有很多問題,但是,那不是我的主管行為,除非在高管讨論的場合,我在别的地方不會發表意見,一旦我發表意見,就形成對人家主責任人的幹擾。在高管讨論場合之外,不對自己不負責的事情發表意見,這是一個明智的、有原則的行為,反之如果你公開表達不同意見,在組織裏面傳遞,就會讓執行力受挫。
第三,高管團隊成員之間不能相互幹擾。高管團隊成員之間能相互欣賞、相互尊重更好,但最低的要求就是不相互幹擾,尤其是不互相批評對方,甚至不互相表揚。為什麼這些原則這麼重要?高管團隊裏面,等距離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你過度地去肯定别人的工作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公關,這會破壞高管之間的關系。
第四,高管團隊首先是一個團隊,其次才是正式的組織。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在用 " 高管團隊 " 這個詞,而不是用 " 執委會 " 這個詞。華為實行輪值 CEO 制度的時候,曾集體學習一本書,叫《水牛的騰飛》。這本書裏面講了個 " 水牛式組織 " 的故事:水牛群裏的絕對 " 老板 " 就是頭牛,頭牛不動,其他的牛不動;頭牛一動,其他的牛就瘋狂,後來西部牛仔把頭牛打死,牛群無首,就一個一個被絞殺。
為什麼我們説高管首先是一個團隊?對團隊來講,裏面的老大是一個領導者,他不是老板,不是任命别人的人,不是決定别人工作的人。他是要把大家組織起來有效工作的人。把公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叫 CEO,是從通用汽車開始的。通用汽車的第一任 CEO 阿爾弗雷德 · 斯隆,在其自傳《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中寫道,執委會的委員長叫 CEO,首席執行官。其實,他這個概念,就是因為高管是一個集中決策的團隊,而負責人是讓大家做出有效決策,所以我們説他是團隊領導者。
第五,在自己負責的領網域,每個高管都應自己做出決定,但應該把本領網域内最重要的事項保留給團隊做出。每個高管都獨當一面,但應該把哪些事情交給集體決策呢?我們的建議是:應該把每個領網域裏最重要的事項交給團隊做決策,集體來讨論。比如説涉及業務風險,關于内容的變化、資金的配置、關鍵人事的決策,都屬于需要團隊集中讨論、集中決策的地方。
第六,高管成員之間要進行系統而密切的溝通。為什麼叫系統而密切的溝通?就是一定要把這個領網域的事情能夠完整地呈現給大家,盡可能地把自己領網域的信息開放給自己的同事,而不是去捂着藏着。
形成高管團隊的慣例默契
很多時候,高管治理并沒有明确的流程,而是有很多過去形成的默契和慣例,這正是團隊意義所在。尤其是高管團隊,高管什麼都要拿着檔案説話非常困難,其中形成的慣例是很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團隊有個磨合、齧合的過程,沒有經過齧合的團隊,只能是草台班子。但是,在形成慣例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從沒有遇到過的事,怎麼辦?這裏面也有些原則可遵循。
一是尊重專長。誰強誰説了算,誰經驗豐富,誰説了算。
二是責權對等。他擁有責任,他就擁有權利。
三是程式和參與。應該有程式可循,應該有參與。
四是事權盡量歸個人,人權盡量歸集體。為什麼事權盡量歸個人?因為對事情,無論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到最後可衡量,能夠衡量這件事情的好壞,這叫事權歸個人。基本上,你叫個人來做決策的時候,哪怕他出了問題,哪怕他做的不對,但因為他能夠追溯就能夠盡責。只要盡責,哪怕做錯了,也是做到了他的最高水平,所以事權歸個人。為什麼人權歸集體?因為人用錯了,很難追責,人是流動的,你今天推薦了一個幹部,選拔上來的時候幹部還是可以的,你哪知道幹部回到家裏他經歷過什麼事情,受過什麼打擊。最終他變壞了,這時你很難讓一個選拔幹部的人來為他選拔的人承擔終身責任。
五是單一事項盡量歸個人,政策事項盡量歸集體。一個事項如果只是單一的,就讓其歸個人決策。如果是政策的事項,牽涉到動用比較多資源的且長期适用的,盡量歸給集體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