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獵頭挖人、砸千億研發,比亞迪打響“車王”保衞戰,歡迎閲讀。
文 | Tech 星球,作者 | 王琳
2024 年初的一天,獵頭徐然接到了比亞迪的單子:他們正在大規模招聘智駕高端人才。彼時的比亞迪,剛剛成為新能源領網域的銷冠,但營收對比大洋彼岸的對手特斯拉依然遜色。
就在一年前,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 2023 年初比亞迪的财報交流會上直言," 無人駕駛是扯淡,弄個虛頭巴腦的東西,那都是忽悠,它就是皇帝的新裝。"
一年後,情況大變。智能駕駛正在從一個空中樓閣中的技術一步步變為現實,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切切實實帶來銷量。智駕頭部選手小鵬 G6 上市 1 個月,智能駕駛高配 Max 版本占比高達 70%。
王傳福喊出要拿出 1000 億砸向智能化研發,智駕技術的突破成為比亞迪的核心發展方向之一。這家公司一改往日從内挖掘培養人才的慣例,轉向從外部盡一切可能招攬人才。曾先後供職于小鵬汽車、大疆車載以及高合汽車的許凌雲,小鵬原泊車規控業務負責人劉懿,前百度艙駕融合智駕技術負責人周鵬先後加入比亞迪。
比亞迪是新能源汽車上半場電動化的絕對勝利者,但在以智能化為核心的下半場,比亞迪目前手中的牌并不多。
最卷部門,全系智駕上車
比亞迪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内實現智駕上車,因此他們選擇了多種方案并行。比如,自研 DiPilot 智能駕駛輔系統、天神之眼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直接采購華為的算法 + 華為芯片的高階智駕方案;Momenta 算法 + 英偉達芯片的高階智駕方案;第三方供應商 + 地平線芯片的中階智駕方案等。
比亞迪智駕總負責人楊冬生在今年 8 月接受《晚點 Auto》采訪時表示,他們想在兩年内讓中端及大眾車型都用上高階智駕,甚至 10 萬元以下的車型都要有。而實現路徑是 " 會自研,也會和供應商協同,誰做得好用誰。"
但 3 個月後,比亞迪進一步提速。據《未來汽車 daily》報道,明年比亞迪的智駕版将覆蓋旗下全系車型。這意味着,從 6 萬元的海鷗,到百萬元的仰望都将實現智駕功能。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第 390 批新車申報信息顯示,比亞迪申報的 6 款新車型,包括新款秦 PLUS DM-i、新款秦 PLUS EV、新款海豚、海豹 05DM-i(新款驅逐艦 05)、海獅 05EV 以及海獅 07DM-i/DM-p(新款護衞艦 07),全部配備了智駕能力。這些新車預計 2025 年上市,連最便宜的海鷗都有了标配高快 NOA+ 行泊一體。
從财務方面來看,比亞迪比任何一家車企都更為樂觀,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比亞迪賬上有 658.10 億元現金及等價物。今年 1 至 9 月,比亞迪研發投入達 333.2 億元,同比增長 33.6%,超出特斯拉的 32.64 億美元(約 230 億元人民币)。
這個投入對比華為也不遜色。華為年報顯示,截至 2022 年,華為車 BU 累計研發投入為 30 億美元(約 200 億元);截至 2023 年,華為車 BU 累計研發投入達 300 億元。也就是説,2023 年一年,華為車 BU 的研發投入約 100 億元。
比亞迪智駕團隊也在高度擴張,2022 年中,新技術院智駕團隊只有 100 多人。目前團隊已有 4000 人,僅次于華為的 7000 人。
但不止一位智駕研發人員告訴 Tech 星球,他們在比亞迪的待遇并不算豐厚。獵頭徐然稱,其他車企成功介紹一個人入職會有 20-25% 不等的傭金,但比亞迪只有 15%。不過,比亞迪的要求并不低。" 資深專家都是要行業拔尖的,現在校招也開始要重點本科院校 ",上述獵頭表示。
相對于其他車企,比亞迪的節奏并不足夠快,但不少員工表示,在智駕部門,節奏基本和互聯網公司差不多,他們經常加班。一位負責車輛測試的員工 Tech 星球,智駕是全公司最卷的部門。
不止内部研發團隊需要加班加點,外部供應商也需要配合。一位負責整車控制器的供應商告訴 Tech 星球,今年 10 月剛剛和智駕部門對接的時候,連續一個月單休。
先守住 30-40 萬的區間
2024 年,算是智駕行業的轉折之年。智能駕駛這個在幾年前,只有 20 萬以上的車型才配備的技術,開始下探到 20 萬以内的車型,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最典型的是小鵬 MONA 03,這款搭載智駕功能 11.98 萬元起售的車,上市 48 小時大定即突破三萬輛,一舉将小鵬拉出了銷量低迷的泥潭。今年 7 月,甲子光年智庫在其發布的《2024 自動駕駛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有 54% 的汽車消費者将智能化水平列為購車時的關鍵考量因素。
車圈新秀中,華為旗下的鴻蒙智行是最不容忽視的玩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鴻蒙智行明年将銷售超過 10 款車,相比今年在售車型數量幾乎翻倍,價格帶均在 25 萬元以上。
不過,在 25 萬以上的價格帶,比亞迪優勢并不明顯。中汽數研的數據顯示,在 10-20 萬市場,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銷量是 84.67 萬輛,份額 18%。而第二名的大眾汽車只有 10%。但 30-50 萬之間,比亞迪幾乎缺貨,前 10 沒有比亞迪的席位。
一位比亞迪員工告訴 Tech 星球,華為現在走量了,各種 " 界 " 字款(問界、享界、尊界)車型。在 30-40 萬的價格區間裏面,還有蔚來、小鵬、李想汽車等新勢力,比亞迪的優勢并不明顯。如果不守住 30-40 萬的區間,如果華為再降價出 10-20 萬車的, 一下子就打下來了。10-20 萬元區間,恰好是比亞迪的大本營。
地平線創始人兼 CEO 餘凱曾推測,"30 萬元以上級别,中國品牌的智能導航輔助領航系統 L2+ 的自動駕駛功能裝配率達到了 82%"。上述員工看來,在這個區間裏,比亞迪的關鍵就在未來兩年,看終端價格能不能有優勢。
因此,智駕上車是眼下極為緊要的事情。
自動駕駛公司 Momenta(魔門塔)CEO 曹旭東表示,城市 NOA(高速領航輔助駕駛)的硬體 BOM 成本有 " 兩年減半 " 的行業規律,他認為,到 2025 年底和 2026 年初,成本預計可以下降至 5000 元左右。屆時,20 萬元以上車型可能都會标配城市 NOA,15 萬元以上車型則标配或選配。目前,包括騰勢 N7、騰勢 Z9 在内的比亞迪 25 萬以上的主力銷售車型,不少都搭載了城市領航功能。
更便宜的車型中,今年全新比亞迪海鷗在高配車型上首次搭載了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比如主動刹車系統,車道偏離預警系統。一位比亞迪員工告訴 Tech 星球,全系配備智駕,按照比亞迪目前的銷量完全能夠讓成本降下來。目前海鷗高配版本來就有 L2 級别的智駕,成本在 700 元左右。
比亞迪不能輸的一戰
剛剛過去的 11 月,比亞迪過完了自己 30 歲生日,這家公司曾經創造了行業奇迹,從第 1 輛車到第 500 萬輛用了 15 年,而從 500 萬輛到 1000 萬輛,用了 15 個月。就銷量來説,堪稱國產 " 車王 "。
" 比亞迪的優勢在于,能壓縮成本和研發周期,别人幾千萬上億的產線,比亞迪就把自動化產線拆分,讓小學學歷的人都可以幹,省錢又靈活 ",一位比亞迪員工稱。某種程度上,這和早期的豐田很像。
過去,比亞迪曾攻克過磷酸鐵锂電池、DM-i 超級混動技術等多個技術難關。現在,比亞迪的經營狀況明顯比過去更好,他有 11 個研究院,超過 10 萬名工程師,但王傳福依然能抽出大概 20% 的精力放在智駕上。有錢且有決心,這是能否突破智駕瓶頸的關鍵。
最新的消息是,比亞迪正在加深和供應商的關系。天眼查的信息顯示,比亞迪旗下深圳比亞迪創芯材料有限公司入股深圳卓馭科技有限公司,以 288.59 萬元注冊資本金獲得約 3.95% 的股份。卓馭科技前身為大疆的車載事業部,是一家專注于純視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而大疆車載也是比亞迪智駕的供應商之一。
在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電動化階段,比亞迪一步步将 DM-i 超級混動技術打到 10 萬級市場,在比拼智能化的下半場,在智駕方面比亞迪希望復制這種打法。比亞迪的目标是,明年将高速 NOA(高速領航輔助駕駛)級的高階智駕功能,應用于 10 萬元級的車型。受限于成本考慮,這并不容易。伴随着技術的發展和比亞迪強大的規模優勢,也并非無法實現。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2025 年對于不少車企來説都是產品大年。小米、華為都将有重磅產品上市,特斯拉的主銷車型也将迎來全新換代。這些車型的價格均在 25 萬以上,他們都是不容小觑的對手。
今年 7 月的最後一天,網約車公司 Uber 宣布與比亞迪達成合作,計劃在平台上增加 10 萬輛電動汽車。過了十幾個小時後,正在大力推進 Robotaxi 的特斯拉 CEO 埃隆 · 馬斯克評價稱," 比亞迪要快速轉型,否則就有麻煩了。"
抛開競争來看,這句話更像一種提醒。比亞迪需要讓更多工程師們相信," 比亞迪是相信自動駕駛的 ",招攬足夠多的人才,拿下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競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