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驕傲的馬斯克,拖了特斯拉的後腿,歡迎閲讀。
被馬斯克深度綁定的特斯拉,過去是擾動全球的新能源 " 鲶魚 ",屢屢給全球消費者制造驚喜。但如今的汽車市場選擇眾多,曾經 " 不簡單 " 的特斯拉,漸漸在殘酷的競争中變得平庸、無聊。它還能繼續帶給世界多少驚喜,恐怕連馬斯克本人也説不清楚。
" 特斯拉越來越像是未來的主宰,但説到眼下,卻并沒有多少底氣。"
《華 · 爾 · 街 · 日 · 報》著名記者提姆 · 希金斯在其著作《極限高壓:特斯拉,埃隆 · 馬斯克與世紀之賭》裏的這句話,在今天顯得格外刺耳。
在老板埃隆 · 馬斯克口中,特斯拉身上牢牢綁定着 " 不簡單 " 的光環。但和幾年前一路高歌的境況相比,這家全美鋒芒最盛的造車新勢力,變成了半個地球都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
去年美國大選之後,心懷青雲之志的馬斯克,成為特朗普政府的左膀右臂,把他一向狂熱和偏執的管理風格注入美國政壇,順便為特斯拉站台帶貨,希望讓特斯拉 " 再次偉大 "。
政商兩開花,名利都想抓,馬斯克打響的如意算盤,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怎麼回事,只是有沒有用就得兩説了。
短短三個月後,馬斯克的人設搖搖欲墜,并确認将離開白宮,特斯拉的股價與市值也随之腰斬,更不用提銷量—— 2025 年開年之後,特斯拉在全世界似乎 " 都賣不動了 ",銷量直愣愣地滑鐵盧。
今年 4 月 3 日,特斯拉交出了一份近三年以來的最差的階段性業績。一季度财報數據顯示,特斯拉當季全球交付量為 33.67 萬輛,同比下滑 13%,被外界貼上了 " 慘烈 " 的标籤。
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33.67 萬的數字,不僅遠低于華爾街普遍平均預期的 37 萬輛,也達不到投資機構所預測的 35.3 萬輛 " 最悲觀的預期 "。
唯一的亮點,在大洋彼岸的中國。
乘聯會數據顯示,特斯拉一季度在華銷量 13.72 萬輛,貢獻 40% 的總銷量之外,還創下自 2022 年以來的第一季度最高紀錄。特斯拉在華最有競争力的車型 Model Y,在今年 3 月則以 4.3 萬輛的成績穩居國内乘用車銷冠。
不過,這也可能是特斯拉今年在華最好的季度成績。在當前愈演愈烈的關税争端中,汽車及其零部件受到巨大衝擊,對特斯拉來説無疑雪上加霜。未來一旦漲價,它在中國市場的競争力将進一步削弱。
要知道,在中國前有小米汽車入局并躍升為車界網紅,後有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國產車企高呼 " 智駕平權 ",新對手和老對手都給特斯拉帶來巨大的壓力;而在海外,特斯拉受到的衝擊更為直接,不但在歐洲市場馬失前蹄,也被本土激進帳子視為眼中釘。
用 " 四面楚歌 " 來形容眼下的特斯拉,可謂恰如其分。
摩根大通的一位分析師在研報中甚至這樣評價特斯拉:" 縱觀汽車史,我們難以找到哪個類似案例,其品牌貶值速度如同特斯拉那樣快。"
" 你的其他生意(現在)做得怎麼樣?"" 很難。" 面對福克斯新聞頻道的專訪,馬斯克先是沉默了幾秒,然後長嘆一口氣。
有美國媒體事後描述,這位身家千億美元的 " 鋼鐵俠 ",在説出 " 很難 " 兩個字後 " 差點就要哭出來 "。但在鏡頭之外,憎恨馬斯克的普通人只覺幸災樂禍,稱他咎由自取,粉轉黑的人數進一步飙升。
在此之前,作為特斯拉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的馬斯克,是社交媒體裏毫無争議的網紅。人們關注馬斯克的理由五花八門:他是極客偶像;他是一個有革新意識的天才;他的願景、熱情和決心推動特斯拉發展;他很懂得如何談笑風生;他的驚世言論實在過于出圈;他還有浪漫的火星夢 ……
比起科技圈中那些一板一眼的業界大佬,馬斯克怎麼看都更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以至于死忠粉和批評者無數,愛他的人搖旗呐喊,恨他的人咬牙切齒。
《新周刊》曾在一期雜志中這樣評價馬斯克:" 在技術上,馬斯克是否天才的确不太好説;但可以确定的是,馬斯克在個人魅力塑造上确實天賦異禀。"(圖 / 視覺中國)
但這一切在馬斯克和特朗普深度綁定之後瞬間消失。尤其是,馬斯克所領導的美國 " 政府效率部 ",一邊削減各級政府公共預算,一邊大幅裁撤聯邦雇員,大刀闊斧的舉措令美國人憤怒不已。
作為馬斯克的代名詞,特斯拉自然而然成為了人們的出氣筒。
于是在過去兩個月時間裏,美國各地出現了 " 打倒特斯拉 " 的活動,抗議的人群除了遊行示威之外,還選擇賣掉自己的特斯拉表達不滿。在一些城市,抗議者還打砸特斯拉門店、破壞充電樁,甚至向特斯拉汽車縱火。因為馬斯克 " 插手 " 歐洲政局,這股抗議示威浪潮後來還蔓延到了歐洲,抵制特斯拉的人有增無減。
" 打倒特斯拉 " 活動蔓延美國多地,一些憤怒的人更将矛頭對準了原本無辜的特斯拉車主。(圖 / 視覺中國)
抗議浪潮不斷持續,那些沒有選擇激進賣車的特斯拉車主,成為了處在夾縫中受影響最大的群體——有人駕駛特斯拉時突然被不明人士打砸,有人發現自己的特斯拉皮卡被惡意噴上侮辱性的語言,還有人抱怨 " 收到了很多敦促自己賣車的傳單 "。
更有車主的個人信息被開盒,并挂在一個名為 "Dogequest" 的網站上。這個目前已經無法訪問的網站,曾要求車主公開證明自己的特斯拉 " 已經出售、與自己無關 ",否則其個人信息 " 永不删除 "。
為了保護自己的特斯拉不被破壞,不少無奈的車主只好貼上碩大的 " 免責聲明 " 标籤,聲明自己的特斯拉 " 是在馬斯克發瘋之前買的 "。在一個線上購物平台裏,這些 " 反馬斯克貼紙 " 占滿了首頁,最熱門的一家網店一個月賣出了過千張貼紙。
線上購物平台亞馬遜的銷售列表顯示,有關貼紙成為了熱門貨。(圖 / 亞馬遜截圖)
" 我在 2018 年為了環保買的特斯拉,還搭配買了太陽能充電板,結果現在開特斯拉的人都被當成是特朗普的支持者。" 在被馬斯克收購的社交媒體 X 上,有車主五味雜陳地説道。
" 社交貨币 " 特斯拉,早就失去新鮮感了
撇開馬斯克本人的政治影響力不談,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内銷量不佳,其實并不令人意外—— 2024 年,特斯拉的銷量神話便迎來了終結。
特斯拉今年 1 月 2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特斯拉共計生產 177.34 萬輛,交付 178.92 萬輛,相較于 2023 年 181 萬輛的交付量下降 1.1% ——這是特斯拉自 2015 年以來首次出現交付量下滑的現象。與此同時,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電動車交付量同樣出現下滑的現象,交付數量同比下降 3% 至 91.67 萬輛。
降幅看起來并不大,但資本市場卻不買賬,畢竟馬斯克曾經信誓旦旦地向所有人保證 "2024 年銷量将會略高于 2023 年 "。在數據公布當天,特斯拉市值大跌 6.08%,一夜之間蒸發 788 億美元(約 5752 億人民币)。
縱觀 2024 年全年,特斯拉最大的業績亮點仍然在中國,賣出了超 65.7 萬輛電動車,同比增長 8.8%,最後一個月銷量更達到 8.3 萬輛,環比增長 12.8%,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但讓人尴尬的是,此番耀眼的銷量,卻沒有帶來應收數字的增長。
特斯拉後續公布的 2024 年财報顯示,其全年在中國市場營收為 209.4 億美元,同比下降 3.7%。而在全球,特斯拉的汽車業務收入為 770.7 億美元,同比跌 6 個百分點;市場更關注的淨利潤則為 70.91 億美元,同比下挫達 53%。
利潤腰斬,繞不開特斯拉慣用的 " 以價換量 "。尤其是在中國,為了應對競争,在國内生產、銷售的 Model 3 和 Model Y 在過去幾年頻頻降價,且每次降價都能掀起一場力度不小的輿論關注。
只不過車圈早已對價格戰的劇本感到麻木,甚至厭煩。當降價成為家常便飯,許多準車主不可避免會抱持 " 買漲不買跌 " 的心理,寧願繼續當個 " 等等黨 ",也不願意貿然砸出幾十萬買個大玩具回家。
更何況沉迷 AI 不能自拔的特斯拉,已經太久沒有給全世界的車圈帶來新鮮感了。
特斯拉的車型矩陣裏,目前依然只有 "S3XY" 四個門派,當然還有那輛只在美國生產銷售、外觀棱角分明但表現差勁的 " 賽博皮卡 "Cybertruck。
長得棱角分明的 " 賽博皮卡 "Cybertruck,也曾被馬斯克寄予提升銷量的厚望。(圖 /unsplash)
至于風靡全球的主流車型—— Model 3 和 Model Y,自上市以來基本上沒有做出大刀闊斧的迭代更新,只在細節上修修補補,多少有些令人審美疲勞。比如今年年初推出的 " 煥新版 "Model Y,僅僅更換了前後大燈,取消了 " 反人類 " 的方向盤轉向燈,并在座椅上進行優化,除此之外别無改變。
近幾年,世界範圍内的主流汽車廠商都在奮起直追,争先恐後地發布對标 "S3XY" 的新車,在尺寸、續航、加速、充電速度、品牌優勢等各個方面圍剿甚至完全超越特斯拉。
當消費者能夠選擇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產品線長期單一的特斯拉,在人們心中早已經不是特殊的一個,自然也很難被更多準車主放在 plan A 的位置。
特斯拉還能帶給我們多少驚喜?
在馬斯克眼裏,特斯拉 " 從來都不是一家簡單的汽車公司 ",賣車屬于特斯拉 " 眼前的苟且 ",其最終目标是要搞能夠代表未來的 AI。
也正因為如此,馬斯克從 2022 年開始便不斷為特斯拉注入 AI 靈魂。這一年,仍屬小眾的 FSD(完全自動駕駛)功能開始成為熱門,傳説中的 Robotaxi 被推到台前,就連看似不靠譜的人形機器人 " 擎天柱 "(Optimus)也被馬斯克請到了舞台中央——盡管剛露面時,它還需要被工作人員攙着。
絕大多數消費者只對 FSD 更感興趣,而這也是不少國内消費者選擇購買特斯拉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新能源汽車品種鮮少的年代," 智能駕駛 " 毫無疑問是汽車接軌未來的吸引力法則。
直到今年 2 月 25 日,被改名為 " 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 的 FSD 正式開始向中國特斯拉車主推送。此時,智駕已經被新能源汽車市場所接受,國產新能源車企從拼 " 開城 " 到拼 " 全國都能開 ",比亞迪們甚至掀起 " 智駕平權 " 的浪潮。
而在中國市場姗姗來遲的 FSD,一度被外界視為特斯拉 " 打赢翻身仗 " 的利器,哪怕這套閹割版的系統要價 6.4 萬元人民币,收集中國的道路數據只能通過 " 刷視頻 " 來訓練。
可惜的是,有想要嘗鮮體驗的汽車博主斥資買下了這套系統,并在川流不息的大馬路上直接路試,結果卻并不如意:開啓 FSD 之後的特斯拉瘋狂壓實線,甚至還出現闖紅燈、把非機動車道識别為輔路的情況," 一路開下來,駕照分都不夠扣 "" 不能説是驚喜,更像是驚吓 "。
不盡如人意的路試,毫無疑問會讓 FSD 在華的競争角力蒙上陰影。即便特斯拉後來官宣 " 限時一個月免費開放 FSD",但如果拿不出更好的表現,恐怕也很難挽回想要智駕的特斯拉車主。
比起馬斯克心心念念的 AI 實踐,消費者也許更在意的是馬斯克過去反復提起的 " 更便宜的特斯拉 ",畢竟汽車業務依舊是特斯拉的主心骨。
按照規劃,外界呼喚已久的廉價車型 Model 2(一説 Model Q)有望今年發布,國產版本有望拉低至 15 萬元左右。只不過,至少到五月份之前,馬斯克的心思都還在政壇上,這款萬眾期待的 " 平價特斯拉 " 能否如期面世,沒有人知道。
眼下暗流湧動的全球貿易角力,也無法給特斯拉留下更多的幻想空間。究其原因,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争越來越激烈,跌落神壇往往只是由于一個不經意間的疏忽,或者是不按尋常出牌的決策——國内是如此,國外亦是如此。
被馬斯克深度綁定的特斯拉,過去是擾動全球的新能源 " 鲶魚 ",屢屢給全球消費者制造驚喜。但如今的汽車市場選擇眾多,曾經 " 不簡單 " 的特斯拉,漸漸在殘酷的競争中變得平庸、無聊。它還能繼續帶給世界多少驚喜,恐怕連馬斯克本人也説不清楚。
馬斯克曾在《馬斯克傳》的扉頁上寫了這麼一段話:" 對于所有曾被我冒犯的人,我只想對你們説,我重新發明了電動車,我要用火箭飛船把人類送上火星。我要是個冷靜、随和的普通人,你們覺得我還能做到這些嗎?"
比起對改變世界的過分沾沾自喜,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或許更應該意識到,想要走出 " 很難 " 的境地,也許只有 " 重新認清自己 " 一條路可以走。
參考資料:
[ 1 ] 《極限高壓:特斯拉,埃隆 · 馬斯克與世紀之賭》 (美)提姆 · 希金斯(Tim Higgins)著;孫燦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 ] 《特斯拉,好像賣不動了?》 鹽财經,2025-3-27
[ 3 ] 《特斯拉,着急了》 汽車公社,2025-3-19
[ 4 ] 《馬斯克 " 帶崩 " 特斯拉?》 财 · 經 · 雜 · 志,2025-3-11
[ 5 ] 《一天跌掉 9000 億,新 Model Y 能救特斯拉嗎?》 字母榜,2025-3-11
校對:遇見;運營:鹿子芮;排版:生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