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十億居民醫保挑戰:催繳、停繳、該如何繳?,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 杜濤 随着 7 月 29 日《關于做好 2023 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的發布,貴州塔山村黨支部書記鄭培坤即将迎來新一年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下稱 " 居民醫保 ")催繳工作。按照往年的慣例,這項頗具難度的工作将從今年 8 月一直持續到明年 3 月底。
鄭培坤説:" 日常在農村跟老百姓打交道就能發現,像上有老、下有小的六口之家,一次繳費 2000 多元,差不多是他們一個月的收入。再加上那時正值學費繳納季,各方面費用壓力會疊加在一起。因此,村裏老百姓對居民醫保負擔反映的意見挺大。甚至有的老百姓反饋,如果繳費上漲程度超過心理承受能力,就幹脆不再繼續繳納。"
2023 年,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部分由 2022 年的 350 元 / 人上漲至如今的 380 元 / 人。2011 年 -2013 年,個人繳費維持在 60 元 / 年左右。随後,個人繳費開始以 30 元 / 年左右的漲幅增長,近十年個人繳費的漲幅達到 5 倍以上。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 2023 年全國兩會期間,鄭培坤就提出,建議控制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标準增長幅度,加大财政補助力度。在國家财力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對 70 歲以上老人的醫保進行免繳或者減免一部分,切實減輕群眾醫保繳費的壓力。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下稱 " 職工醫保 ")資金主要來源于個人與企業共同繳費,而居民醫保更多地依賴于财政補助,在 2012 年 -2023 年,财政補助占籌資水平的比例從 78% 下滑至 62.7%,2023 年個人繳費為 380 元 / 人,财政補助為 640 元 / 人。
2015 年開始,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并軌成為目前的居民醫保,并成為中國基本醫療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2019 年居民醫保參保人群超過 10 億,但自 2020 年以來,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連續 3 年出現下滑。其中,2022 年居民醫保參保人數 98349 萬人,相比上一年下降 2517 萬人,大幅度超過 2020、2021 年的降幅(分别為下降 807 萬人、751 萬人)。
下降的原因包括部分繳納居民醫保的人群轉向參保職工醫保,但 2022 年首次出現職工醫保新增繳納人數(813 萬人),無法抵消居民醫保的下降幅度。
根據南開大學衞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在多地的調研,最近兩年居民醫保參保人數确實有所下降。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個人繳費金額在持續增長,同時在疫情衝擊下,外出務工人員、自由個體户收入下降,導致個人繳費能力減弱,從而導致居民參保意願階段性下降。
一位東部某地級市的财政部門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過往三年,他所在城市居民醫保繳納人數從近 700 萬人開始,以 10 萬 -20 萬 / 年的幅度下跌。該地方财政人士也提到了地方财政上的壓力,每一位居民醫保财政補貼增加 30 元,意味着全市就要增加約 2 億元的财政支出。" 其實症結還是在于醫療費用支出一直管控不住。市裏居民醫療費用支出基本每年漲幅約 10%,倒逼着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持續上漲。" 該人士表示。
2023 年 3 月 9 日,國家醫保局在《2022 年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快報》中解釋稱,随着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台上線,各省加大數據治理比對,參保人數主要由于清理重復參保比上年同期減少 1727 萬人,同比下降 1.3%,參保覆蓋面穩定在 95% 以上,參保質量持續提升。
上述東部某地級市的财政部門人士表示,剔除重復參保以及靈活就業人員由居民醫保轉向職工醫保确實是 2022 年居民醫保參保人數下跌的重要原因,但個人繳費的持續上漲也确實讓一部分人選擇不再繳納居民醫保。
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始人、執行理事長蔡江南表示,在自願參保的情況下,随着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逐漸提高,就會出現醫療保險的逆向選擇問題。年輕人、健康的人會認為一年當中花費的醫療費用比較低,從而選擇不參保。這種情況在世界多個國家都發生過,居民醫保繳費率下跌也是完全可以預見到的。所以随着個人繳費水平提高,要開始考慮如何保證大多數人都能夠參加居民醫保。
兩難選擇
在湖南西部某地級市持續繳納了十餘年後,陳祖強選擇了在 2021 年停止繳納居民醫保。那一年,個人繳費首次超過 300 元 / 人。
陳祖強對居民醫保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2020 年,他的妻子在當地三甲醫院的一次腰椎間盤突出的手術讓他深切地感受到繳納居民醫保的好處。他説,那一次手術費用約 1.8 萬元,除了主刀醫生提前告知一項約 7000 元的手術器材不能用醫保報銷,剩下的 1.1 萬元醫療費用通過醫保報銷後,個人只承擔了約 3500 元的花費。
另一方面,因為和妻子月收入均在 3000 元以下,一家五口每年居民醫保一次性就要繳納 1500 元以上。他説:" 我掙不到什麼錢,所以能省一分是一分。加上身體比較好,前幾年都沒生過什麼病,最多就是一年一兩次感冒發燒,去村裏診所花幾十塊買藥就能搞定。"
在停止繳費前,他經過了多番權衡,他通過詢問村裏幹部了解到,即使不繳納,并不會和其他利益相挂鈎。如果接下來某一年選擇再次繳納,也能再次得到醫保報銷的相關權益。所以,他最終選擇停止繳納,但妻子、父母和兒子的居民醫保則繼續繳納。
來自某地級市的杜笛則從成本衡量上選擇了不再繳納居民醫保。雖然他對居民醫保的運行規則和報銷比例沒有明确概念,但對于每年的醫療支出,他有着直觀感受。
在日常小病上,杜笛都是去村裏的小診所解決,原因是小診所收費便宜且更方便。他説,如果要用上居民醫保報銷,最低都需要去鎮上或者街道這一層醫院。折算下來,除去報銷部分,自己支付的部分跟去小診所看病花費差不多,而且報銷範圍窄,很多藥品都不在報銷範圍。
杜笛的直觀感受也體現在宏觀數據上。《2022 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2 年)的西藥和中成藥共 2967 種,其中,西藥 1586 種,中成藥 1381 種。而 2022 年 1 月 1 日實施的新版國家藥品目錄顯示,國產藥加進口藥合計超 15 萬種。
報銷比例方面,2022 年,三級、二級、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住院費用目錄内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為 63.7%、71.9%、80.1%。
朱銘來表示,基本醫療保險的原則是強調保基本,所以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都不可能實現 100% 報銷。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報銷比例,可以在個人經濟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購買一些補充性質的商業保險,這塊國家層面也在積極推進。
前幾年,杜笛的家人因為意外生病住院,總體報銷下來後,也只報銷了約一半的費用,這更加堅定了杜笛停止繳納居民醫保的念頭。現在他所在的村已有多名村民不再繳納居民醫保。" 對于農村家庭來説,一般一家都是四口人以上,所以每年都要繳納一千多元醫保費用,這并不是一筆小錢。" 杜笛説。
作為常年北漂的務工人員,48 歲的徐呈和妻子從實用角度已停止繳納居民醫保四年時間。雖然每年繳費季,四川老家村裏的工作人員都會固定打電話通知他繳納居民醫保并講解相關好處。
每一年,徐呈只會在過年期間回家半個月,其他時間則和妻子在北京分别從事建築和家政工作,這兩份工作的部門并沒有給他們繳納職工醫保。他説,日常生病都是直接去藥店買藥,也從未進過北京的三甲醫院看病,這也是很多北漂同鄉的做法。
徐呈説,六七年前,村裏是統一收繳資金,再分别給每人繳納居民醫保。" 那時候覺得也就不到 200 元 / 年,負擔并不重,周圍朋友基本都繳納。但後來,繳費從突破 200 元到突破 300 元,個人繳費也需要到當地銀行進行線下繳費,日常也不在老家看病,所以也就不再繳納。"
當被詢問為何不使用已能線上化操作的居民醫保異地就醫報銷。他坦言,因為對這方面不懂以及無處咨詢,所有前幾年繳納居民醫保時也從沒有嘗試過。
徐呈説:" 等我們年紀再大一點或真的病到需要動手術時,再回老家繳納居民醫保吧。聽村裏人説,即使斷繳多年,再次繳納後一段時間,依舊可以享受居民醫保就醫報銷。如果真的生病,那段時間應該還是能扛得過去。"
催繳醫保
目前,鄭培坤所在的貴州塔山村村民約 1900 餘人,每一年居民醫保繳納率在 95%-97%。
他説,雖然居民醫保是自願繳納,但從政策意義上來看,也能給自己一個醫療保障。因此自己只能盡量去通知每一位村民并給他們宣傳講解繳納醫保的好處。通過村民繳費率來看,絕大多數人還是願意繳納。但每年都以較大幅度上漲的個人繳費,還是讓他們對此有很多意見。
在繳費負擔層面,目前全國居民醫保個人繳費均為 380 元 / 人,而東中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也導致個人對繳費負擔出現不一樣的感受。比如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字看,位列前三的上海、北京、浙江均在 6 萬元以上,而甘肅、貴州分列後兩位,均在 2.6 萬元以下。" 醫保繳費标準上,如果用同一把尺子,讓東中西部省份執行一樣的标準,肯定會讓一些西部偏遠山區的居民感到負擔很大。同時,繳費幅度還是上漲得太快,國家層面應該适當地控制。現在從 350 元 / 人的基礎上繼續提高 30 元,村民的壓力将更加凸顯。可如果不繳納,整個家庭因病返貧的風險會比較高。" 鄭培坤表示。
説到此處,鄭培坤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作為江蘇某縣級市社區網格員,催繳社區居民及時繳納居民醫保也是湯潔的本職工作之一。每年年底,她都要通過社區各單元微信群、朋友圈、入户走訪等方式告知居民醫保繳費截止日期,避免因欠費造成脱保影響個人享受正常的醫保待遇。
湯潔説,遇到堅決不繳納居民醫保的居民,自己其實很尴尬。" 居民醫保本質上是自願繳納,但我們有考核要求,得争取讓每一個居民都繳納。就連外出務工的人也得想方設法聯系上詢問繳費進展。即使到最後個别人不繳納,也要在未繳納名單上寫明原因。這期間,他們會非常反感這種連續的打擾。"
此前,為提升居民醫保繳費率,各地的舉措可謂層出不窮。
比如,2021 年 11 月 30 日,西安市灞橋區核鍛社區在公眾号上發布通知提出,"2022 年度西安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即将結束(12 月 10 日),請未繳費人員盡快繳費!" 并且文中直接公布了 800 餘名未繳費人員名單。
2022 年 9 月 30 日,寧夏賀蘭縣立崗鎮人民政府發布的信息提出," 為進一步做好村民醫療保險催繳工作,避免村民因不及時繳費、斷保而產生的麻煩,近日,通義村以‘三到位’的工作原則積極開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催繳工作,确保本村村民應保盡保。" 其中,具體舉措包括村網格員依據醫療保險參保人員花名冊和未繳費居民花名冊,對城鄉醫保欠費村民進行逐一核對;對于轄區外出的務工人員,通過電話聯系、親戚轉告等方式,督促他們及時繳費。類似的舉措也同樣出現在西安市韓森寨街道鹹東社區、平涼市崆峒區中街街道等地。
上述東部某地級市的财政部門人士表示,自己所在城市也一直在積極鼓勵居民參保,相關部門對醫保參保率也有考核要求。
政策層面,《關于做好 2023 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也提到聚焦重點人群、關鍵環節,将加大參保繳費工作力度,确保應參盡參。包括做好學生、兒童和新生兒、流動人口等重點人群參保工作,動員更多符合條件的人員參保等。
漲價機理
随着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持續上漲,近幾年多方開始向政策層反映相關問題。
在 2022 年 3 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時任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财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雲波提出 " 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醫保政策 " 的建議。他建議,個人繳費部分不應再大幅增長,繳費标準應在一段時間内(如 3 至 5 年内)保持相對穩定。
2023 年 2 月 6 日,國家醫保局官網公布了對該建議的答復(下稱 " 答復 ")。答復中提到," 個人繳費标準在一段時間内保持相對穩定 " 引導合理預期的建議很有參考價值,正在會同财政部專題研究完善居民醫保籌資動态調整機制,推動繳費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鈎,穩定社會預期,切實保障好群眾合法權益。
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醫藥費用年增幅在 8%左右,2021 年與 2011 年相比,全國次均住院費用由 6632 元上漲到 11003 元,十年間漲幅約 66%;全國次均門診費用由 180 元上漲到 329 元,漲幅約 83%;全國人均就診次數由 4.7 次提高到 6.0 次,增幅約 28%。
為了能覆蓋醫療費用支出的增長,居民醫保的收入端就必須水漲船高。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每年居民醫保基金收支已處于緊平衡狀态。2021 年個别省份出現基金赤字。2022 年,居民醫保基金收入 10128.90 億元,支出 9353.44 億元,當期結存 775.46 億元,累計結存 7534.13 億元。
在答復中,國家醫保局也表示,居民醫保籌資水平合理調增,是确保參保人待遇支出的客觀需要,主要用于鞏固提高待遇保障水平。當前随着醫藥技術快速進步、居民醫療需求逐步釋放、人口老齡化加速等,醫療費用持續高速增長對醫保制度運行影響很大,醫保基金支出壓力較大。
在收入方面,居民醫保的籌資方式由個人繳費和财政補助構成。在财政補助端,近年來持續上升,2011 年 -2023 年,人均居民醫保财政補助标準從 200 元 / 年上升至 640 元 / 年,其中自 2018 年開始,人均财政補助上漲幅度為 30 元 / 年。
财政補助的持續上漲不可避免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壓力。上述東部某地級市的财政部門人士説,每一位居民醫保财政補貼增加 30 元,意味着整個市就要增加約 2 億元的财政支出。如果未來個人繳費不漲,财政負擔只會更重。
據了解,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制度(2015 年兩者合并為居民醫保)在設立之初,兩者籌資方式均為個人繳費、中央财政補貼、地方财政補貼各占 1/3。朱銘來介紹,2012 年往前幾年,當時經濟發展速度很快、财政收入結餘增長較快,所以各地财政補貼占比逐漸提升,個人繳費比例也逐漸下降至 2012 年的 22%。2023 年個人繳費比例升至 37.3%,其實也相當于回歸正常水平。三年疫情也導致各地财政收入情況受到很大影響。
蔡江南表示,由于城鄉居民醫保政府繳費占大頭,要提高繳費水平,光靠政府的投入顯然會讓政府财力負擔非常大,而且财政補助是有限的。要使得城鄉居民醫保的保障水平持續提高,一定需要個人繳費水平逐步提高。
只是,個人繳費上漲也會給個人帶來支出壓力,并且随之產生各種影響。
在調研中,朱銘來發現,個人繳費增加抑制了一些居民參保的積極性,特别是最近兩年,一些人群收入下降導致個人繳費能力減弱。多種因素作用下,居民參保人數呈持續下降的趨勢。" 設想一下在農村,一家六口如果沒有外出務工而是在農村務農,近 2400 元的繳費是一項不小的負擔。而疫情期間,很多農民工都提前返鄉,收入來源受到影響。"
各項關注背景下,上述地方财政部門人士的判斷是,未來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還是會繼續提高。并且未來 10 年甚至更長時間,居民醫保的繳費率可能還會繼續下跌。
他表示:" 伴随着老齡化程度加深,越來越多 60 歲以上的農民收入增長面臨困難,疊加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持續增長,個人繳費壓力會更大。特别是在農村養老的老人,目前當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 160 元 / 月,這意味着他們需要拿出近 3 個月的養老金去繳納居民醫保。"
為此,上述地方财政部門人士認為居民醫保模式還是需要改革,如果醫療費用支出持續較高增長,一旦财政補助資金漲幅滑落或個人繳費率持續降低,居民醫保持續運行肯定會出現困難。為此,一方面,要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管控醫療費用支出。市裏居民醫療費用支出基本每年漲幅約 10%,疫情期間這樣的漲幅也沒有跌下來。
早在 2015 年,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建立統一的居民醫保時,朱銘來就公開表示,城鄉居民醫保主要依靠财政補貼,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如果财政每年需要承擔的補貼保持一個水平穩定不變,作為政府預算的一部分,情況或許會好一些。
随後的現實是,居民醫保的财政補貼和個人繳費都逐年上漲。
現在,朱銘來的觀點依舊如此。他説,居民醫保的自願參保制度從設計初就有一定的瑕疵。如果設計成強制參保,實現居民醫保的應繳必繳,就不存在居民繳費積極性下滑甚至需要政府兜底非貧困户的醫療費用問題。
并且至關重要的是,即使伴随着繳費上漲的争議,一直以來,居民醫保都扮演着保障居民病有所醫、減少因病返貧風險的角色。
近年來,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年度報銷上限、報銷起付标準等待遇水平已不斷提升。2022 年,共有 21.57 億人次享受了居民醫保人員待遇,居民醫保住院費用目錄内基金支付比例達 68.3%。
朱銘來表示,在一些重大疾病前,是否繳納居民醫保,對于個人的經濟負擔而言将是天壤之别。不能因為一時的身體健康就存僥幸心理不繳納居民醫保。" 實際上,大量 50 歲以上的農民工還在從事一線工地工作,長期勞作導致一些身體傷害甚至慢性疾病會逐漸地暴露出來。一些疾病還帶有極強的不确定性。所以居民醫保在這方面将是一道重要保障。"
諸多利好之下,蔡江南的建議也是在個人繳費方面逐漸從自願參保過渡到強制參保,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全民醫保的問題。
當前,國内約 3/4 的人口參加居民醫保,而财政補助又占了其資金來源的約 2/3。蔡江南表示,為了能讓 3/4 的人口獲得更好的醫療保障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顯然,光靠财政補助會導致政府财力負擔非常大。為此,只能逐步提高個人繳費的水平。
" 但在個人繳費數額增加的情況下,保險繳納就會出現逆向選擇問題。這曾經也是美國等國家長期存在的問題,即相當一部分人口因為覺得保費比較貴而主動不參保。所以必要的時候,只能通過強制性購買居民醫保才能解決問題。" 蔡江南表示。
在财政補助層,蔡江南則建議,居民醫保的财政補貼部分不應像撒胡椒面一樣進行補助,應該根據居民醫保參保人的經濟狀況采取差别性的補助。從而使經濟上真正有困難、買不起居民保險小部分群體也能夠繼續參保。
除此之外,朱銘來也建議,在财政補助 + 個人繳費之外,未來還可以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比如根據家庭收入或者個人資產對個人繳費進行一些調整;按照國際經驗,征收與煙草税類似的特種税收,從而加大對居民醫保的轉移支付力度。
(應采訪人要求,文中杜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