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勇敢,生猛,又遺憾,歡迎閲讀。
寫在前面
今晚聊邱禮濤新片——
《海關戰線》
《海關戰線》是邱禮濤這幾年的優點和缺點同時集大成的作品。
邱禮濤這幾個字這幾年看起來已經快和好故事無緣了,邏輯粗糙甚至粗暴的劇本成了他這幾年絕大部分電影的标配,這部《海關戰線》依舊是這類,故事各種邏輯問題,主線不清,除了主角之外其他角色臉譜單一,還有各種他根本不會寫的感情戲片子裏依舊大量存在,他前幾部被批評的這些通病一點沒改,依舊我行我素。
反派繼續保持沒什麼存在感的設定,都是走個過場,這次甚至你都記不清對方是誰,動機是什麼。
但你要問大部分影迷是不是讨厭他,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又對他讨厭不起來。
因為偏偏只有邱禮濤能屢屢做出一些其他導演不敢想也做不到的東西,比如在他的故事裏人物都是完全的符号化的,人物都服務于一次又一次的對制度的反思,還有大量極端的奇觀,服務于他死死抓住不放的過去和當下。演員在他手裏,往往都能有一些特别微妙的化學反應,露出自己其他電影裏未曾有過的面相。
這些東西在這部片裏也同樣放大了,構成了一些很新也很鋭利的表達,讓我看的時候一邊翻白眼,一邊拍大腿。
以下劇透
正文
這部片的片尾曲是張學友唱的,裏面有一句歌詞,叫鳥同林卻不同命,這句歌詞告示了邱禮濤這次想要講什麼——
不是正邪對抗,是一個官僚機構中不同人的選擇,他設立了四只互相影響的同林鳥,謝霆鋒演的阿禮,張學友演的阿南,這兩位都是海關一線的執行者,吳鎮宇演的打擊走私部領導,林嘉欣演的情報部領導,這兩位是海關的二把手。
電影的故事發生的重要背景,是海關的副局即将退休,接班的人會從吳鎮宇和林嘉欣之中產生,而決定的關鍵就是眼下這樁軍火走私案誰更有功。
所以片名海關戰線也不僅僅是指執法和不法的對抗,還是海關這樣一個機構内部,各種利益關系的對抗。
但也别誤會,邱禮濤肯定不會去拍什麼職場宮鬥,他的落點和敵人永遠是體制性的不公。
于是他瞄準的第一個點是我上面那段介紹裏的一個錯位之處,就是在一個高度官僚化的機構中,對于一線的執行者來説,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的純粹性,或者説正義性,是被被迫打碎的,因為你不得不同時照顧到上級指示在其中的目的性,也就是升職。
一旦這種目的性和事件的解決發生矛盾,對于一線執行者的壓力和折磨是非常巨大的。
電影裏就寫了一場這種矛盾——阿南本身按照海關内部嚴格的分工去上報調查情況,進行跨部門合作能讓事件的解決和推進效率更高,但吳鎮宇作為他的直屬上司,要求他不可以将任何有用的信息透露給他在升官路上的競争對手林嘉欣。在海關這樣的機構中,情報部門的架空更意味着讓一線執法者面臨更大的風險。
這是阿南内心的第一重折磨,正義和上級壓力的矛盾。
再加上林嘉欣的角色是阿南沒有公開的戀人,二人高低明顯的等級差,以及對于生活目标差異,讓上面這種矛盾裏再添加進了一種私情的矛盾。
私情,正義,官僚,三種互相矛盾的力量在電影裏始終擠壓着阿南這個角色,将它徹底符号化,成為一種官僚體制下底層執行者的典型性狀态。
電影選擇了一種高功能躁郁症這種情緒疾病來将這種狀态具體化,更具體的表現就是阿南有兩面生活,一面是獨處時歇斯底裏,情緒失控,甚至出現自殘,另一面靠着極高的情商來演出一種正常人的生活。這裏也得誇一下張學友的表演,演得層次分明,好幾處因為叙事的各種問題讓我出戲,他的表演都能給我拉回來,難怪他 8 年沒演戲了願意為了這個劇本復出。
以上都決定了阿南這個角色才是電影真正的戲眼,他的異化過程就是邱禮濤真正想給觀眾看到的東西,甚至可以説,他的結局就是電影的結局。
所以結局其實在電影中途就出現了——他跳樓自殺了,而且後續展開的故事裏他被證實是海關的内鬼。
在邱禮濤的電影裏内鬼早就已經是觀眾見怪不怪的俗套劇情了,我們大部分時候都當做缺點,但這次還是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因為這個内鬼不再服務于懸疑,也不再服務于那些槍戰場面戲,而是服務于讓觀眾能更直觀的感受到一種人的異化。
在電影前半部分編劇特意放了很多障眼法,讓觀眾以為阿南這個角色如何秉公,如何在各種為難中被困,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正面受害者角色。
但當他自殺,揭開身份之後,觀眾會下意識重新審視這個角色,去重新思考為什麼他會成為内鬼?
這個身份的揭曉乍一看是非常突兀的,因為角色沒有中間地帶,一會是極端正面一會是極端負面。
但觀眾會在後面的閃回裏,突然意識到答案就在謎面上——正是因為他強烈的正義感,官僚體制下的使命幻滅才給他帶來了更大的打擊,以及也是因為在各種矛盾力量中的被困,才讓它急于尋找新的情緒出口,也就是逃離。後續和女友懸殊的身份差距,更是讓他意識到自己如果要逃離,只能想其他辦法追趕上這種差距,最終他才成了那個收錢辦事的内鬼。
這種表達是有效的,因為借由這個角色,邱禮濤繼續着《拆彈專家 2》裏的那種控訴,拆彈裏是劉德華做卧底被用完即棄,這部裏是張學友被當作上級升官的工具,都是利用,拆彈裏的劉德華不是瘋,是痛,這部裏的張學友不是壞,也是痛。二者的共通點是制度沒有把一線工作者當人,于是他們都黑化,自願不再為 " 人 "。
這一點的讨論遠高于了普通的正邪善惡,讨論的是官僚主義的原罪,也就是選擇不融入,就必然被異化。
真正有病的也不是阿南,而是制度。
這裏可以順勢引出另外一個角色,謝霆鋒演的阿禮,這個角色和張學友的阿南構成了對照組,他們都是選擇不戀權,不融入的人,但走向了兩種方向,一個黑化,一個堅持。
所以謝霆鋒這個角色的表現力和發揮空間都是沒有張學友的角色高的,他更像是一個對着正義的堅持一以貫之的人,除了中途因為有同事犧牲而崩潰之外,沒有任何人物掙扎,更像是一個穿線的角色。
這種角色是很刻板,也很無聊的。
但邱禮濤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裏,這個角色也同樣是被符号化的,他代表着沒有對官僚體系妥協的悲壯者,所以邱禮濤需要他在電影後半段,靠着阿禮自己一個人一直打到結束。
還設計了兩場非常 " 尴尬 " 但符合表達的收尾戲,就是反派第一次問他,你為什麼一定要抓我,阿禮説這是我的職責,抓了之後阿禮救了差點溺死的反派,反派又問他,為什麼要救我,阿禮還是那句,這是我的職責。
這種近乎極端甚至不真實的正義性和使命感,在電影裏這個有病的官僚體系面前,會讓觀眾在聽到這兩句話的時候產生一種 " 好幼稚 " 的感覺,而這就是邱禮濤的目的——電影沒有拍出阿禮的未來,但每個觀眾都知道只要那個大的病沒好,每一個 " 阿禮 " 的未來都是灰暗的。
這裏我想再説一下這部片的奇觀。
這次邱禮濤的陣仗沒有《拆彈 2》裏那麼大,但是也依舊貫徹着炸地标的路線,先炸了海事博物館,然後炸了著名的中環天星碼頭。我在 IMAX 看的,可能因為是我去過的真實地标的原因,還是非常震撼的。
而且這次不是亂炸,這個奇觀和上面的那些表達是一致的,它像是一個有趣的隐喻——在爆炸發生前,海關上級發出了指令,用各種非常小型的海關艇去夾擊巨大的貨輪,這些船裏就是那些一線的執法者。
最終的畫面就是這種陣型沒有發生任何作用,一艘巨大的輪船,偏離了本身的航線,那些海關艇和海關人員被壓倒翻覆沉入大海,在電影裏一閃而過,最終巨輪一頭撞向城市的本體。
宏大的東西,最終碾死了個體。
配圖 /《海關戰線》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