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火遍二線城市的地攤火鍋,能賺錢嗎?,歡迎閲讀。
文 | 新識研究所,作者 | 範文斐,編輯 | 丁力
在矮桌矮凳中支一口鍋,舀上一大勺雪白的豬油倒進鍋裏,待融化後依次加入醪糟、蚝油、花椒、冰糖、豆豉等各種調味料,然後噼裏啪啦地爆炒,火鍋底就做好了。
待到誘人的香味彌漫開來,鮮切的毛肚、黃喉、鴨腸和各類蔬菜已被端上桌,再一碗碗下入鍋裏撈出,熱氣随着
風飄到街上。吃得大汗淋漓的男人已經把短袖上衣卷到了胸口,仰着脖子灌下一支冰啤酒,喊老板再上一箱。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8.8 元鍋底 "" 全場菜品不超過 9.9 元 ""50 元團購兩人餐 " 等低價營銷格外地吸引人。沿街而坐的地攤火鍋,不僅成了夜市的新寵,還引發了當下的年輕人創業潮流。
在小紅書上,關于 " 地攤火鍋 " 的帖子有超 1 萬篇,滿屏都是 "00 後地攤火鍋創業,一天收入收入 3000+"、" 生意爆滿,4 小時近百單生意 "、" 裸辭擺攤日記,只工作 6 個小時有多爽 " 之類的勁爆标題。
一頓地攤火鍋吃下來,究竟要花多少錢?人均 50 元左右究竟能不能吃飽?地攤火鍋,能成為年輕人的新财富經嗎?帶着這些疑問,《新識研究所》在街頭體驗了幾家爆火的地攤火鍋,和這些店的老板也聊了聊。
地攤火鍋,是消費降級還是新賽道?
" 整個經營模式差不多是半自助的形式,鍋底上來之後,自己拿菜,結賬清點不同顏色的小碗數量,當時吃完我估摸也就 80 元左右的樣子,結果三個人吃了 300 多塊 ",陸放看到自己小區外開了三家地攤火鍋,心血來潮走進了一家人氣最旺的店,發現價格并不像宣傳的那麼便宜。
圖源:受訪者提供
在他看來," 這個價格和正常火鍋店差不多,人均 10 元左右的價差,不過地攤店小服務更好,街邊氛圍也好,所以還是有那麼多人去吃,據我觀察到現在快 5 個月了,生意還是比較火爆 "。
愛吃海底撈的姜玲對地攤火鍋則不太喜歡," 説實話,就是普通家常的水平,口味較重吃完後口會幹,畢竟底料才 18 元,也不要抱太高期望。菜品都是自取,3 元的都是些素菜,而且櫃子裏品類很少,6 元主要是丸子、肉糜之類的,9 元的就是些常見的肉類葷菜,但碗底都用白菜根打底,只有上面一層肉,不要被看起來滿滿一碗的肉唬了。"
圖源:《新識研究所》拍攝
相比連鎖火鍋品牌菜單裏高高在上的 " 和牛 "" 鮑魚 ",地攤火鍋的菜單更接地氣。鮮切的牛肉、毛肚,加上豬蹄、雞爪、豬下水組成了葷菜的主力,平均單價也不過 20 元 -30 元,小料台沒有多達二三十種華而不實的配料,有的只是常見的葱蒜醋、香菜、香油等調味品。
" 盡管便宜但是體驗感很差,排了 2 個小時隊進去等鍋底等半小時,8 點左右調料區連葱花香菜就沒有了,再過一會,自助菜熱幹面啥的也沒有了,炒飯夾生的,然後老板動不動就説才開業多包容,有問題會持續改進 ",李昀芊跟姐妹嘗鮮去了一次,就徹底對地攤火鍋祛魅了。
此外,在大眾點評上焰火鍋等品牌有标價 52 元的雙人團購券,包含鍋底以及自選葷菜、素菜各一斤。根據商家的宣傳廣告,人均消費 40 元到 70 元應該可以吃飽,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有小紅書網友在網上發布避雷帖稱:" 貴陽 xx 地攤火鍋説是自助,結果僅部分素菜免費,像藕片、金針菇等都要收費,坐下來看菜店家就把肉切好強制消費,吃飯只吃了 20 分鍾味道不咋地。"
圖源:小紅書用户
遭吐槽最多的點集中在產品力不足和安全衞生問題,大部分門店產品略顯粗糙。還有網友分享稱," 説是單價低于 10 元,其實一點都不便宜,還沒有平價火鍋店性價比高,吃之前多倒了點麻油,當場吃完就胃疼在門口吐了,回去拉了兩天,人都快竄脱水了,第一次吃火鍋吃出陰影。"
雖然價格低于各類連鎖和特色火鍋品牌,相比海底撈和巴奴等就更具價格優勢,但是地攤火鍋也犧牲了很多。不少地攤火鍋在食品安全、就餐環境、價格監管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如果消費者衝着低價而來,結果發現體驗并不好價格也并沒有多大優惠,一般都會滿懷期待而來,最終悻悻而歸。
地攤火鍋越開越多,人均也要近百?
據統計,2023 年新增的餐飲企業注冊量高達 318 萬家,而同期注銷的企業數量也達到了 139 萬家,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餐飲品牌紛紛尋求差異化的發展路徑以脱穎而出。由于創業成本相對較低,許多年輕人選擇投身于地攤生意,同時一些有經驗的餐飲從業者也開始關注這一領網域,試圖抓住地攤經濟的風口。
黃一凡告訴《新識研究所》," 自己一共投資了 2 萬多做了個地攤火鍋,沒想到每天能做 70 多桌。成本主要設備是冰箱,3-4 台花費 4000 元左右,另一個大件就是桌椅板凳和帳篷,買 20 套座椅和三四個帳篷,也用不到 5000 元,再就是物料的準備預計小 1 萬,不算上人工和房租這點錢就夠了。"
他總結自己能做起來的幾個要點,能盈利最重要的就是設定有吸引力的菜價梯度,葷菜鮮貨和凍貨摻着賣價格相差要大,這樣可以消費者可以看出質價比,店裏賣得最好的是牛肉、雞肉、黃喉、百葉等,然後就是豆制品、火腿腸等加工產品,比較入味受歡迎,最後就是像空心菜、菠菜、茼蒿等應季蔬菜可以拉高單價。
黃一凡開業一個月後,周圍就新開了兩家地攤火鍋,為了跟同行拉開差距,他開始經營抖音、小紅書。" 一開業我就知道這行起來會很快,拉了群給新客送牛肉卷或兩份素菜,每天擺攤前還在群裏面發個 50 元小紅包,運氣王的送半價券,這樣一是告訴老顧客要出攤了,二來也是讓大家知道咱家總做優惠,本來吃地攤為的也就是這點煙火氣。"
做了五年滷味店的高倫反而最近犯了難,因為生意不好店鋪改成了地攤火鍋," 之前為了宣傳門店,聯系專門做地推的公司設計了一批 29.9 元抵 100 元的代金券,對方賣的時候誇大宣傳過度承諾,明明要預約卻説随時過來不用排隊,明明有效期兩個月卻稱長期有效,現在搞得我們因為這個券不好跟顧客解釋,完全是虧本做生意。"
有些新人會選擇加盟連鎖品牌,希望能夠獲得產品技術支持或全面的開店支持,但加盟不代表就能趟過餐飲的深水和風險。
屈晶晶畢業三年一直做的是廣告策劃,她頭腦一熱離職後花 10 萬加盟了一家所謂的連鎖地攤火鍋店," 剛開始營業一周,每天營業額 2000 多塊錢,虧損 300-500 元,一邊要花錢跑量引流,一邊還要被總部按營業額抽水,實際毛利只有一成多,都不敢跟朋友講,怕被笑話。"
她表示天冷了現在算是吃火鍋旺季,等做完今年最後三個月看看收益,因為這個生意沒法做外賣,幾乎全靠線下的營業額撐起店鋪,要是一直不見起色就轉讓出去又找班上吧。
陳子聖很反感地攤火鍋,起初是他小區外開了兩家店占道,騎電動車進去總是被人堵在門口," 占個地就能幹,一分錢不用交,就不説衞不衞生了,讓那些交着租金的餐飲店挺難受的,覺得多少有點不公平。而且油煙四散,滿地紙屑,也加強了環衞人員的工作量,不能沒規劃地随他們擺攤。"
地攤餐飲的爆發,本質上是餐飲行業集體轉向極致性價比的競争策略以求生存。這種價格競争往往會迫使一些商家削減成本,從而在食材質量和服務上打折扣,最終損害消費者體驗。
從長遠來看,這種低價競争還會抑制行業的創新能力。無論是新產品的研發、服務質量的提升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都需要有一定的合理利潤作為支撐。
大量餐飲小白湧入街頭,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供需錯配。當所有消費者都在為 " 性價比 " 買單,同質化過剩的地攤火鍋,或許也只能是餐飲大潮裏一時的浪花,瞬間激烈,又倏然消失。
注:文中受訪人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