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國產劇通病,南丁格爾來了也得變男人?網友:我願參演愛迪生女士,歡迎閲讀。
本文陳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該篇文章結尾
就在 25 日上午,胡歌的新劇發布了概念海報,平台方也表示這劇是向醫護人員致敬的,本來出發點是沒啥問題的。
沒想到最後因為一個劇名,胡歌直接被噴上了熱搜。
随便打開一個評論區,就可以看到許多網友在陰陽怪氣地将胡歌稱呼為 " 女士 ",即使有少數為其説話的也都被壓了下去。
01
南丁格爾爆改男護士
在海報中,這部劇的名字很明确地顯示為 " 楠丁格爾先生 ",有些網友可能沒啥感觸,咱打個比方:武大郎女士。
這其中的違和感相信大家能夠自行體會出來。
這部劇主要講的就是醫護人員,而南丁格爾是世界護理行業的先驅,曾在戰場上救助了無數受傷的士兵,每年的國際護士節就是因她而設定的,她本人更是被尊為世界上首位真正的女護士。
在她的名字上改 " 楠 ",劇方是有什麼心思嗎?别説翻譯問題,學校教學材料裏都挺統一的,咋到這就如此特别。
名字末尾的先生兩字,更是讓許多網友都耿耿于懷,認為這是明着變女為男,故意在模糊性别。
我們也看到有人解釋,這名字不一定是指的南丁格爾。
可是别忘了這拍的是醫護題材,南丁格爾本身就是護理界的創始人,海報上的這個名字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本身就是在蹭。
否則怎麼不去避諱,為什麼不叫張三先生或者什麼愛德華先生?
我們的西遊記出名之後,美國、日本又去借着這個 IP 拍西部牛仔式或者人妖式遊記的時候,國人那麼憤怒跟這都是一個理。
對于先驅人物,世人本身就要保持着一種尊敬。
02
胡歌躺槍
翻翻那些評論區,還有不少人辯駁 " 先生 " 是尊稱,可是女士不是尊稱嗎?後者也更為通俗易于理解吧!
在這部劇被罵的同時,身為主演的胡歌也沒逃過去。
評論區對于他的質疑和諷刺比比皆是,有人直接評價:角色賦予了他太多魅力。
護士群體,女性占絕大多數,當然其中也有男護士,贊揚男護士也可以理解,為何非得借着女性的榮譽和事迹呢?
如果想用人物代替職業,可以找一個有影響力一點的男護士。
在一個 " 疑似 " 以女性先驅為名的劇中扮演男主,還很可能是男護士,難怪胡歌躺着也中槍。
劇本本身就不是由演員定下的,導演和編劇有着很重的份量,但劇本是自己選的,真出事就自己扛。
因為過去的幾次演繹經歷,胡歌這次口碑恐怕會受點影響。
03
吃女性角色紅利?
在這次事件中,胡歌被指出之前多次吃女性紅利,就比如在電影《我本是高山》中,他飾演張校長的丈夫一角。
在戲裏面,張桂梅校長到貧困山區搞教育,在她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是這個所謂的 " 丈夫 " 勸她,他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可實際上,張校長的出發點和堅持,是因為自己黨員的身份,是因為她對孩子們發自内心的愛,丈夫的存在的确是她心底的一抹温暖,但并非是她的 " 天 "。
這部戲一上映就遭受了不少非議,胡歌也沒少挨罵。
在《獨自上場》中,他再次出演姜山,同樣這也是一位名人的丈夫。
近些年來女性意識在逐漸覺醒,胡歌的這些選擇,無疑是為自己減了很多印象分,不可否認會存在一些人在渾水摸魚,挑起男女争執,但劇情的毛病也是确實存在的。
男性高光,女性高光,它們的存在并不衝突,沒有必要非得以一方的犧牲來成就另一方。
時代在變化,已經沒有那麼多人吃 " 大男權 " 了,大家都是普通人,日常裏也沒誰非得去搶誰的 " 高光 ",為什麼到影視劇裏不能改改。
編劇的手是有什麼頑疾嗎?
除了胡歌這個事外,還有很多女性角色被歪曲。
就比如疫情中,一個小男孩撤掉了護士的口罩,意外致人死亡,可到了片子裏卻變成了一個小女孩。
這又是什麼巧思?藝術高于現實,但也不是颠倒黑白啊!
還有在電影中家暴酗酒的父親也能變成母親,這是要做什麼?不可否認,許多編劇和導演還是不錯的,但這些另類的改編者到底是怎麼想的。
04
劇方回應
現如今的電視劇市場,好像壞掉了一樣,沒有自己的原創精神,張冠李戴的設定一堆。
很多不是 " 大男主 " 就是 " 大女主 ",但觀眾在意的始終都是劇情,不是什麼多精致的服化道,多真實的布景,多牛的特效。而是劇情是否真摯,人物是否立體,故事是否能夠觸及人心。
" 楠丁格爾 " 這名字目前看起來并沒有給人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甚至還将整部劇都陷入了風波之中。
截止現在,胡歌的微博評論區已經遭遇了網友的衝擊。
除非他演的并不是楠丁格爾,不過作為主演,劇情本身就會圍繞他而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其實都算不上太好。
不少粉絲擔心胡歌的口碑受損,紛紛喊話劇方和平台,要求趕緊将新劇的名字給改了。
不知道胡歌最初是出于什麼心理接下這部劇的,只能説以後看劇本的時候長點兒心吧,操心一下合作團隊。
事情發展到這裏全看平台劇方如何處理了,從這件事中我們能清醒地看到,女性力量在崛起,在自己的權益方面也更為重視。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劇方和演員都應更加慎重,理解并尊重觀眾的訴求,角色要注重的是合理化,而不是所謂的設定夠不夠牛,背景夠不夠強大。
對于胡歌而言,這或許是一次反思和成長的機會,而對于國產劇來説,更是探索和進步的契機。在未來的創作中,期待能看到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